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地开展英美文学类课程思政的改革

2018-01-30谢莉

卷宗 2018年35期
关键词:教学技术教学评价课程思政

谢莉

摘 要: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英国散文选读》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除了阅读经典的散文著作,提升语言文学能力,陶冶情操, 开阔视野, 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本文讨论如何有效地讲思政教育元素融入经典的散文作品中,“润物无声”地达到文学类课程思政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国散文;教学评价;教学技术;教学设计

“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只有基于系统思维,借助科学的设计,统筹各种资源,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推动这一改革卓有成效地开展。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历来是英语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课。东西方许多民族都出现过杰出的文学大师和众多的名家名著。人们热爱和珍视这些作家及其作品,是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并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审美的愉悦。以《英国散文选读》为例,就是把文学作品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通用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国散文选读》(黄源深,2010)共收录了36位散文作家的36篇经典作品。编者黄源深先生是资深的英文教授,从事《英国散文选读》教学有数年经验。学生被问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英国散文选读对写作最有帮助”。可以说,在众多的英文专业课程中这门课达到了它的教学目的,其文学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很难估量。顺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自然而然会考虑到英美文学类课程。《英国散文选读》可以作为一个课程思政的例子去研究。

1 《英国散文选读》作为课程思政的理由

英国散文课程目标内涵的最高层面就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 ,这是基于人文关怀和道德塑造的哲学层次 。散文作家的作品涉及到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道德修养层面。虽然时代背景、文化差异迥异,但是完全可以取“它山之石”为本课程教学目的服务。譬如18世纪是英国散文的繁荣时期,作品众多,流派纷呈,题材广泛,并给散文注入了新的内容。这一时期散文大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需要对从旧时代过来的人民进行教育,使之足以胜任历史所赋予的使命,散文的发展成了时代的需要;其次,18世纪的启蒙主义者崇尚理性,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所以这是一个缺乏激情的时代,不是产生伟大的诗篇而是诱发以说理为主的散文的时代。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似乎也更喜欢散文,因为它比诗更能全面地反映时代的风貌。

这些散文作品在一层层地解剖着人生和社会里的各种问题:真理、死亡,宗教、爱情、道德标准、高位、友谊、父母与子女、读书、利已的聪明,完全可以对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恰当把一些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英国散文选读》课程教学中。

2 《英国散文选读》 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

根据《英国散文选读》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在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帆,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如在讲到丘吉尔的散文“我能奉献的唯有热血、辛劳、泪水和汗水”时,自然把爱国教育贯穿其中,虽然民族、时代背景不一样,但文学的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英国散文选读》教学中应结合国内人文教育的热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英国散文中的教化意识、个人情感,譬如培根的“论读书”,尼尔的“惩罚无济于事”。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罗素的“我的生活目的”,奥威尔的“政治和英语”。根据文学类教学的特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在文学的滋养中获得身心健康和愉悦。

3)家国情怀教育。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从塞缪尔·约翰逊的“致切斯特菲尔德大人函”中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中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担当,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强化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意识。尤其在我们大一阶段,一些新生刚进大学,他们可能以为大学教学就应该是这样,以为你一辈子就是在这么教的,太强调你在教改,反而引起恐慌和焦虑。

3 用3M结合法组织课程思政教学

思考message(教学内容)、medium(媒体和技术)、method(教学法)的动态结合。显然,传统的文学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会让老师去寻找最为合适的技术,但是我们也发现,技术也在倒逼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顾问Ruben R. Puentedura提出的SAMR模式。S(substitution)为“替代”,是指仅是用旧技术替代新技术,方法不变,比如黑板变成多媒体技术。A(augmentation)是指增强,也就是在替换媒体的同时,增加一些新功能,譬如微电影。M(modification) 是指改变,也就是说,随着技术工具的改变,教学手段也相应发生改变,比如过去让学生交文章总结自己所学,现在可以让学生提交电子故事(digital stories)。R(redefinition)是指重新界定,这是思政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你在教学方法和工具都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你整个教学活动如何重新界定,包括内容。从这个模式上看,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内容其实是会相互影响的。

其实,一门成功的课程思政的开发,就是从内容、形式、技术各个层面去把握,而不是把说教生硬地加进课程中,《英国散文选读》更是如此。

4 课程思政应开展“顶层设计”

专业课程思政是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 其中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课程思政的设计问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问题、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问题、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问题。教学单位,如学院(系)当然要有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包括文学类的思政课程的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等。

对于《英国散文选读》课程思政教师来讲,必须把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活动、课后教学活动列举出来,然后看用什么方式去组合更合理。可以先把教学内容列出来,运用反向设计(backward design), 亦即你知道你要达到什么目标,怎样才算达到目标 ,你才可以知道如何去设计你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反过来,让你教学的内容,甚至是一本教科书,去主导你所有的教学。这方面老师应该有教学的自由。不是所有的模式都适合所有的老师。比如有的老师课堂上多小组讨论,有的老师课堂上评论作业,有的老师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完成一些项目,但是老师的“顶层设计”,是如何将适合自己、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元素最为合理地搭配。

总之,《英国散文选读》课程思政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将思政教育内容自然而不生硬、有机而不牵强的组织、贯穿、融合于有关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感到在学到英国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经典散文作品的魅力,不由自主地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明理入心,自觉恪守社会所倡導的核心价值观和个人道德准则,提高人文素养并养成良好职业操守。

参考文献

[1]黄源深.英国散文选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2.

[2]王佐良.英国散文的流变[M].商务印书馆,2010.12.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猜你喜欢

教学技术教学评价课程思政
矿物岩石学教学方法研究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