APP下载

双层遮阳温控设施大棚吊袋黑木耳栽培技术

2018-01-31罗金珠

食用菌 2018年6期
关键词:耳片菌袋横杆

罗金珠

(建宁县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福建建宁354500)

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技术,因采取悬挂栽培袋的方式,在相同空间内,生产量是传统地栽木耳的2.5~3倍。黑木耳生长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产出木耳品质优良,吊袋栽培黑木耳纯利润比地栽木耳要高出0.5~1.0元,经济效益可观。现将双层遮阳温控设施大棚吊袋黑木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黑木耳916。该品种菌丝体生长整齐、粗壮,菌丝浓密、洁白。菌丝生长温度20~30℃,菌丝活力较强,长满袋时间约40 d。出耳温度为12~26℃,刺孔后经强光刺激,约15 d耳基形成,属中熟品种。黑木耳916子实体黑色,割口出耳为菊花状,刺孔出耳为片状,耳片厚重,平均单耳重4.32 g,耳片中心点平均厚度1.2 mm;耳脉多而明显;耳片呈碗状,腹面黑色、有光泽,背面灰褐色,绒毛短、密度中等。该品种耳基形成、耳片生长较均匀,抗逆性中等。因品质好,产量较高,每袋(干料750 g)可产干耳100~120 g,为建宁县主栽品种。

2 栽培季节

黑木耳生长的季节性较强,茬口安排要做到春茬抢早,秋茬适时。安排好生产季节是获得木耳高产优质的一个关键点,不少栽培者由于茬口安排不妥减产。建宁县栽培黑木耳制袋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海拔低于300 m的区域为7月中下旬至9月初制袋,海拔高于300 m的区域可提前15~20 d制袋,10-11月上中旬挂袋,11月至翌年3月出耳。茬口安排时要兼顾到菌丝的生长适温范围,要错开伏天,避开高温期,以免高温、高湿造成杂菌污染和流耳。

3 栽培料配方

培养料配方:果枝屑、杂木屑75%,莲子壳10%,麸皮10%,玉米粉3%,轻质碳酸钙1%,石膏1%。料含水量53%~56%,pH自然。

4 装袋、灭菌、接种、培养

4.1 装袋

培养料按配方配料后用搅拌机拌料,采用香菇自动装袋机装袋,袋规格为15 cm×55 cm。用扎口机扎口。

4.2 灭菌

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每次灭菌5000袋左右。灭菌包内温度达100℃左右保持16~18 h,停火后焖3 h后打开包散热后,将料袋搬到接种棚中冷却。

4.3 接种

用接种箱接种,单面打4个口接入菌种。接种后一定要及时再套一个袋,套袋规格为(17~19)cm×55 cm×0.001 cm聚乙烯塑料袋。

4.4 菌丝培养

接种后的料袋,放入经过消毒处理的大棚内,四周用遮阳网和黑薄膜围边,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70%以下。“#”形堆放,码放7~8层数,留好过道以利通风。接种后10 d内,温度控制在28℃以内,有利于菌种迅速萌发定植,而后温度控制在24~25℃,并将黑薄膜收起,只留遮阳网遮光通风。为防止感染,前期尽量不要翻堆。一般40 d左右菌丝长满袋。黑木耳菌丝体见光后易形成原基,因此菌丝体培养期间要求保持黑暗环境。

5 菌袋开口及管理

用开口机开口,一般开“1”、“Y”或“O”形小口,开口直径0.3~0.4 cm,每袋开口数量180~220个。实践表明,开“1”形口,单片率高、出耳齐。开口后菌袋码放在大棚内,一般4~5层菌袋高为好。大棚覆盖遮阳网(散光照射),提高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至80%左右,持续5~7 d,促使菌丝封住出耳口(即耳线形成),可挂袋进行出耳管理。

6 场地选择及棚架结构

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向阳、水源洁净、充足、周围无污染源、不积水地块。立体吊袋大棚可用镀锌钢管钢架结构搭建。大棚规格为12 m×24 m,柱距6 m,顶高4 m,肩高3 m,呈“人”字形顶并加一层遮阳层,标准棚面积为288 m2,每棚吊袋栽8500袋左右。为确保温、光、水、气协调,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特点,棚架主柱加高1.5 m,横杆链接顶部呈平顶加装一层遮阳层,遮阳层顶部安装微喷滴管设施,形成双层遮阳微喷保湿降温环境,遮阳棚四周一膜一网覆盖,手动滑轮控制升降;棚顶双层遮阳微喷保湿系统采用间歇式时间控制装置,开、关时间单独调节,自动循环,实现间歇式喷水。大棚为南北走向,两头开门,利于通风和降低棚内的温度,南北走向的大棚棚内菌袋受光较好。早春栽培应在大棚的顶部及四周全部覆盖塑料膜,塑料膜上再盖一层遮阳网(遮光率85%~95%),起到保温、保湿、遮阳及防大雨作用。

7 棚内设施及消毒

根据大棚的宽度,棚内框架上放置若干横杆,用于栓绑吊绳。每两个横杆为一组,组内横杆间距25~30 cm,每组横杆之间留出“过道”的距离一般60~70 cm。每组横杆长度依大棚的长度而定。在“过道”上、下各铺喷水管线一条,上部微喷管每隔120 cm处按“品”字形扎眼安装雾化喷头,下部放微喷水带。棚内框架搭建完毕后,在地面上撒一层生石灰防杂菌。地面上垫一层草帘、遮阳网,防止浇水时泥沙溅到子实体上影响产品质量。

8 挂袋

在棚内框架横杆上,每隔20~25 cm处,按品字形系紧两根(或三根)尼龙绳,并底部打结。把已割口的菌袋袋口朝下夹在尼龙绳上,在两根尼龙绳上扣上两头带钩的细铁钩(长度以5 cm为宜),即完成吊袋,按同样步骤吊挂第二袋。一般每组尼龙绳可吊4袋。吊袋时每行之间呈“品”字形,袋与袋间距不少于20 cm,行与行间距不少于25 cm。菌袋离地面30 cm左右,利于通风,防止产生畸形木耳。为了防止通风时菌袋随风摇晃,相互碰撞使耳芽脱落,吊绳底部用绳连接在一起,菌袋可以随风共同摆动,不相互碰撞。

9 催芽

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控温是决定栽培成败的关键,要严防高温“烧菌”。

吊袋5~7 d内,不可以浇水,调节遮阳网和塑料薄膜,控温在20~25℃。往地面上浇水,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80%左右。吊袋10 d左右每天间歇向菌袋上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90%。这阶段切忌喷水过量,以保湿为主,每天通风2次,持续7~10 d,直至耳芽成绿豆大小。

10 耳片生长期管理

子实体边缘分化出耳片,并逐渐向外伸展。这阶段应逐渐加大浇水量,加大通风,喷水尽量喷雾状水。为保证耳片黑、厚,要适当控制耳片生长速度,原则上棚内温度超过25℃不浇水,当棚内温度降到25℃以下时进行间歇喷水,始终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95%。根据气温情况,一般喷水时放下棚膜,不喷水时将棚膜及遮阳网卷到棚顶通风、晒袋。正常情况下,喷水后通风,每天通风3~4次,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温度、湿度高时还可通过盖遮阳网、掀开棚四周塑料膜通风降温降湿。

11 采收及转潮管理

黑木耳耳片长到3~5 cm,耳边下垂时就可以采收。采收木耳后,将大棚的塑料薄膜和遮阳网卷至棚顶,晒袋7 d左右,然后再喷水,即“干干湿湿”水分管理。“晒袋”是避免耳片发黄的关键措施。不见光、温度高、耳片生长速度过快是耳片黄、薄的主要原因。一般第一潮黑木耳每袋可采干耳20~25 g,耳片圆正、正反面分明、耳片厚。第二潮耳管理方法同第一潮耳。一般可采收5~6潮耳。

猜你喜欢

耳片菌袋横杆
非比例多轴载荷耳片的疲劳分析方法
民用飞机耳片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
耳片接头系数的研究
基于三维模型耳片接头几何参数敏感性分析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那根杆......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关”
背越式,令选手跳得更高
本性难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