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军队管理的重要论述探析

2018-01-30张松旭黄亚伟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

张松旭 黄亚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多有论述,形成了相对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蕴含着对军队管理实践的深刻思考。习近平关于军队管理的重要论述,从组成要素上可以分为管理属性、管理思路、管理方法、管理目标,从内容结构上则主要包括“姓军为战”、推进改革、从严治军、“贴近实践”的管理理论。深刻阐释和剖析军队管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管理理论的内涵,从而有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全面建设进程。

关键词:习近平;军队管理;强军思想

中图分类号:E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5381(2018)06 -0101 -O8

一、对军队管理属性的深刻论述

(一)强调党管军队,厘定了军队管理属性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揭示了军队的社会本质,指出,“军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是毛泽东及当时的革命先辈们在战争年代就确定的关于建军的一项根本原则,认为“党是领导力量,军队必须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这就是军队的党性和阶级性”[2]。坚持政治建军是落实军队管理的前提,是确保军队管理阶级属性的根本。离开了这个基础,军队管理就失去了政治灵魂,就会迷茫和彷徨,就会朝着不确定的方向前进。习近平同志基于这种深刻认识,再三强调军队管理的政治基础在于军队姓党,军队的一切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政治基础上。2012年11月,他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首位,使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官兵思想中深深扎根,确保全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要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确保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部队。”[3]215 216同年12月,他在广州战区考察工作时指出,“坚决昕党指挥是强军之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3]219简言之,军队的管理实践活动,必须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党始终是军队管理实践活动的主体。

(二)确定强军目标,指明了军队管理属性的内在要求

强军目标的提出,是习近平在深刻认知军队管理属性基础上,对其内在要求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是把属性和目标高度融合统一的典范。2013年3月,他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建设一支昕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昕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3]220不仅如此,他还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实现政治建军的五个关键环节,指出“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重点在铸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上下功夫,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培养战斗精神、提高战斗力上下功夫,在强化党的组织上下功夫,在改进作风、弘扬正气上下功夫,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可靠保证”[4]。对军队管理实践活动属性的确定,意味着对管理实践活动指向——目标属性的确定。“昕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目标,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能旗帜鲜明地确立起来,并在党的领导下得以实现。这是其他任何军队都无法做到的。确定强军目标,既是体现军队管理属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实施军队一切管理实践活动的基础。

二、以改革提升管理的清晰阐述

如果说,强军管理理论的社会属性体现为强烈“党性”的話,那么其管理理论所昭示的管理思路则体现为强烈的“改革”性。亦即,基于对世界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控,对我军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而提出的解决军队管理痼疾的举措,体现为恢弘的视野与格局。

(一)改革是斩除军队管理痼疾的利刃

改革的目的在于消除“痼疾”,优化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效益。凝聚共识是统一管理思想,改革观念是创新管理思路,改革架构是优化管理体制。提高效能,就是改革职能,是为了提升管理效益。从高度看,必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5]118 ;从难度看,改革从来不是容易之事,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解决的大都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起来确实不容易;从态度看,“越是难度大,越要坚定意志、勇往直前,决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难易是相对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只要全军统一意志,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5]119改革军队结构,优化军队职能,既是改革思路,也是改革目的,更是强军管理理论的认识基础,同时,还是实施军队管理实践活动的关键手段和举措。

(二)改革是贯穿整个管理思路的主线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要深入贯彻国防 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在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上取得显著进步,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3]216这实际上指明了在军队建设管理的进程中,改革具有长期性、艰巨性。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中央军队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发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动员令一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他深刻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6]406可以说,不改不行,小改也不行,浅尝辄止、有始无终的改更不行。改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管理实践,提升管理效益。这是对其管理思路的具体诠释。只有改革才能解决打胜仗的问题,只有改革才能确保军队不变质不变色,只有改革才能赶上潮流,走在时代前列。因此,“改”是动态的,伴随管理实践活动的始终。同时,它又不是“随心所欲”的“改”,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针对变化了的形势,不断作出的因应对策,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

三、对军队管理基本要求的系统概括

(一)“严”字当头

一种体现为对待管理的认知,或者说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的宏观指引上。如,习近平强调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军队好干部的标准,就是要做到对党忠诚、善谋打仗、敢于担当、实绩突出、清正廉洁。坚持党管干部、组织选人,坚持五湖四海,坚决整治用人风气,纯洁干部队伍,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任用好”[7]。对干部任用标准的确定,其实就是对干部管理方法的确定。没有正确的方法,选拔任用干部就是一句空话。而管理方法的确定,必须体现在“严”字上。唯有“严”,才能挤压干部选拔中的“水分”,才能抬升干部选拔的“门槛”,把真正的好干部选拔出来。另一种体现为具体管理方法。综观其特点,也可谓是“严”字当头。习近平深刻意识到“严”对一支军队的重要。2014年12月14日,他在南京军区机关视察时指出,“要把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得更加扎实有效。厉行法治、严肃军纪,是治军带兵的铁律,也是建设强大军队的基本规律”[8]。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他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着眼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6]408亦即,在如何“严”起来的命题上,他提出了鲜明的见解和主张,“厉行法治、严肃军纪”。更进一步地,他做了“点睛”之见,即“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就是具体的方法举措,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二)“主体、客体、环境”密切关联

在强调管理方法核心要义的同时,习近平也高屋建瓴、点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和举措。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环境等方面予以阐释。如强调管理主体的作用,习近平在南京军区机关视察时指出,“高中级干部是治军带兵的骨干,必须加强教育、管理、监督,严格考核和选拔任用”[9]。管理主体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又如强调管理客体的作用,“要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坚决抓好问题整改和调查处理,巩固和发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取得官兵满意的实效。”[9]管理客体对管理实践活动具有能动作用,进而影响管理主体。换言之,官兵不满意的管理实践活动,肯定是没有管理效益的实践活动,是必须引起管理主体高度警觉和注意的。再如强调管理条件,或者说管理环境的作用,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要把改进作风工作引向深入,贯彻到军队建设和管理每个环节,真正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保持人民军队长期形成的良好形象。”[3]221需要指出的是,作风优良,作为我军特有属性的外化,已经成为军队“软”环境的重要构件,本质上属于环境要素。习近平对“环境”的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管理环境的重要——改进工作作风是优势,而且指明了管理环境与管理方法的关系——工作作风必须贯彻到管理的每个环节是基石。其逻辑关系是,脱离了管理环境的管理方法,是无本之木,要想在运用实践中追求效益无疑缘木求鱼;没有管理方法的管理环境,是空中楼阁,没有价值和意义。在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环境(条件)三者的关系中,领导干部作为管理主体,起主导作用。管理客体起能动作用,影响着管理主体,进而影响着管理过程。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共生、共存在管理环境中,管理环境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起着限制作用,或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取决于环境本身的属性和特点。准确把握这一点,也是理解军队管理理论的关键枢纽。

四、对军队管理目标的精准判断

(一)确定素质目标

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6]402,这就明确界定了军人作为战斗个体,必须具备的素质目标。它既是军队管理属性对管理客体的内在要求,也是管理实践活动追求的管理目标要求。201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全军转发《关于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军必须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突出高级干部这个关键,扭住立身、立志、立德基本问题,努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10]。可以说,“四有”军人要求的提出,是对管理客体自身素质目标的“量化”,也是管理理论的要点之一。

(二)强调“为战”、“实战”目标

“四有”军人目标的提出,是对个体素质的具体要求,“为战”、“实战”的提出,则是对军队职能目标的确定。习近平在全军政工会议上深刻指出,要着力抓好战斗精神培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我军根本职能教育,加强军事文化建设,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摔打部队,注重发挥政策制度的调节作用,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和军人使命感、荣誉感,培养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7]素质指标是职能目标实现的基础,没有素质目标,职能目标就难以为继,无法实现;职能目标是素质指标形成的内在动力,没有职能目标,素质目标就是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噱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根本指向是提升部队战斗力。正如习近平所言,“要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我军根本职能是打仗,战斗力标准是军队建设唯一的根本的标准”[6]404,聚焦能打仗、打胜仗。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州战区考察时强调,要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必须按照打仗这个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军队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5]113习近平认为,“军事训练是提高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抓手,要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突出使命课题训练,加大对抗性训练力度,走开基地训练的路子,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锻炼部队。”[11]无疑,這种“贴近实战”的强军管理理论,不仅清晰地阐释了军队管理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问题牵引规律,而且系统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说,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其强军管理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其强军管理理论的落脚点。

五、关于军队管理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关于“姓军为战”的理念

“姓军为战”是指军队必须保持自身的本质属性,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军”字当头,时刻备战。体现在管理实践上,就是一切以管理原理为依据,以军队特有的内在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打赢未来战争为指向,透过军队管理实践的外在现象,把握其内在特点,进而寻求高效的军队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姓军为战”是一个完整严谨的逻辑命题。“姓军”是前提,“为战”是目的。“姓军”是对军队属性的强调,“为战”是实施军队管理目的之所在。“姓军”和“为战”构成一种自然顺承的逻辑关系。只提“姓军”而不提“为战”,军队管理就会陷入“纯粹管理”的理论陷阱,成为实际并不存在的“伪命题”,整个军队管理也就失去了方向和意义。同理,只谈“为战”而忽视了“姓军”,军队管理就会背离必须遵循的原理和原则,就会出现为实现某一具体目标而采取不择手段、不计代价的“胡管”和“乱管”,最终让军队失去既有的本质属性,进而失去战斗力。这种管理是短视的、不能持久的,是难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只有正确理解其内在关系,才能深刻把握其内涵。

其次,“姓军为战”的命题,深刻指明了军队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依据和研究平台。军队管理必须以军队为研究客体,这是总的方向。军队不是企业,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也不是普通的行政管理机构,它有自己独特的内在关系和规律。比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严谨的纪律性、高度的对抗性等。忽视了这一点,军队管理就不能称之为军队管理,研究的过程不仅会变味变质,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没有价值和意义。军队管理必须以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并透过现象看本质。既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重点。必须以辩证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在军队这个大系统(平台)中来研究军队管理。

再次,“姓军为战”的军队管理理论,还在确定军队管理实践活动主体的基础上,厘定了管理主体必须承担的责任。习近平认为,在军队管理实践活动中,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重点在铸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上下功夫,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培养战斗精神、提高战斗力上下功夫,在强化党的组织上下功夫,在改进作风、弘扬正气上下功夫,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可靠保证。[4]军队管理实践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军队的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和诸多要素,但管理主体作为管理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必须充分发挥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惟其如此,才能提升管理效益,才能提升部队战斗力。

(二)关于从严治军的理念

从“师出以律”到“慈不掌兵”,无不折射着古人从严治军的思想。早在1928年,毛泽东就谆谆告诫同志们,没有纪律不成军队,没有统一指挥就不能打胜仗,当时还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2]邓小平也一再强调,军队非讲纪律不可,纪律松弛是不行的。[13]]81从严治军,从制度上严格管理干部,既是军队管理的方法,也是管理理论的主要体现。主要有三层涵义。

1.旗帜鲜明反腐败

首先是鲜明的态度。腐败之下无管理,腐败之下无效益。要想强国必须强军,要想强军必须反腐。这是一种政治态度,更是一种管理决心。中央军委下发的《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的通知,对这一态度做了行动上的诠释。如对“不喝酒”、“跑官要官”等事项做出严格的管理规定,其中的“禁酒令”更是重在严格军风军纪。一句话,军队不能成为反腐的“真空地带”。

其次是“从严”的原则。反腐必须态度鲜明而且不留死角,必须使用猛药而且力争药到病除。但反腐工作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管理的视阂看,还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惟其如此,反腐才会更加系统、有序、彻底、有效。因此,“从严”的本质内涵我们可以理解为:强化法治观念,狠抓部队各种规章制度、条令条例的贯彻落实,提高部队正规化管理水平。亦即,定了规矩就要执行,让铁规生威、铁纪发力。厉行法治、严肃军纪,是实施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治军带兵的铁律,也是建设强大军队的基本规律。

再次是长远的考量。反腐的目的不仅仅是遏制腐败,更是要消除腐败滋生的根源和土壤。让我们党远离腐败,让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不敢腐、不愿腐,进而不想腐,从而保证军队各项管理活动积极、健康、有序地进行。从这个角度考虑,必须抓好管理客体的工作,亦即深入抓好铸魂育人的工作,掌握部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抓好思想教育,一方面,中高级管理者要学会“照镜子”,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敢于“红脸”、“出汗”,敢于亮出内心的“小”,要有凤凰涅禁的勇气。另一方面,中高级管理者还要引导官兵坚决昕党指挥,争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牢记“军队管理的基础在士兵”的观念,严格管理,严格按照《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开展工作,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把腐败现象消于萌芽,止于未然。

2.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首先是着力解决管理主体,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中高级干部是治军带兵的骨干,是从事管理的主体,必须加强教育、管理、监督,严格考核和选拔任用。看一国之军队,在于审视其将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党历来都十分重视对中高级管理者的教育与引导。邓小平同志讲,我们说治军要严,首先对领导班子要严,对高级干部要严。[13]124江泽民同志讲,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必须从高级干部治起,从高级机关严起。[14]胡锦涛同志讲,加强军队建设,要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15]。习近平同志基于对上述观点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的准确把握,提出当前对领导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判断,进而号召高级干部要不受虚言,不昕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要高度重视和严肃看待徐才厚案件,深刻反思教训,彻底肃清影响。

其次是着力解决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引发的问题。管理对象主要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习近平在反复强调从严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对在管理活动中由其它管理对象引发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思路。《厲行节约严格经费管理的规定》明确了按战斗力标准花钱办事、严格经费分配与审批、控制非急需基建投资、规范集中采购集中支付、从严管控会议集训和公务接待开支等17条具体规定要求。应该说,这是解决突出问题思想的具体化、现实化。

再次是着力解决管理实践中,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前提是有法必依,有法必依的前提则是有法可依。管理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不断完善制度、制定法律、完善机制的过程。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科学管理就是一句空话;缺乏严格的管理依据,就难以真正落实管理实践。如颁布《军人违反职责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就是对相关管理法规的完善和补充。《军人违反职责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共40条,对31种案件立案标准作了具体规定。新标准统一了擅离、玩忽军事职守罪行为,对军人叛逃罪、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虐待部属罪等犯罪标准进行了细化。既为从严治军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实施管理实践提供了必需的法律支撑。

3.健全监督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四风”问题和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得到遏制,但一些领导和机关还存在违规违纪违法办事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个别领导干部用权比较任性,权力成了“自由落体”。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运行监督体系不完善、不得力问题,久而久之部队就会有丧失战斗力,甚至变质变色。相应地,缺乏监督制度的管理活动,也会流于形式,不会真正产生管理效益。基于这种判断,完善监督制度,有三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重在完善监督制度。制度是实施管理活动的依据,监督是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如果制度设计和制度落实存在问题,就不可能使权力驯服于笼中。“牛栏关猫”、“纸笼锁虎”,既关不紧,也锁不住。只有依靠制度,才能科学界定权力使用范围,严格约束权力使用手段,严密规范权力使用程序,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在从严治军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让管理活动顺畅有效,要想取得好的管理效益,提升部队战斗力,就必须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二是重在完善监督机构。“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有了制度,还必须有监督制度运行的机构和组织。缺乏结构合理、运转灵便的监督机构,再好的制度也产生不了效益,达不到预期的管理目的。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军委政法委,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的目的就是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区分和配置权力,重点解决军队纪检、巡视、审计、司法监督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确保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三是重在治理公权力。“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设权为治事,但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必然会失控。依法治权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笼子设计得越科学有效、编制得越严密结实,权力出笼的概率就越小。人民军队历来以纪律严明、作风优良著称于世,郭伯雄、徐才厚案件警示我们,要确保军队肌体健康,必须切实编密扎紧制度的笼子。让权力接受约束,让权力规范行使,让权力受到监督。为了重在治权,我们既要强调权力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比如享有公权力的部门之间要互相监督和制约。同时也要充分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军队管理活动中,形成治理公权力的“大管理”格局。

(三)关于贴近实战的理念

1.贴近实战化理念的基本内涵

体现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就是积极主动、正确实施思想引导。要深入开展我军根本职能教育,真正使战斗意识在官兵头脑中深深扎根。确立实战化理念,首先是“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6]417。转变观念是创新管理实践的前提。实战化理念最核心的就是在军事训练中,要破除部分官兵“练只是练,又不关乎生死”的忘战怠战意识;立起“练就是战”的实战意识,真正从思想上做到实战化。换言之,就是在军队各项管理活动中,尤其是在官兵的思想教育中,要求官兵树立“非胜即亡,败即牺牲”的强烈生死忧患,把每一次演练对抗都当作真实战场检验自己,与敌方见招拆招。只有平时多钻研破敌之策,战时才会无往不胜。只有从严从难设置故障难题,多泼冷水、多刁难对手、多一些让对手“意料之外”的惊讶,才能清醒找到自己的问题。

其次,实战化理念,要求军队管理必须以战斗力标准为依据,展开各项活动。军队是一个打仗的武装集团,最讲究政治性和纪律性,最需要公正廉洁、风清气正的环境风气,风气问题解决不了或者解决不好,要想确立战斗力标准就是一句空话,部队建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各级领导机关必须利用清查整治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和不良作风的时机,坚决清除单位中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在各级单位中树立起一切工作以提高战斗力为标准、一切工作围绕打胜仗的良好导向。

再次,确立实战化管理理念,要求在军队管理活动中,抓好理论研究成果尤其是战争问题以及具体作战问题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把战争规律问题、未来作战对手研究、未来战场情况分析等研究成果及时传授给广大官兵,使官兵人人知道面临的敌人是谁,在哪里打仗,战场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准备什么训练什么才能打胜仗。

2.训练内容实战化

一是训练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准确性。训练内容支撑着训练体系,牵引着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发展,是决定军事训练和军队建设层次水平的要素之一。训练管理是对训练活动及内容的领导、组织、协调及把控。训练内容实战化要求在军队训练管理中,要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带动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部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训什么”直接来源于“为什么训”,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牵引着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训练内容实战化在管理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军事技能、组织指挥能力、谋略水平、实战运用、战场适应能力,锤炼受训对象思想认识、军事技能、行为习惯、身心状态等。因此,管理活动必须注重内外兼修,训练内容必须周密论证,以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来替代主观性和随意性。

二是实战化训练必须按纲施训。训练内容的调整变化是与时俱进的。实战化训练要“高于大纲”,但不是踢开大纲另搞一套,训練大纲所规范的训练内容是实战化训练的载体,脱离了训练大纲的内容体系,单纯地谈论实战化,会把实战化训练推向虚无化的境地,会导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只有严格按纲施训,从严管理,才能为实战化训练提供可靠的支撑。

三是创新是实战化训练发展、成熟的源泉。“按训练去实战”既是高于、严于实战的训练要求,又包含着相关管理活动内容创新发展的召唤,实质是从“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的被动状态向“打什么仗就创造什么条件”的主动状态转变。创新是实战化训练发展、成熟的源泉,包括内容、手段、方法,等等。其中,以先进作战理论为指导的训练内容体系是核心。新形势下实战化训练的成效,取决于理论探索的深度,取决于观念更新的广度,取决于弃旧扬新的力度,唯有遵循“既要从战争中来,还要牵引战争向何处去”的训练指导思想,方能在下一场战争中把握主动,先胜于战场。

3.训练方法实战化

在训练实战化的管理活动中,要选择那些最符合实战条件,最体现实战状态,最能产生最大管理效益的方法和手段。基本思考,首先是在管理实践中确保训练与实战一体化。怎么打仗平时就怎么训练,平时怎么训练战时就怎么打,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异。在训练时尽量构建贴近未来战场的训练环境,从严从难提升训练标准和难度,平时训练质量高,战时才会少犯错。

其次就是要充分利用使命课题训练和演习演练的时机为未来实战做好准备。使命课题训练与未来执行的任务结合比较紧密,在这个管理活动中,应该充分利用良机充分锻炼官兵的生存能力,演练装备使用和战术运用,积累经验为战争做好准备。

再次是坚决贯彻战训一致原则,切实端正训风,演风、考风。要进一步抓好训练基地建设和使用,充分发挥训练基地在提高部队实战化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基地是训练的场所和外在条件,最接近实战环境,应充分利用这一环境和条件,强化训练中的管理评价工作,让训练真正产生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19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周恩采军事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39- 440.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张玉清,李宣良.坚持从严治党切实抓好空军党的建设为建设强大人民空军提供可靠保证[N].人民日报,2014-6 - 18(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曹智,李宣良.发挥政治工作对强革共军的生命线作用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4 - 11 - 02 (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16.

[9]曹智,李大伟.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 - 12 - 16 (1).

[10]在強军兴军征程中更好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N].人民日报,2015 -01 - 31(1).

[11]曹智,梅世雄.深八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努力建设全面过硬战略预备力量[N].人民日报,2013 -11 -30(1).

[12]韩彦庆,李涛.“第一军规”: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N].解放军报,2016 -10 -30(5),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6,

[15]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61.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