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知行合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8-01-30段源源

卷宗 2018年35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摘 要: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与发展变迁中,以其独有的德育作用,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诸多理念不谋而合。反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将此作为高校相关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思想立论依据,有效地促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育与实践。

关键词:知行合一;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Wang yangmings thought of “combining knowledge with practice” coincides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with its uniqu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vicissitude.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aken as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disciplin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德育思想家经常提论及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王阳明德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行合一”的提出就是为了弥补人们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一分为二的缺陷。在阳明先生看来,为了纠正现实生活中知行分离作风、明知却不行的系列问题,必须提倡“知行合一”。最终他得出结论,认为“知”与“行”在本质上是不可分离的,“知”与“行”的统一是一个协调促进的德育思想、德育行为践履的过程,在知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也就是对行的深入。

“知行合一”论的提出对中国思想发展产生巨大贡献,同时也为现代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保障。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关心,出台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相关文件和教学大纲,并对教材进行修订,完善培养计划,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进一步指出,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但实际上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仍障碍重重。

1.1 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与利益诉求产生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客观反映。因此,高校思想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潮流,有指向性、有预见性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困境。当前高校对大生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价值引导能力不够,使得各种隐含在社会现实下的问题愈演愈烈。进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问题。现各高校学生间价值导向、价值取向都掉头指向了经济领域,奉行“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这种把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放在最后位置的价值取向最终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认知行为上的脱节,而高校一直所提倡教导的道德观念更是难以深入人心。想让学生自觉内化普遍接受更是难上加难,这也违背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初衷。

1.2 教育理念与学生内在想法存在差距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想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化是我国高校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此种为了实现理想人格所培育的教学目标,以及过分强调政治需求而忽略道德培养的行径,将德育的本质混淆,忽视广泛性的教育要求,让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人格培养内容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困境之中,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弥补学生内在情感的缺失和内心的需求。一方面,受教育者为了应付考试在公共场合所展现出的以及想表达的意愿和价值取向一般无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而是固化于血脉中的一代或是几代人的思维定式。另一方面,将一部分政治观念,行为准则转化为学习工作中的行为准则,没有将道德观念与生活加以区分,割裂了二者间的联系,使得生活政治化,政治生活化。这种在道德上忽视学生情感、旨趣、意向的培养模式,最终无疑导致学生只知道德之知,却无道德之行。

1.3 社会支持及学生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整个培育过程的开展都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协调配合。但当前高校的思想工作者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他们几乎完全承担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位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建设者,他们的作用正在被忽视,社会认可度还不足以撑起他们的教学信心。高校一直所倡导的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实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实施教学,向学生传递的多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文信仰,将参差不齐的观念强行灌输,重视的是学生对于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的顺从和控制。学生失去了主体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在无意识情况下成为了应试教育下道德知识的接收者,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教育工作者缺乏人性,关怀这样的教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形式教学。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

2.1 社会转型同经济发展间的冲突

如今,社会面临着转型,在促进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守旧的行为规范难以满足对道德缺失行为的约束需求,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思想政治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没有形成系统的机制。这在高校的教育培养体系中主要表现为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个人技能的培养,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道德行为的培养。消极内容不断侵蚀学生的思想,我们所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体已经不再具备坚定的意志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弱化的社会责任感、加剧的道德冲突、错位的价值取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很难达到知行统一的要求。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自身的缺陷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其内容主要围绕道德教育体系开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体化的表现。可是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太过单一,不能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及时反映出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跟不上学生思想发展的脚步。这样的教学方式必定导致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弱化,更严重的是致使学生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中,最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相背离。所以高校教育最好能从学生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各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在这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性格、爱好,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同时,将教材所涉及内容与学生的性格特征相结合来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顺应学生的情趣,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当中。

3 切实强化知行合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2]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需要强化知行合一在实际当中的运用,增强德育的时效性。

3.1 旗帜鲜明地弘扬“知”

用正确的“知”来武装当代青年的头脑,用“知”来指导“行”。这就需要当代青年从理论到原则再到思想都要进行转变,从而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仅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更要有自己的时代特色,符合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建设规律。也就是说在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培育过程中必须结合他们的自身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思想实际,用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头脑,提高认识, 并将其内化为当代青年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坚持党的指导思想的同时,用理论联系实际,对迷惑青年的具体行径给出合理化建议,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答疑解惑,使之能明确的辨别是非。引导青年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重新以新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

3.2 立场坚定地践履“行”

如何才能做到“知”的升华,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行”。就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看,应该培育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人才。因此,教育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道德理念,应该体现新时代这一实际。新时代最大的实际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融入,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与独特个性。对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实施效果并不十分乐观,主要在于过多地从应然的角看待教育,而忽略了教育的实然状态,难以将二者贯通起来。

教育不是短期的教育,它具有持续性,教育是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教育从理性向主体内心世界的回归是教育主体的不断完善与充实,而不是教育主体的适度异化与强制。普遍性的行为规范是由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教育过程需要同生活与之相结合才有其存在意义,只有让主体回归生活进行道德实践才具有普世价值。

总体而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虽然产生于中国传统社会,其理论基础也带着较为浓厚的传统背景色彩, 但其本质与内容实是紧紧围绕如何培育人的德性与人格这一目来开展的。因此,对王阳明教育思想进行古为今用式的探究与考察是十分必要也极具意义的。这既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必要工作,也是承接中国德育传统之必不可少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作者简介

段源源(1994-),女,汉族,重庆江北人,研究生在读,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育伦理学。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