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去华家族家风探析

2018-01-30王莹

卷宗 2018年35期
关键词:宋代家风家族

摘 要:洛阳张氏家族①以张谊起家,随后张去华、张师德父子状元帮助家族迅速发展,此后虽然略显颓势,却仍能保持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与其严谨的家风有密切关系。张去华家族社会地位的维持作为个案,对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和变化研究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宋代;家族;张去华;家风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古代社会家族成员聚族而居,必然有一定的章法。宋初,随着社会的新变革,原有的宗族社会受到冲击。为了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北宋一朝的士大夫家族颇为重视家风家法建设,洛阳张氏家族也不例外。张氏家族发迹于张谊,其于后唐科举入仕。入宋后,张去华、张师德父子又连中状元,可以说张氏的发迹与科举紧密相连,然而张去华父子之后,家族中后继乏人,却从联姻对象可看出张氏仍能保持一定社会地位,研究张氏家族成员的相关资料,也许能窥见家风对其家族延续的影响。

1 孝

古代社会对“孝”的重视不必多言,宋朝建立后,更是标榜“以孝治天下”,通过表彰典型、法律惩罚不孝行为等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孝”的重视。

张氏家族成员中,能查到比较确切资料的仅有张去华及其孙女张氏、曾孙张淮与张渭、张师德及其子张景宪六人,有具体孝行记载的就有四人,这个比例值得注目。

母夫人尝有疾,公(张景宪)忧形于色,寝食兼废,躬治药剂,为杵伤指,亟以衣覆之,惧贻母夫人之忧。②

君(张渭)天资孝友……大夫公老在家性刚严少可,君年最少,事之尽其欢。③

君(张淮)事大父母父母尽其孝,执丧哀毁有闻于人。④

(张氏,为晏殊儿媳)及归,果称良妇,事舅姑以孝闻。⑤

上面四则材料展示了张氏成员的各种孝行,包括长辈生病时废寝忘食制药、隐瞒受伤不让长辈担心、侍奉长辈使其开心、长辈去世服丧哀毁骨立、女性出嫁后尽心服侍公婆等各个方面。这些孝行体现出张氏家族对培养其成员“孝”观念的重视,只有这样的家族氛围,才能培养出在各种细节中都体现出“孝”的家族成员。

2 亲

如果说“孝”体现的是尊卑,只有尊卑分明,家族内部关系才能井井有条,那么“亲”则体现的是“团结”,只有团结一致,家族才能不畏艰难,持续发展。张氏家族成员行为中表现的“亲”也被多次记载:

(张景宪)所得俸禄,皆均施内外亲族,故历仕虽久而家无余赀。视兄弟之子情均己子,有少孤者,必先己子而保任之。⑥

(张淮)既孤,抚爱诸弟,尤笃治家谨严,能守其先法。⑦

元献薨,有三男子四女子幼稚,夫人(张去华孙女)养毓调护,皆至成立,娶妇嫁夫,盖其勤瘁置力凡三十余岁云。⑧

前两件事可以看出张氏家族成员互相扶持,而第三件事例则说明了这类行为并不限于家族内部,更可能是张氏家族成员一直以来都受到关于“亲”的教育和熏陶,即使缺乏直接记载,但是能由此推测张氏家族内部应该十分团结友爱,家族成员关系融洽,也可从侧面看出张氏家族的家风之严谨。

3 德

“孝”和“亲”这类的行为,总体来说还是针对家族内部成员的,即使没有家法家风的约束,毕竟有着血缘纽带,这些都可理解为人之常情。而对待在家族之外的行为,则更能反映出个人的内心选择,也就是道德标准。

乾佑初,真拜中书舍人。时苏逢吉、杨邠、王章辈攀附汉祖,骤得大用,搢绅多附之,谊不为屈,故共嫉之。⑨

……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张去华)曰:“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⑩

丞相程文简公两荐公(张景宪)乞召试出身。公曰:君子进以道,仕以义,何必假此而后奋乎?卒辞不就。

及当迁秩,有司误降一等,有与君同者将诉诸朝,君(张淮)不可,曰:“爵禄命也,其可以讼求之耶?”

将这四个记载放在一起,很轻易就能发现其共通之处。张谊不屈服于做趋炎附势的小人;张去华认为做文书工作的御史台主簿一职,不是大丈夫应该做的事,就干脆地辞官归家;张景宪拒绝“乞召试出身”这样的仕途捷径,而选择凭借“道义”进身;张淮虽然因误被降官秩,但是却不认为应该对对爵禄这样的东西穷究不舍。张氏家族从张谊到张景宪、张淮,几代人在在仕途上拼搏时都表现出如此之高的道德标准,不得不让人猜测是受其家风影响。

张氏一族的家风家法虽然现今已无直接记载,但无论是对长辈的孝心,还是对同辈、晚辈乃至同族的关爱,或者在官场上的表现,张氏家族成员的表现,都表现出了张氏家族拥有严谨的家风,并重视家风教育,通过规范家族成员道德和行为,来辅助族人发展,维护家族繁荣。

有宋一代,通过科举骤起骤衰的家族不知凡几,张氏家族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出现了男性家族成员科举不振,恩荫乏力的情况。然而张氏家族并未迅速衰落,而是维持了家族长久。能够做到这一点,张氏严谨的家风助益良多,在继承先辈人脉遗产的基础上,良好的家风建设潜移默化为张氏与大族联姻提供了帮助,维护了家族的社会地位,这也正是张氏家族与其他生命力短暂的科举家族不一样之处。

注释

①即张去华家族。本文主要研究张谊一支延续的张氏家族,由张景宪行状、张渭墓志铭可知,这支张氏自张去华时迁居洛阳,因此暂称其为洛阳张氏家族,正文中略称张氏家族。

②范纯仁:《范忠宣公文集》卷一七《太中大夫充集英殿修撰张公行状》,《宋集珍本丛刊》第15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501-504页。

③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二《承议郎致仕张君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第239页。

④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八《大理寺丞张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21页。

⑤刘攽:《彭城集》卷三九《永安县君张氏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82页。

⑥同上。

⑦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八《大理寺丞张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21页。

⑧刘攽:《彭城集》卷三九《永安县君张氏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82页。

⑨脱脱等:《宋史》卷三〇六《张去华传》,第10107-10108页。

⑩同上。

范纯仁:《范忠宣公文集》卷一七《太中大夫充集英殿修撰张公行状》,《宋集珍本丛刊》第15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501-504页。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八《大理寺丞张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0册,1986年,台北:商务印书馆,第421页。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3][宋]范纯仁:《范忠宣公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4][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5]张凤.宋代士大夫家族婚姻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6]朱玉周.宋代科舉制度对世家大族的影响——以山东东平梁颢家族个案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11):100-103.

[7]高裕昂.略论家法族规与宋代家族维护[J].邢台学院学报,2013, 28(3):108-110.

作者简介

王莹(1993-),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硕士,西北大学,研究方向:宋史。

猜你喜欢

宋代家风家族
勤劳节俭传家风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家风伴我成长
皿字家族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幽默好家风(二)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