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中国通识教育现状研究分析

2018-01-30贺法容林启我朱倩文程铭楷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国发展现状

贺法容 林启我 朱倩文 程铭楷

【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人才目标需求,我国通识教育不断进行改革。本文旨在对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的通识教育相关论文以及相关权威著作资料进行整理,从通识教育基本走向、发展现状、实践困境、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出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普及的基本情况,进而更精确的对通识教育进行研究。在未来通识教育研究中,要加大通识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对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关注民族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

国家“十三五”规划强调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随着通识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发展,虽然诸多高校已逐步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通识教育,但学生的专业门阀观念过强,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认识尚浅,通识教育师资人才缺乏,课程体系设置不全等问题都成为了推行通识教育的瓶颈。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及学术期刊的整理和分析,探究出中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框架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平台进行数据采集。首先,以主题包含“通识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980个样本数据;其次,再以主题包含“我国通识教育现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70个样本数据;最后,对这70个样本进行精读与分析,剔除重复样本和与本课题无关样本,最终实际获得15个样本。

针对这15个样本,参考部分相关权威书籍,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定位、论文的授予年份、师资、实践现状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五个方面为分析框架,进行质性分析。

二、基于通识教育发展阶段基本情况走向的分析

对于相关博硕士论文授予年份的整理分析,可以大概了解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而更加准确地给出未来通识教育建设性意见。从所采用的15篇论文来看,论文授予年份的跨度为2005—2017年。具体分布情况见下图。

综合相关数据资料我们可以把近20年来的通识教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1987年—1995年。建国以来采用的苏联化教育已逐渐不能满足我国的人才发展需求,我国开始進行教育改革。1995年召开的“试点院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学习。1995年因此成为重要的分水岭。

形成阶段:1996年—2002年。随着通识教育逐渐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1999年国内最早的关于通识教育著作《通识教育一一种大学教育观》诞生。李曼丽提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大学本科教育观既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通识教育已逐渐被认可,高校对通识教育展开了全面的研究,但此时的通识教育研究只停留在表面。

深化阶段:2003年—2017年。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对通识教育展开了探讨和摸索。“大学通识教育论坛”“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等联盟应运而生。在此阶段通识教育专著的种类增多,研究领域越发丰富。[1] 高全喜在《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中说到:“从理念、制度、实践等各个方面,全面检讨中西通识教育,探索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正道。”可以看出,推进中国化通识教育的意识在此阶段已开始萌芽,通识教育的发展已逐渐深化。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对我国通识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我国颁布的“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等政策不断推动着通识教育的发展。我国通识教育也由原本简单的引用美国模式逐渐开始通过对通识教育师资、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我国最初的通识教育改革大略形成了两种改革模式:一种是以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代表,设立本科学院;一种是以中山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这种模式两条路走路:一方面设立试点学院,一方面改造原来的全校通选课,建立共同核心课。[2]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和通识教育读本开始出现。随着“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提出,我国通识教育开始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融合。别敦荣指出:“我国一流大学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更多的融入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使通识教育改革迈入了一个新阶段”。[3]通识课的讲授形式也由传统的单一“面对面”授课形式过渡到多元化授课形式,网络通识直播课和“面对面”授课并行。这一创举缓解了部分院校由于自身局限难以开展某些课程的困境。新形势下通识教育不断改进,契合客观事实,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对通识教育的重视。

(二)对通识教育实践困境的分析

(1)对通识教育的定位不准确

通过对通识教育相关论文的整合分析,可将通识教育的定位误区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识教育等于知识扩充教育,成为了各种专业基础知识的大拼盘。第二,通识教育等于人文素质教育,忽略了自然学科类和社科类的课程,缺乏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第三,把通识教育定位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需要,通识教育倾向专业化、功利化。[4]

(2)各大高校通识教育师资不足

在通识课课堂上,专业化知识教育背景下培养出的教师难以胜任通识教育新模式下的教学任务。首先,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层次不齐。高水平老师的课堂座无虚席,低水平老师的课堂学生寥寥无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次,学生基数大。大班式”授课现象层出不穷,这与通识教育“小班式”授课相悖,通识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全

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专业课为主流,“专主通次”的现象依旧存在。通识教育被边缘化,通识课程和通识课程学分在课程体系中占比在30%左右。通识教育学科区域划分不够科学,划分标准不一,涉及区域较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构成失调。总之,通识教育在课程构成方面存在着“内容杂、质量差、结构乱、地位低”的现象,“拼盘化”现象严重,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5]且部分院校由于自身局限难以开展某些课程,直接导致学生选课受限。

(三)对通识教育研究方法的分析

(1)个案研究法。即通过对一所大学进行透彻的通识教育研究。如曾德军、冯慧敏对武汉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研究。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深入了解到某所大学真实的通识教育现状,但研究范围涉及较窄。

(2)比较研究法。即将各种通识教育实施模式都涉及进来,通过挑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如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曾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这几所大学的通识教育实施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

(3)综合研究法。即通过对某部分高校进行数据收集,然后得出整体通识教育情况。如别敦荣在研究“双一流”建设政策对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影响,选取的研究对象为“985”工程大学。这一研究方法虽然能收集到大量研究数据,但收集难度较大。

四、对通识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

通识教育常常被误认为是学生开拓眼界的教育,是学生了解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教育。大部分学生将通识课和选修课混为一谈,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通识课是什么,反而将其视为学业的负担。扩大通识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度,引導高校学生正确理解通识教育至关重要。可通过网络宣传、讲座普及、发放相关手册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了解度,形成对通识教育正确的认知。

(二)加强对通识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

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在讲授《公平与正义》这门通识课程时,大受学生青睐,每次都有成百上千名学生洗耳恭听。该事例表明,优秀教师在通识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我国目前的通识教育师资具有明显的“专业强而通识弱”特点,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保证授课质量。加强对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应首当其冲,大力提倡老一代专业课教师接纳学习通识教育,鼓励新一代未来教师了解研究通识教育,渐进性的培养出大批优秀通识教育教师,以此来满足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关注民族地区通识教育的研究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的检索发现,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通识教育研究甚少。民族地区的教育独具地方特色,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其紧密相关。民族地区的通识教育师资、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影响着通识教育的发展,关注民族地区的通识教育的普及现状应成为我国未来通识教育研究的一大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立平.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4:10.

[2]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15.

[3]别敦荣.论我国一流大学通识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18(01):5.

[4]林琳,王志学,安泽会.大学通识教育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8(3):53.

[5] 冯英.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56.

[6]李露.通识教育师资问题研究[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4):79.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中国发展现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