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2018-01-30邵成才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就业农村大学生

邵成才

【摘 要】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任务艰巨,情况复杂。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问题制定相应政策,特别是做好各类群众的就业问题。本文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出身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农村背景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是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本文从现状,产生的社会问题,原因和对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显示,农村家庭出身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农村背景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是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同时,农村家庭出身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贫困地区逐渐蔓延,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别,挤压农村青少年的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空间,从而进一步拉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城乡社会经济差别长期延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产业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想尽各种策略,创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有效促进农村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现状

2013年大學生就业被媒体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显示,201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与往年相比并未明显下降。12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9月底,进入劳动力市场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82.4%(已经找到工作),失业率为17.6%(还在继续找工作)。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高(91.9%),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次之(80.5%),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低(77.7%)。这说明,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身上。然而,通过对比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家庭背景,我们发现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的就业率差别巨大。城市家庭背景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87.7%)并不低,但是农村背景的毕业生就业率则大大低于平均水平,只有69.5%,两者相差18.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农村生源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30.5%的人很难找到工作,这一比率大大高于其他群体。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城乡生源的差异,不过,这两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差异要小于普通本科高校,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分别相差5.2和6.5个百分点。

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体现在就业率低上,而且还体现在就业质量方面。要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获取较高的收入,农村生源大学生会遇到比城市生源大学生更多的困难。大学毕业生最想进入的工作单位是公有部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城市生源的毕业生进入公有部门的比例(47.8%)高于农村生源的毕业生(31.1%),城市生源的毕业生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10.4%)也比农村生源的毕业生(2.5%)高。同时,城市生源的平均初职月薪(3443元)明显高于农村生源的毕业生(2835元)。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普通本科毕业生中,城市生源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3505元)比农村生源的毕业生(2851元)高654元。在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城市生源毕业生的初职平均月薪也高于农村生源的毕业生,但是差别不是太大。

上述调查数据说明,农村生源的大学毕业生遇到更多的就业困难,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是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他们最缺乏“拼爹”的资本,最没有条件啃老,农村生源的毕业生家庭条件较差,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大部分毕业生放弃了继续求学深造,而是进入职场为家庭减负。另外,与城市生源学生比,农村生源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相对不够全面,这些先天因素导致他们在就业中处于竞争劣势境地,而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家庭相对困难,更需要各级政府和学校给与关注,给与政策支持,这一群体应该是扶贫工作中就业扶贫的重点群体之一。

二、产生的社会问题

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难并不仅是大学毕业生的个人问题,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发展。

首先,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降低了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意愿,学生父母支持力度减弱,学生自身的求学欲望也大大降低,并导致城乡教育差别继续拉大。“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使一些农村贫困地区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学生家长教育投资力度减弱,学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这就造成了高中和高等教育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的现状。甚至也导致一些农村贫困地区的初中辍学现象重新抬头。

其次,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导致城市社会出现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底层群体”,媒体也把这个群体称之为“蚁族”。与城市生源的毕业生不同,农村生源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很难得到父母亲戚的帮助,更谈不上“啃老”,因为他们的父母也在为生计而努力挣扎,他们也很难回到农村老家谋生。于是,他们只能接受收入低、稳定性差甚至有安全风险的工作,租住在拥挤的合租房内或者相对偏远的郊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从事的工作和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太大差别,成为了城市的底层群体。

第三,承受巨大就业压力的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也产生了种种问题。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这个大学生身上往往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从一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农村生源大学生一方面为学业努力,另一方面为今天的学费和生活费努力,还要面临着毕业难找工作的压力,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甚至产生行为偏差。

另外,农村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导致某些高校、院系、专业或者老师在招生时优先招收城市生源的学生,因为校方也担心农村生源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而影响本校或本专业的就业率。虽然这种现象目前还不普遍,但的现实招生过程中确确实实存在,而且,随着教育管理部门把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和专业的重要指标,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突出,从而带来城乡教育差别进一步拉大。

总之,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就业不公平不平等的问题,它还会拉大城乡教育差别和产生其他社会问题。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和就业不平等使农村人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渠道变窄,上升过程中的障碍在加大,上升流动的比例越来越小,从而造成社会流动的僵化,造成社会活力缺失。这将进一步扩大现有的城乡社会差别,并使这种差别由父辈一代延续到下一代。

三、原因

当前造成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政府、社会、个人、学校等各层面都会对其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个人能力因素,也有社会体制性因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个人能力缺失

今天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型到大众教育,据统计,近年来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都超过600万人。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是实现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上相对于城市大学生存在不足,这就直接影响其就业结果,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的被边缘化。由于农村大学生生活环境造成先天能力不足,如沟通能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团队合作能力不足、创新思维能力及文艺特长等就业基本素质不足,加之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下降,导致其在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就业能力普遍缺失和就业能力的结构性失衡。

2、城鄉二元化教育制度。

城乡二元化教育制度的存在导致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师资、教学质量及农村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一是教育投入存在城乡差异。农村中小学缺乏优秀教师,优秀的教师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中小学,办学经费也不能充分保证,限制了农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农村学校教学软硬条件差,教学质量很难提升,农村学生进入国家重点大学的难度在逐年加大。学生的院校出身与就业紧密相关,许多单位明确规定只招聘“985”、“211”院校毕业的大学毕业生,这也等于把一般院校毕业的农村生源毕业生排除在外,形成了就业壁垒。

3、就业户籍制度。

城市生源大学生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户籍制度管理体系上属于不同的身份体系,这种城乡身份差别导致农村大学生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就业体系中处于竞争劣势。今天,绝大部分的就业机会集中在城市,但是城市又通过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墙,这堵墙把农村大学生隔在了外面,抬高了他们的就业门槛。在就业成为社会问题的现实下,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学生充分就业,严格外地学生进入本地就业市场,越是一线城市,准入条件越高。城市目前不能给所有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农村大学生被排斥在城市就业体系之外。

4、就业潜规则。

就业潜规则的的确确存在,而且大量存在,无可掩饰。就业潜规则作为非正式非正当的规则进一步剥夺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因为农村大学生的社会资源匮乏,社会关系单一。在就业岗位出现竞争的情况下,社会资源优势,社会关系强势的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弱势阶层的子女就业难上加难。经常听到的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以及萝卜招聘等都表明就业潜规则远比学生自身能力重要。目前,一些优质就业岗位依然沦落为“拼爹游戏”,父辈社会地位的高低、掌握社会资源的多少,成为子女就业的决定性因素。近几年通过大力反腐,情况虽有改观,但是就业潜规则仍然大行其道。当前我国权力垄断、国企资源垄断都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公正,使得农村大学生在竞争好的工作岗位时处于下风,甚至直接被排斥在就业市场之外。

四、对策

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学生素质的提升,而是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乡差别,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创造条件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竞争环境。

1、改变城乡二元化教育制度,均衡发展教育。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使得农村大学生进入国家重点大学就读的机会越来越少,很难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为了不让农村学生在高考前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落后于城市学生,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为有更多的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创造体制条件。

2、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公平的就业环境从创造要求改变目前就业户籍体制,消除就业潜规则。通过创造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环境,提高农村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对农村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产生激励作用。当然,公平公正平等的理想就业环境在短时间内很难变为现实,但是政府要克服困难,制度相应政策,创造条件,减少农村大学生就业障碍。

3、实施倾斜性的就业保护政策。农村大学生作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解决好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事关脱贫攻坚工作能否扎实推进,是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政府有义务为每一位农村生源大学生创造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环境。

五、后记

今天的高考不同于过去的科举,读大学也不是为了当官,但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身上背负了全家的期望,他们的苦读获得一份工作作为回报,不应是一个奢侈的愿望。他们并不需要额外的同情和照顾,只需要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让大家能够平等地竞争。每个人都应该有出彩的机会,如果奋斗了十八年,仍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农民的身份必须世袭,如何让经历寒窗苦读的学子“相信明天”,“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抛开烦恼,勇敢地大步向前”。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农村社会整体的教育观念、农村大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城乡一体化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必须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制度性障碍导致的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政策设计为农村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尽量减少其就业过程中的非能力原因而导致的就业边缘化,为农村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就业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