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塞罕坝精神 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

2018-01-31邹庆浩

森林公安 2017年6期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林业

邹庆浩

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省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8月22日,国家林业局专门下发决定,号召在全国林业系统开展向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学习活动。

塞罕坝这个地方,很多年前去过一次,当时只是对当地成片的壮阔的人工林和因此造就的坝上小气候感到惊讶和感慨,只停留在直观感受上。根据局里学习活动要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塞罕坝精神,我在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学习的同时,思考了3个问题,并试图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认为合理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节点?

就是中央为什么选择在十九大前夕号召学习塞罕坝精神。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任何重大部署都会有特殊的意义,都会超出活动本身的影响,而且又是总书记作出批示,明确塞罕坝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结合7月份中办、国办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发出通报,被称为史上最严。两个典型,一正一反,都涉及林业,关乎生态,意味深长。充分说明中央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对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方式转变的坚强决心,也为我们林业人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理解了这个时间节点的特殊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为什么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强调“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宣传和学习塞罕坝精神的深层内涵,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分量这么重,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力度这么大。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出在林业?

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为什么首先出在林业系统。我理解,第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国有林场是宝贵的生态资源,是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基地,在国家生态安全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所以说,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出在林业系统、出在国有林场也理所当然。同时,这也充分说明中央对林业能够固守根本、坚守底线、转变理念、创新发展,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不断上台阶的高度认可。第二,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建设的特质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在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也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国运兴衰、民族未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而林业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周期长、见效慢,但影响深远,特别需要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长期坚持不懈的精神,塞罕坝正是林业的典型代表。用林业来诠释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质,更形象,更能说明问题。所以,理解了第二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林业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有更充分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塞罕坝精神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是塞罕坝?

全国国有林场4855个,经营面积约0.77亿公顷,这么多林场,为什么单单塞罕坝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我感觉,首先是塞罕坝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个林场的工作条件艰苦,地处高寒、土地贫瘠、风沙肆虐、无霜期短,这是林场建立之初面对的最大困难。正如沈国舫院士说的那样,塞罕坝处于森林、草原和沙漠过渡地带,三种生态景观历史上互有进退,是全国造林条件最艰苦的地区之一。但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塞罕坝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55年造了约7.5万公顷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林,而且是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产生了规模效应,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有组数字更能体现他们的成绩: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造就了独特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人为什么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这么大的成绩,从他们的事迹介绍中,我感到根源应该就在于他们的使命意识,在于他们一直坚守着自林场建设之初就确定的“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塞罕坝人的这种使命意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字面上,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个人的工作和奉献之中,从林场领导,到普通职工,这一群人,坚守着同一个使命;塞罕坝人的这种使命意识也绝不是头脑发热、一时的冲动,而是融入了林场人的血液之中,三代坚守、一脉传承。一个人的坚守可能势单力薄,一群人的坚守,就能迸发巨大的力量,三代人的坚守,这才铸就了可歌可泣的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3句话,12个字,相辅相成。以“牢”这个字打头,更有特殊含义。天下至德,莫大于忠。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体现了塞罕坝人绝对忠诚的本色。也正是因为牢记使命,塞罕坝人才能做到在挫折、失败甚至是从绝望中一次次站起来,才能在“飞鸟无栖树,黄沙满天飞”的荒原沙地坚定了艰苦创业的决心;也正是因为牢记使命,塞罕坝人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坚定做到算好经济账和生态账,做到只要影响到树,影响到绿,眼前的大钱也不挣,坚决摒弃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一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始终坚定“生态为先”的理念,形成了“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才形成塞罕坝绿色发展的精神。

理解了以上3个问题,帮助我更好地领会了学习塞罕坝精神的政治意义,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塞罕坝精神的深刻内涵。

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会见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时强调: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通过对塞罕坝大量鲜活生动的事迹的了解和学习,我切身体会到,塞罕坝人每人每天只种几棵树,不起眼,但大家一起,时间久了,便能种成一片林子,大到可以改变气候;塞罕坝人单个人的事迹看似普通,就是种树,很简单,但这些事迹汇在一起便铸就了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塞罕坝精神,感人至深。塞罕坝人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因为坚守,平凡中也可以成就伟大;因为坚守,党性的光芒在日常的工作中熠熠生辉。

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学习塞罕坝精神,最终目的是要将这种精神落实到我们的具体工作中,而且是要持之以恒地落实下去。

第一,就是要坚定牢记使命的执着信念。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大于天,不忘初心、忠于职责,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严格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素养。始终围绕林业中心工作,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升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坚决杜绝遇到点挫折就想不开,稍有不如意就不理解,碰到点困难就绕着走,避免牢骚满腹,负能量满满。

第二,就是要坚定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敢挑重担,不计个人得失,心无旁骛,一门心思用在如何把工作搞上去,而不是挑肥拣瘦,哪个容易出成绩干哪个,哪个光鲜干哪个。要经得起考验,在任何困难面前不懈怠、不退缩,千方百计想办法,百折不挠找出路,多些闯劲,多些毅力,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善于做基础工作,从工作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把工作的基础夯实、筑牢,在基础数据、基础信息、基本制度上下功夫,脚踏实地,敢啃硬骨头,不为一时的轰轰烈烈,不为一己之私利,不给后继者留烂摊子。要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施策、真抓实干,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和拼劲,凝聚智慧、攻坚克难,做好工作。

第三,就是要坚定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热爱林业、扎根林业、奉献林业”的信念,增强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全心全意为林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真正做到“身在林业,兴我林业”。要充分认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充分理解绿色发展、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安全对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重大意义,坚定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自觉做生态文明的宣讲者,大力弘扬、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为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为实现“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美好愿景做出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塞罕坝林场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land produ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