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科学建设智慧校园

2018-01-30王照龙

卷宗 2018年35期
关键词:可持续智慧校园

王照龙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了“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分类推进;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针,在国家层次上引导高校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高校信息化建设逐渐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迈进。在“智慧校园”潮流推动下,不乏出现盲目跟风建设。本文通过总结部分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情况及所遇问题,探讨分析高校如何科学建设智慧校园。

关键词:智慧校园;科学规划;可持续

高校信息化建设历经数年不断更新改进,取得相当成就,近些年,以清华、复旦为先头引领数字校园建设理念,纷纷建成以实现信息整合、消除信息孤岛、网络在线服务为目标的高校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形式,各高校纷纷将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为未来院校的核心战略目标。那么什么是智慧校园,又该如何科学建设智慧校园?

1 智慧校园的内涵和特征

智慧校园提出以来,各种对智慧校园的认识层出不穷,不同学者对智慧校园的定义各具特色。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聯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南京邮电大学朱洪波(2011)认为:智慧校园的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2018年6月7日,国家标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Smart campus overall framework)发布,文件中明确规范了如何部署智慧校园的总体架构、构建智慧教学资源、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管理系统以及信息安全体系。

综合诸多学者研究,笔者认为,智慧校园是依托校园网络(物联网)基础建设,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通过智慧校园一体化平台,实现教学活动,办公保障,学习生活的信息化,智能化;可分为终端接入,网络传输,应用服务,数据支撑四个层次建设。

2 建设智慧校园面临的挑战

通过前期对部分已建设或正在建设智慧校园的高校的参观和学习,并结合我校在建设智慧校园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主要有以下挑战:

2.1 现有系统的兼容与数据融合

高校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并非完全同步进行,许多部门根据自身需要独立引入办公自动化(OA)系统,导致现运行系统无论是功能还是数据都是基于各自业务范围的,难以从根本上实现业务的融合和数据的统一共享,出现“信息孤岛”。

2.2 人为因素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人,无论教职员工或学生,都是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受用者。由于不同人员信息化素养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传统观念对人工操作的信任度,使得信息化推广和普及存在一定难度,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无论是校园网络、系统平台的运维管理工作,还是用户服务、新系统建设开发工作都将越来越多,缺乏一批可靠稳定的人才队伍进行维护和开发,这对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信息安全等方面都有潜在威胁。而学生也要在一段时间内调整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适应新环境下的校园生活,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3 其他因素

包括资金支持和编制体制的调整等。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资金有限,如何利用有限资金最大限度的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包括校园网络升级改造,物理感知层终端布设等),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编制体制的调整也会对信息化建设造成冲击;信息技术的引入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

3 科学建设智慧校园

1)在智慧校园的建设初期,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划分,阶段建设,充分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需求,从顶层设计到业务分化,做到尽可能详细全面;了解相关最新技术,综合现有设备及预算采购设备,保证技术硬件支撑;制定提出统一数据存储标准,打通现有的“信息孤岛”,完成各类数据的全面收集、存储和分析,实现数据融合统一,特别是要保证可利用大数据处理工具,进行高层次的辅助决策。

2)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体现即为智慧校园系统平台的应用。平台建设不能完全打破现有系统而从头开始,应尽可能利用现有系统预留接口,实现校园平台与各独立系统最大程度兼容,减少资金与技术投入,高效快速实现教学和办公网络化、智能化。同时,结合教职员工的办公生活习惯,以“服务教学,服务师生”为核心,搭建灵活、稳定的系统平台,为今后扩充业务,增添功能预留冗余,允许开放式(多种设备,多类方式)接入,保证规范化运行。

3)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是设施技术的建设,更是对人的建设。一般教学办公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不高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都是制约智慧校园建设的掣肘。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完成的,在经过一定阶段的业务培训后,优先保证办公教学的网络化应用的畅通;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对智能化的接受远超预期;为确保智慧校园稳定持续发展,在将一些用户服务、网络运维的工作进行服务外包的同时,要不断加强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并注重学院现有人才队伍的培养,可适当利用现有信息化人才,重点专项培养以解燃眉之急,在建设不断推进过程中,不断提高人员信息化素养,真正实现人才的可持续性。

4)安全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智慧校园的建设同样要注重安全性,在整体建设中,要始终贯穿安全意识,不仅是对设施安全保护,预防不可预料灾情(雷电,火灾,地震等)造成巨大损失,同时要防范数据丢失、损坏,这甚至比设备尤其重要,因此,冗余容灾措施必不可少。

智慧校园建设任重道远,只有确定建设目标,科学合理规划,适应发展需求,灵活机动实施,才能营造和谐校园,真正让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运武.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12.

[2]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智慧教育,成就未来幸福——深圳市“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集(第一辑).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05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教育研究,2012.

猜你喜欢

可持续智慧校园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房地产业调控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