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桃花源到理想国
——两种理想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2018-01-31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政体理想国城邦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大学建设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119)

东晋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为我们勾画出了土地平整,屋舍整齐,交通便捷,鸡啼鸣狗欢叫,人们怡然自乐的一幅盛世美景。桃花源是一个至善至美、和平宁静、幸福安乐的和谐理想社会,也是一个人人称羡,又让人无比向往的人间天堂。在桃花源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由平等,自食其力,自得其乐。它的主旨是寻找人类心灵的精神家园,核心理念是和谐。和谐在桃花源里贯穿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诉求。古希腊的先哲柏拉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里,也描绘了一个虚幻的乌托邦式社会——理想国。理想国的核心理念是正义。在这个国家中,财产公有、男女平等、教育不分阶层,哲学王是最高统治者,公民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就是正义。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描绘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社会画卷。

一、 桃花源和理想国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相同

桃花源与理想国都产生于政权更迭交替、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中,思想陷于苦闷、困顿状态。二者都深刻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状进行的批判与反思,寄托了人们对和谐稳定生活的殷殷渴望和高远追求。

桃花源的作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更替,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事上,军阀连年混战,战争频繁;阶级层面,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氏族制度走向衰落。赋税徭役沉重,阶级矛盾尖锐,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伏彼起。陶渊明的政治理想、美好情趣与现世情境发生激烈冲突,因而对残酷黑暗的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但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辞官归园田居,借助文学寄托自己的人生志趣,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塑造出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生活图景,桃花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时而生。

理想国的作者柏拉图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度由盛转衰的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下定决心献身于政治,期望建立和谐正义的城邦。在经济方面,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思想文化层面,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破坏,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在社会层面,城邦动荡不安,公民内部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国家面临严重的危机。柏拉图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雅典民主政权和濒临衰亡的奴隶制城邦,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个公平正义、各尽其职、各得其所、稳定和谐的理想国家,借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二、二者对和谐理想社会设计与描绘的侧重点不同

(一)桃花源着力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描述

一是自然环境优美宜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紧靠着溪水两岸几百步的地方,除了一片桃花林,没有其他杂树,碧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恬静怡人的自然景色,梦幻般的人间仙境,使人流连忘返,心神往之。二是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走了几十步,眼前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桃花源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有山有水有林有花美丽、富饶、幽雅的绿色生态人居胜地。三是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安宁祥和,秩序井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人们与世无争,无忧无虑,和谐相处。在经济方面实行公有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穿着打扮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共同劳动,按需分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阶段。在政治方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里的人们与外界没有联系,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既是对东晋王朝存在的否定和对君主统治的无情批判,也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的挑战。在教育方面,人们恪守道德标准,不需过多的教化。

桃花源描绘的是一个返璞归真、与世隔绝、安定和平的大同世界。这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理想境界。但是桃花源是封闭的,完全与外界隔绝,那里的人们只满足于小国寡民的现世生活状态,而不关心社会的前进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更新进步,是当时战乱时期的人们选择避世的一种手段。他们想极力摆脱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但又不愿面对残酷的现实,只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世界,不能也很难适应外界的发展和变化。桃花源的人们希望回到远古的生存状态,缺乏现实的社会基础,是不符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再加之当朝统治者的势力强大,劳动者阶层无力对抗,和谐只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缺乏社会分工、组织结构等实际操作层面的设想,缺乏社会制度的保障,因而这个人类精神家园,只是一个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二) 理想国具体是从教育、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精心设计

一是在教育方面。理想国重视教育,因为公民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的好坏。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城邦的公民,重新塑造人性,使人们能用理性规范自己的欲望,从而使他们的行为合乎正义的理念,最终建立理想的城邦。教育的内容有音乐、体育等初等知识以及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等高等知识。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不分阶层、年龄、性别,所有人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教育。在教育的方法上,反对强迫,主张寓教于乐,在玩游戏中边玩边学,有益于充分展现人们的天性。二是在政治方面。理想国的政体被分为王政或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五类,其中王政或贵族政体由哲学家当政,这种政体是最善的、最正义的政体。僭主政体是最恶的、最不正义的政体,它和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都是善恶混杂的政体。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的,统治者的不一致和不和谐会引起政治制度的变动,这也是国家动乱的根源。三是在经济方面。为谋取全体公民的幸福,防止他们的灵魂受到玷污,理想国主张财产公有制。无论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不允许拥有私人住所、土地、金钱和贮藏室等私产,因为私有财产是人们纷争的根源,还会造成贫富分化,使城邦动荡不定。四是在法律方面。“每一个人都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占有自己的东西。”当一个国家中的绝大部分人,对同样的东西能够同样的说“我的”或“非我的”,这个国家就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国家制定法律和惯例,公民必须服从,否则要处以死刑。国家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城邦某个特殊阶级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整体的幸福。

理想国里,每个人必须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任务,社会各阶层各守其序,各尽其职,国家就有了秩序与安宁。柏拉图意欲构建的合乎正义的城邦,是哲学家在彼岸看到的原型,与现实的城邦完全不同。他清醒的认识到了,理想国只是一个完美幸福国家的模型,是现实城邦的集中提炼和升华,不会与任何一个具体的城邦相吻合。就好像一个画家要画一个理想中的美男子,一切都已画得恰到好处,只是不能证明这样的美男子是否实际存在。他提出的哲学王统治、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等级论等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理想城邦,在地球上根本没有,也许在天上才有。

由此看来,桃花源和理想国,一个主张无君主统治,取消阶级分层,人们奉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民风淳朴;一个主张哲学王统治,等级分明,通过教育塑造人的心灵。但它们都有明确的社会分工,都主张消灭不平等,废除私有制,提倡财产公有。从桃花源到理想国,超越了时空地域的壁垒,中西方关于人类理想社会建立的思想与理念“和而不同”,它们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三、桃花源的终极理念是尚善,理想国的本质是求真

(一)桃花源尚善。

善在桃花源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美好。桃花源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犬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片安宁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斯多德指出,善与美是统一的。大自然美好的图景在哲学层面的展现即是善。佛语云“境随心转”,人心之恶会造就自然之恶,人心之善成就自然的美好。善与美好生活紧密相联,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其二是善良。桃花源里的人心地善良,品质醇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一件件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村中人听了渔人的详细讲述,都感叹惊讶。得知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人们的生活困苦悲凄,他们都叹惋桃花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以人之乐为自喜,以人之悲为自苦,以人之苦为自痛,天下人皆以平等心待之,深刻表达了桃花源人的本质善良,天性敦厚,富有同情心。其三是友善。桃花源的人们待人友善,热情好客。对于陌生人造访,“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人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摆酒杀鸡作为美食。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都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拿出酒食来款待他,表明了桃花源中的人真诚友善,诚恳豁达。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无内外之分、无贵贱之别的和谐状态,是善的另一层面的写照,也是当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之所盼。桃花源里,人们自由平等,道德风尚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稳定,生态环境良好,收入分配合理,生活富足安乐,社会就业充分,社会保障完善。桃花源尚善的思想观念承载着陶渊明的寄托和希望,蕴含着普通老百姓的梦想。

(二)理想国求真。

一是真理。理想国把世界二重化,在现象世界之外,还设计了一个无形的理念世界,二者是对立的。理念是理想国的本原,它是事物的共相和模型。人们感官所感知的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是不真实的,不能被认识的,真正实在的东西是不动不变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理念。理想国是以理念为基础建立的。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真实的、完美的、可以被认识的,是可知世界。洞穴喻说明人在现实世界中如同在黑洞中探索而背对着洞口,当人们回头时,看到洞外的阳光(即理念世界),就看到了真理。两个世界划分的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关注永恒的理念,并从中获得真理。二是智慧。理想国的统治者是哲学王。哲学王就是以哲学家为国王或者是国王经过培育成为哲学家。因为哲学家具有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只有让哲学家当统治者,衰落的城邦才可能重新振兴,国家才可能走上正义和善的道路。他还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具有智慧、勇敢和节制的美德,这几种美德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关系,即智慧占统治地位,其他两种美德必须服从智慧的引导。三是理性。理想国里的人被分成统治者、辅助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统治者拥有智慧和地位,执掌权力,管理国家,代表着理性,是城邦中的最高等级。三个等级的人在国家里严格遵守等级界限,互不干涉,才能建立和谐理想的城邦。他还把认识分成理性、理智、信念和想象四个等级,理性是最高等级,能认识正义的本质。四是理智。根据不同年龄的特征,将教育分阶段进行。作为城邦合格的公民和优秀的统治者,从21岁到30岁,即人们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学习时间段,学习算术、几何学等高等科学知识。通过正确的教育,培养人们的理智,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维护城邦和社会制度,从而实现正义。

桃花源和理想国,一个主要是从文学层面进行细致描绘,是一首优美的写意诗;一个重点是从哲学方面精心设计,是一份优秀的政治答卷。桃花源山水天成,人与自然和合为一;理想国虚实相融,人文与理性交相辉映。它们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动荡社会的痛恨,对和谐安稳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猜你喜欢

政体理想国城邦
大理:梦游理想国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19世纪中后期中国朝野对西方国家政体的认知
为新闻业创造一个“自我维持的”市场——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的“理想国”
科学的政体和启蒙的进阶
古代雅典经济责任审计探微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论《理想国》中的城邦正义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