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曼-皮克病1例并文献复习

2018-01-31张海涛郭紫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外显子B型A型

张海涛,郭紫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NPD)为先天性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1],是一组由于鞘磷脂沉积导致的溶酶体脂质贮积病,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现报道1例本院诊治的尼曼-皮克病患者的临床病例,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5岁,因“发现腹部膨隆2年”于2018年4月10日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患者家长于2年前开始发现患儿腹部膨隆,无其他不适,未予以重视,近期患儿体检时发现肝脾大。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治来本院就诊。既往体健,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家族遗传病史。查体:一般状态良好,身高108 cm,体重16 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智力正常,周身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口唇红润,双侧颈部可触及数枚黄豆粒大小淋巴结,活动度良好。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有力,节律整齐,未闻及杂音。腹部膨隆,触诊肝肋下3 cm,质韧,无触痛,脾脏第Ⅰ线8 cm,第Ⅱ线11.5 cm,第Ⅲ线+3 cm,质韧,无压痛。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阴性。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4.6×109/L、中性粒细胞数1.8×109/L、血红蛋白107 g/L、血小板计数315×109/L。生化全项、生长激素、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凝血功能及铜蓝蛋白检测正常,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阴性,血、尿有机酸氨基酸分析正常。染色体核型(46,XY)。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增强,心脏超声及垂体核磁正常。腹部彩超提示肝轻度肿大,脾重度肿大声像图。骨髓像分析:骨髓增生活跃,可见泡沫细胞、NPD基因检测结果:SMPD1外显子1和外显子2分别发现C.4- 7delC和C.995C>A(Pro332His)改变。临床确定诊断为NPD,建议患者直系家属进行SMPD1基因检测,明确发病风险,家长拒绝,自动出院。

2 讨 论

NPD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鞘磷脂酶基因突变引起溶酶体内神经鞘磷脂异常贮积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其他系统所导致的一种罕见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以进行性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多见。

NPD由Niemann于1914年报道,1922年Pick详细描述了其组织病理形态。1958年,Croker根据发病年龄及组织器官中鞘磷脂的贮积水平,将NPD分为四型,发病率为(0.5 ~ 1.0)/10万,多见于中东、西欧、北美等地区。亚洲人发病率低,近些年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广泛开展,报道病例逐渐增多[2]。既往将该病分为五型,即A、B、C、D、E型。A型又称婴儿型,最常见,该型发病早,起病急,患儿多于婴幼儿期死亡,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大量鞘磷脂沉积于神经系统和内脏,因此又称为急性神经型。B型又称内脏型,多于生后3年起病,表现为缓慢进行性肝脾肿大、肝功能损伤,最终可导致肝脏衰竭,但无神经系统受累,且患儿智力可正常,病情明显轻于A型。C型又称慢性神经型或幼年型,婴幼儿期即出现肝脾肿大,6岁左右开始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呈慢性退行性改变,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是本型的特征性改变。D型又称Nova-Scotia型,与C型具有等位的基因缺陷,但病程较C型缓慢,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加拿大Nova-Scotia血统的患者类型。E型又称成人非神经型,此型极少见,隐匿起病且症状轻,以肝脾肿大为首发症状,不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现根据致病基因及发生机制不同,分为A、B、C型:SMPD1基因突变导致酸性鞘磷脂酶缺陷,引起A、B及中间型表现。NPC1和NPC2基因突变导致胆固醇转运及吞噬障碍,引起C型表现。D型(Nova Scotia型)被证实为NPC1突变导致的一类亚型,不再作为一独立类型命名[3]。

在临床表现上,A型表现相对严重且比较一致,早期即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病情进展迅速,除肝脾极度增大外,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亦较早,6个月龄时便可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衰退征象,并可见眼底黄斑部位樱红斑,最终极度消瘦呈恶病质状态,大多在3岁左右死亡。B型进展缓慢,发病较A型稍晚,内脏受累严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者较少见,脾脏增大常见,然后出现肝脏增大,肝功能受损情况较少见。患儿可出现身材矮小,并且易发生感染,但一般不影响寿命。中间型临床表现介于A、B型之间。C型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目前研究及报道最多,多表现为广泛内脏受累的非特异性症状,可出现黄疸消退时间延长、肝脾肿大、间质性肺病或伴有肌张力减低和精神运动发育迟滞[4]。

儿童NPD的诊断主要依据第7版《诸福堂实用儿科学》提供的诊断标准,包括:① 肝脾肿大;② 有或无神经系统损害;③ 其他系统表现:眼底樱桃红斑,外周围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浆有空泡,胸部X线可见肺部呈粟粒样或网状浸润;④ 骨髓检查可找到泡沫细胞;⑤ 基因检测;⑥ 条件准许可做神经鞘磷脂酶活性测定,尿神经鞘磷脂排泄量、肝、脾或淋巴结活检证实[3]。其中骨髓检查、肝脾或淋巴结活检,神经鞘磷脂酶测定是NPD主要的诊断方法[5]。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的普及,基因检测已成为诊断A、B和C型NPD的金标准[6-12]。

NPD患者以腹部膨隆为主要表现,无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体检及超声提示肝脾肿大,尤以脾肿大更明显。因本院实验室条件有限,不能进行神经鞘磷脂酶活性测定,但骨髓像分析可见泡沫细胞,高度提示NPD。故进一步完善相关基因检测,SMPD1外显子1C.4 - 7delC编码突变,外显子2C.995C>A(Pro332His)错义突变,结合患者病史及体征,最终确诊为B型NPD。

目前对于NPD除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殊治疗方法。脾切除适用于非神经型NPD有脾功亢进者,可使血象改变,但不能缓解疾病进展。对于继发引起肝衰竭的成人患者,有报道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NPD亦有成功的报道,减缓了疾病进展,肝脾回缩,但鼠NPD模型研究提示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神经系统症状改变不明显[13]。近年来,已开始应用美格鲁特改善儿童及成人尼曼-匹克C型患者的神经功能[14]。针对B型NPD的治疗方法正在探索中。

猜你喜欢

外显子B型A型
外显子跳跃模式中组蛋白修饰的组合模式分析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验 血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A型肉毒素在注射面部皱纹中的应用及体会
A型肉毒毒素联合减张压迫法在面部整形切口的应用
AZA型号磨齿机工件主轴的改造
人类组成型和可变外显子的密码子偏性及聚类分析
《潜伏》等4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