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产业扶贫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8-01-30余晨辉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脱贫攻坚民族地区

余晨辉

【摘 要】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突出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上。新时期下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扶贫有着深远意义和迫切需要,必须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当前一些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扶贫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实际效果和面临的问题。只有在建立和认清问题的基础上,才能针对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实现长期有效的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族地区;产业扶贫;脱贫攻坚

一、政府规划和指导不够,产业结构趋同化

部分地区政府在产业扶贫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深入调研和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会盲目地大面积推广和发展某种产业,导致该产业在当地过于密集,一些农产品、畜产品的价格出现波浪式起伏,有的甚至严重滞销,烂在地里也没人要,贫困户损失惨重。导致这种产业趋同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是当地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不尊重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没有就产业项目进行深入的调研。在一段时期内,一个地区有很多种产业发展的选择,但是政府可能因为盲目地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将资源都集中到某种短期内收益更高的产业上去,忽视了市场的客观规律,从而使得该地区都在利益的驱使下跟风发展相同的产业,因此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趋同现象。如2015年在广西发生的案例。广西当地的一些贫困县如崇左市、凭祥市的一些乡镇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开始大面积发展黄瓜种植业,一个乡镇就有一半的地区都在种植黄瓜,又因为当时天气原因导致黄瓜上市日期比往年较晚,上市时赶上了黄瓜上市的高峰期,当地黄瓜的产量过剩,黄瓜市场趋近饱和,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的黄瓜滞销现象,黄瓜的价格也从最开始上市时的四毛钱一斤大跌至两毛钱一斤,售价甚至低于种植成本。那些在政府政策指导下种植黄瓜寻求脱贫的贫困户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不仅没能脱贫反而损失惨重。导致这起事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地政府官员没有经过充分的实地调研和市场调查就出台相关的扶贫政策,政策与市场规律相违背。

2.各地方政府之间缺乏合作与协同。产业趋同出现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政府各部门间、各区域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各自为政,没有整体的产业布局。目前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都把扶贫作为第一要务,各地方部门也在积极参与扶贫项目,政府部门对指定乡镇进行对口帮扶也成了各地产业扶贫中的常态。但是各部门在对对口村镇进行帮扶时缺乏协同与合作,选择产业项目时没有整体的规划,导致产业在分布上不平衡。政府跨区域间的不合作、不协同也是导致出现产业趋同的主要原因。在同一个地区内,区位相近的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竞争关系,所以当地政府在发展产业的时候会将邻近地区视作竞争对手,缺乏合作与协同的意识,因而很难制定出具有可行性、客观性、长期性、公正性的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而导致了产业区域分布的不合理与不平衡。还是以广西为例,邻近的多个乡镇都在发展黄瓜、辣椒、火龙果种植业,产业趋同性明显,没有自己的特色,竞争也十分激烈。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去,积压在地里,极大的损伤了贫困户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3.政府缺乏对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由于很多地方政府缺乏对产业的长期规划,发展某种产业却不注重其配套设施和产业链的建设,导致产业发展前景受限,一旦出现产业趋同等现象就容易损伤贫困户的利益。以水果种植业为例,新鲜水果到了上市季节如果不在一定时间内赶快卖出去就很容易坏掉,但是大量上市又会导致价格下跌且容易滞销,如果有下游产业大量购入水果并将其加工成果汁或罐头等产品不但解决了贫困户的销路问题,自身也获得了便宜稳定的原材料来源。

二、参与竞争和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伴随着风险,风险可能来自各个方面,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等。其中来自市场的风险对贫困户的冲击尤为剧烈。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普遍较长,有些甚至长达几年,而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又比较快。不少扶贫产业项目刚开始投入时,市场行情还很好,但等到收获时,市场形势可能又有了新的变化。因市场饱和、产品滞销、价格下跌等因素造成扶贫产业项目亏损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风险可能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企业来说并不致命,但是没有固定资产、经济基础脆弱的贫困户则完全没有抵御这些风险的能力,很可能一次市场波动就让已经有了起色的贫困户家庭重新返贫。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企業还是政府都很少关注到贫困户在市场中所遭遇到的风险问题。政府鲜少出台专门的政策来防范和化解贫困户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企业也因为自身定位问题,在危机到来时会优先保障自身的利益,贫困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以上文提到的2015年广西黄瓜滞销为例,当时因为天气原因,部分县市的黄瓜推迟了20天才上市,赶上了上市的高峰期,上市时的市场价格已经跌至成本价,毫无利润可言。但是政府和合作社在前期并没有把潜在的市场风险纳入到计划中,导致出现问题后没有相应的补救补偿措施,贫困户们毫无保护的暴露在市场和自然的巨大风险之中。在这些地区,产业扶贫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成效,反而在遭遇市场风险时给贫困户带来了更大的损失。

三、贫困户脱贫动力不足,产业发展较为盲目

如果说当前的产业扶贫过程是政府单独行动,社会和市场被迫参与的话,那么贫困户在整个过程中就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政府自上而下的推进产业扶贫项目,而贫困户没有选择只能被动接受。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的扶贫政策和产业项目可能无法真实反映贫困户的实际需求,二是贫困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两个问题加起来严重影响了当前产业扶贫工作的成效。尤其是贫困群体自身想要脱贫的动力不足,使得扶贫工作难以开展。在多地的产业扶贫实践中,都出现了一种家庭争做贫困户,达到脱贫条件后也拒不退出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贫困群体自身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还保留着“等、靠、要”的老思想,靠政府和社会的政策和补贴维持生活而不是用来发展产业改善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样,贫困户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贫困户脱贫的关键,如今缺少了贫困群体的自身作用,想要实现脱贫变得事倍功半。

四、忽视了对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

当前民族地区的产业扶贫普遍忽视了对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结合。民族地区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的发展依托于良好的生态条件和自然环境。一个生态自然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地区,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极大影响和限制。以畜禽养殖业的产业污染状况为例,我国每年畜禽养殖业总COD排放量达到1268.3万吨,占总农业污染的95.78%,是工业污染的2倍。目前总体来看,农业中养殖业的污染状况十分严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容小视,而且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大都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区,尤以民族地区居多,自然环境都比较恶劣,生态基础十分脆弱,受到污染后治理恢复起来也就更加困难。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受到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广西全区的石山面积高达8.95万平方公里,占了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广西省过去在石山区强行发展不适宜的农业产业以及盲目向外拓展村庄面积,导致石山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当地水土流失的状况愈来愈严重,旱涝灾害也变得更加频繁。我国过去的产业扶贫没有注重产业与生态二者间实质性的协调互促发展的相互关系。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对当地的生态资源进行详细的调研,就胡乱上马发展不符合当地生态实际的产业,最后不仅产业没有发展起来,还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与土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脱贫攻坚民族地区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