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服务社区创新目标探究
2018-01-30牟燕
牟燕
实践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中重要的一个育人系统,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推进实践育人,应从健全机构、培育队伍、革新方法、完善制度“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制定了“党政同责,齐抓共管,权责分明,责任到人”的建设方针,逐步确立了工作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创新、平台载体拓展、重点难点突破、育人品牌创建、成果转化推广层层递进的建设目标。
1 工作体系构建目标
高校应积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配合,校、系、班三级联动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实践育人工作由专门的分管领导负责,整合多序列多层次管理力量,建立思政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成立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各类学生社团、学生自管委员会,形成多级共管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体系,逐步实现我校育人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实践一体化目标。
2 体制机制创新目标
2.1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统筹党建、教务、群团、宣传及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统筹安排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促进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并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侧重地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充实专业人员配备、加强对外联系,最终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2.2 创新安全防控机制
高校应成立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制定完善安全管理方面的配套制度,严格规范校内(大型)与校外实践活动审批与组织程序,保障各项实践活动全程安全、有序推进。最终确立实践环节安防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建立实践全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机制。
2.3 创新培训机制
选聘校内优秀青年教师、校外行业翘楚与一线实践教学工作者,组建相对稳定的培训师资团队;进而规划培训模块、设置培训课程、编排培训进度;每次活动前进行针对性培训,每周灵活组织总结研讨,每月举行集中专题培训;同时在师资团队倾力指导下,定期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市民学校“四点半课堂”等校外实践项目,实行在实践中考核,在服务中筛选的管理模式,倾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我校社会实践服务团队。
3 平台载体拓展目标
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国家、行业产业、高校和地方的重点发展规划,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拓展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育人平台,建立更多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同时学校加大对项目的扶持力度,整合资源要素,加大在软硬件设施、运营管理、人员经费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原有和新建的育人平台、实践基地的有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撑与保障。
4 重点难点突破目标
4.1 突破传统育人局限,重点深化产学合作
现阶段部分高校实践育人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校企、校地、校社合作尚处于较低层次。为充分彰显“‘三位一体大实践‘双标双高”育人模式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特征,必须依托“小夫子”培育工程,进一步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主要载体、以“言传”为主要方式的育人形式。在人培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构、教学内容革新、实践载体延展等方面深化产学合作,要改封闭式关门育人为开放式实践育人,改单项式的课堂育人为双向式的产学合作育人,“教”、“学”、“做”有机融合,“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不误。
4.2 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保障项目长效运作
如何保障育人质量和项目长效运作,这是项目推进过程中必须应对的问题。为攻克这一壁垒,应规划建立以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融合的育人质量监控机制。坚持以团队运行管理为主线,以多方评价、持续跟踪为重点,着力完善策划、培训、组织、反馈等实践质量监控运行环节,对实践活动准备、开展、总结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同时,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建立团队成员和服务对象基本状态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明确工作流程和各环节质量标准,逐步实现高校内部实践育人管理体系与教育部实践育人评估指标的有机结合,形成不断完善管理體系、不断健全培育模式、不断提高育人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
4.3 加强组织协调,着力扩大社会效应
加强组织协调,着力扩大项目社会效应。借助高校平台,加强与外界联系,强化地方服务,实现双向受益。一方面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受教育、有效提升技能,另一方面,不计报酬、竭诚服务群众,力争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在组织宣传报道方面,高校应进一步合力助推,与主流媒体和影响较大的地方媒体进行合作,力争获得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形成较大的品牌影响和社会效应。
5 育人品牌创建预期目标
该项目以市民学校、暑期“三下乡”实践基地、大学生专题服务项目为载体,以“双标双高”为蓝图,与学生专业发展紧密契合,志愿服务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服务他人与磨砺自我有效融合,是高校在长期实践育人工作中的成果凝练。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应自觉树立品牌意识,着力彰显高校独有的育人特色,形成成熟的实践育人模式。
6 成果转化推广预期目标
依托该项目突破传统的理论研究桎梏,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并利于推广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为高校育人团队建设、育人方法革新和育人实效提升等问题探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同时将理论成果通过实践淬炼转化为现实成果,最终推广构建集志愿服务、艺术培训、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生综合实践基地:
志愿服务基地。构建具备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服务项目策划、组织、宣传、延展,服务对象联络、回访、结对、帮扶等多项功能的志愿服务基地;
艺术培训基地。校内各专业有机融合,校企、校地、校社通力配合,不断丰富培训内容、革新培训方法、扩大辐射人群,在增强培训专业程度的同时进行综合性发展;
实习实训基地。该项目切合学校学生专业发展,可逐渐将校内外各类实践基地发展成为学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创业就业基地。项目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与适应能力。因而各实践基地应兼具创业基地的功能,甚至最终成为实现学校学生就业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