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属性和时代特征
2018-01-30魏则胜杨慧芝
魏则胜 杨慧芝
摘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同内涵。精神文化由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审美理性构成,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不倪在于它追求科学真理和道德进步,而且在于它鲜明的时代性格,即具有目标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文化超越市场经济的“利润最大化”商业逻辑,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成就,展现自身的先进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人的发展
中国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5381(2018)06 -0070 -07
一、问题的背景与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是指什么?它之所以成为一个需要反复讨论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经为社会主义文化设置了一个先进性的历史位置。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维框架中,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性的扬弃和超越,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象征,是在辩证否定资本主义文化的基础上的发展形态,它必然也必须比资本主义文化更加先进。这样一种理论设计和预期,使社会主义文化没有退路,它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将先进性内化为自身的本质。当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确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时候,就必然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历史使命,那就是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否则,制度的先进性与文化的落后性之间便产生了逻辑上的悖论。一种落后的精神文化或意识形态,是无法生产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理念的。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在政治上的成功,都必须借助于某种文化对其合理性的论证和维护。社会制度的设计、创立和运行,都需要某种特定的精神文化作为其知识、价值和信仰的支撑。现代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经历过一个漫长的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资本主义精神文化的酝酿与确立过程,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从来没有放弃寻求文化给予自身的维护,而是将政治意识形态深深植根于资本主义文化母体中。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如此描述社会变迁所产生的社会生活巨变以及人们心灵的震撼,“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1]275正是上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迁,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需求和渴望。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巨变时期,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因此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知识结构的更新,一是价值观念的重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迫切需要一种文化,为社会发展和个人行为提供精神支撑,建构这个时代所急需的公共理性和个人理性,从而以思想观念的方式,为个人和组织行为提供逻辑起点。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面对这些时代的精神困境,它的历史使命,不仅在于为社会变革提供合法性论证的精神辩护,而且还需要为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指出一个通向光明未来的出路。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构造核心价值观体系,并且成为能够引导时代变迁潮流、契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路标。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特性
(一)社会主义文化所指
讨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進性,首先需要明确社会主义文化所指何物。从概念的外延分析,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文化概念的一个分支。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的一个具有自身特殊本质的子系统,或者说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但是学术界在讨论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问题的时候难免出现结论的分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就共同讨论的对象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果没有能够回答“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无从讨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性。由于文化是个很宽泛的而且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概念,因此,不同的研究方式所界定的文化概念是不同的。美国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C.克拉克洪搜集的资料显示,文化的定义多达160种,现在更是发展到200多种。然而,在庞杂的文化概念背后,我们发现这种不同主要是研究领域的不同和研究方法的差异。目前,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和规模的文化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人类学方法、哲学方法以及社会学方法。文化研究的人类学方法,形成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的实证方法,研究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从文化模式和文化类型的角度研究文化。文化研究的哲学方法形成文化哲学,以文化总体为对象,研究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文化价值。文化研究的社会学方法形成文化社会学,在社会结构中研究文化要素,考察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以上三种文化理论成为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显学,此外,近年来以美国学者亨廷顿为代表的文化政治学开始崛起,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切入,研究文化在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以及国际意识形态竞争中的文化战略。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方法,不是人类学和社会学,而是哲学和政治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承担着特殊的政治使命,是为着特定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目标而存在的。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2]663 664 毛泽东的这个论断,将文化限定在“观念形态”,也就是精神文化。因此,社会主义文化概念,不同于人类学和社会学所使用的文化概念,没有包括物质、制度以及其他形态的文化单元,所指的是那些负载着特定历史使命和政治理想的精神文化。
(二)社会主艾先进文化的历史特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文化被界定为精神文化。唯物史观认为,精神文化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有过精彩论述:“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32 也就是说,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的相应变化。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政治目标并不相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因此而具有了历史特性陛,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评判标准问题是不可能的,它只能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被设问和回答的问题,不断被更新答案的命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中,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就成为一个不断被回答,同时也不断被迫问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经典作家所关注的精神文化先进性,在于精神文化所秉持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科学性。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文化分析并没有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分析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从意识形态角度关注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从而关注精神文化问题的。恩格斯在研究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之后,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马克思晚年也撰写过《人类学笔记》,但是他们主要是从政治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研究精神文化,并揭示当时精神文化的唯心史观基础。恩格斯指出:“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4]马克思也指出:“历来的观念的历史叙述同现实的历史叙述的关系。特别是所谓的文化史,这所谓的文化史全部是宗教史和政治史。”[5]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文化不能被看作是与现实脱离的精神运动,必须将文化当作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探索精神文化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基础,只有如此,精神文化的哲学基础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心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所论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批判标准的主要根据。第一,“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2]706 第二,“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2]707 第三,“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708因此,“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2]708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6]这个论断综合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化先进性的重要论述以及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观点。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观点提出后,文化的先进性评价标准,开始与“和谐文化”以及“科学发展观”相联系,这表明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问题的探索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
从上文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问题的背景和答案,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性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担负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不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和目标随之不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便具有了不同标准,从而具备了历史性和时代性。抛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探讨抽象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问题,要么形成独断论,要么成为唯心史观逻辑的延伸。因此,在各种探讨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方法中,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历史方法,是根本方法。
三、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基本标准
(一)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一般标准
如果遵循人类学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文化系统一般被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文化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先进性的评判标准并不相同。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中,文化与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联系,研究方法形成于这种联系性的逻辑链条中,因此,文化的外延被限定在精神领域。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首先符合文化先进性的一般标准,其次要符合社会主义文化特定的时代标准和政治标准。
一般而言,精神文化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第一,知识系统。它主要由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门类的知识构成,形成人类的工具理性。第二,价值观系统。主要由宗教、道德哲学以及价值理论构成,建构人的信念、理想和信仰,形成人类的价值理性。第三,艺术系统。主要由文本、器物以及行为等形态的文化单元组成,形成人类的审美理性。由于社会功能的差异,各种精神文化因素的先进性标准也不同。
首先,知识系统的先进性在于知识的真理性和方法论的有效性。第一,先进的知识文化必须是真理性认识,经过实践检验,符合客观存在及其规律。第二,知识文化必须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生产出科学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第三,知识文化建构人的理性思维,从而推动人的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价值系统的先进性在于价值观的合理性、正当性和正义J陛。一方面,价值文化能够生产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一个社会的公共价值理性,树立公平、正义的公共权威;另一方面,价值文化提供多样化的价值观,为个人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持,推动个人德性的完善,形成个人的价值理性。再次,艺术系统的先进性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不仅要表达真理,宣扬正义和善良,还要符合人类审美情感的需要。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文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形态,它的先进性在于社会主义文化以真理为基础,追尋理想信念的正当性,祛除艺术领域的低俗和丑陋,即具有文化先进性的一般特性,在此前提下,社会主义文化才有可能追寻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先进性。
(二)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时代标准
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首先符合先进文化的普适性标准,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定是符合真理,追求正义,提升审美层次的文化。但是,社会主义文化担负着特定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它必须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问题给出答案和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时代特征,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超越市场经济内置的价值体系,在喧嚣的市场氛围中以理想信念为公众开辟一条超越之路,在世俗世界显现彼岸世界的崇高性;二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价值观的主流性或核心化,生产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维护多元价值观的生态平衡,呵护这个时代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为人们的行为合理性提供终极化的论证。
1.目标先进性
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在于其价值目标的先进性,在于它能够从市场经济价值体系的迷宫中,以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构造文化的人文关怀,为文化发展方向,确立一个超越当下功利的价值目标。市场经济为文化产业化预置了利润最大化的价值逻辑。皮埃尔·布迪厄就此指出,资本有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实践的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历史性杰作,它把交换世界简单地变成了商业交换,而商业交换无论是在主观方面,还是在客观方面,都极力追求利益(经济性的)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7]不过,文化进入资本的循环链条,并不是文化生产的唯一方式。一般而言,文化生产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治方式,二是经济方式,三是个人方式。文化生产的政治方式,其价值目标被意识形态设定,政治价值观就是文化价值观;文化生产的经济方式,是将文化商品化,并进入市场交换系统,追求文化的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将经济利益作为文化生产的核心目标;与政治方式、经济方式不同的是,文化的个人生产方式,追求的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对象化存在以及文化主体或个体的精神表达、情感宣泄,追求人本化的自我解放和自由。从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在生产力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文化的需求必然会催生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美国学者沃尔夫指出,文化、娱乐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体验经济”理论代表人物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指出,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转变,而所谓“体验经济”,就是以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新经济形式。在某些国家,文化产业总值已经占据GDP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当代中国社会,虽然政治组织所主导的文化政治生产方式,以及网络技术支撑的文化个人生产方式都拥有各自的空间和话语权力,但是资本借助于市场体制所推动的文化产业化潮流,使文化生产的经济方式成为一种相对强势的方式。文化单元一旦商品化,文化的价值目标,就被牢固地绑定在商品的交换价值上。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3]139,因为“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3]142。由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致使商品交换关系成为充满风险的、个人难以把握的关系,于是商品拜物教产生了。在文化产业化之后,文化的经济利益目标就成为凌驾于各种价值之上的神灵。但是,这种趋势是否合理,文化商品化之后,经济价值真的具有凌驾于其他价值目标之上的优势吗?如果社会主义文化所确立的价值目标,只是和文化的经济生产方式所遵循的价值目标相同,那么,社会主义文化就不可能具有相对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也不具有相对于市场经济社会盛行的工具理陛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必然是超越市场经济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价值先进性,它将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设定为文化行为的目标,而不是将人和文化,仅仅当做资本赚取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工具。文化的三种生产方式所秉持的价值观,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是,任何一种合理性在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面前,都不具有终极意义。社会主义文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应该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够为深陷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提供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合理的发展方向,才能够在社会公众面对各种精神困惑时,给予各种疑问一个纲领性的回答。
2.功能先进性
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目标的先进性,以超越经济利益和当下功利的方式,意图给予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一种信仰层面的价值关怀。这种目标的先进性,是通过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先进性,实现它的宏大价值目标的。从人类文化发展历史来看,文化具有四种功能,并形成相应的文化运行系统。一是信息系统,承担文化的记忆功能。文化以文本等符号形式,记录人类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从而使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传承成为可能。因为精神成果是不可能通过生物遗传而延续的,它必须通过文化的记忆功能,形成信息系统,实现人类精神文化的累积和加速度发展。二是交换系统,承担文化的交往功能。文化以语言符号为基本载体,构成人类精神交往的无限扩展的公共平台,使文化成为可以交换,能够共享的精神产品,构成人类社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公共领域。三是消费系统,承担文化的消费功能。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延续主要依赖于两种消费,即物质资料的消费和精神资料的消费,精神消费只能依赖于文化供给。四是文化的生产功能,即文化是一种生产系统,不断产生精神文化,并生产人的社会本质。文化的四种功能,在时间和空间层面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文化的四种功能总是同时运行,在空间上不具有间隔性,在时间上也不具有次第性。文化的记忆、交往、消费以及生产功能,是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具有的功能,但是,文化的记忆、交往与消费功能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主要是工具性的技术意义,而文化的生产功能的主要社会意义,不是技术理性渗透的对象,而是价值理性关怀的目标,因为文化在生产人的工具理性的同时,也在生产人的价值理性,型构人的实践理性或道德价值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人的社会本质的产生场域,是社会关系总体,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單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人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彼此之间的交往关系,其实质就是人与社会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之间形成的信息交换关系,人的社会本质在这个交换过程中不断得到建构和重构,在社会关系中不断生成。在卡西尔看来,人的社会本质就是人的文化属性。“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8]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个部分,从而形成了以符号进行书写、记录的精神文化或思想空间,构成了一个专属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文化世界。“文化再生产人的理性认知内容、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是人的理想和信仰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9]对于人的社会本质而言,文化世界具有本体性,即文化的生产功能具有构造人的社会本质的本体性,人所具有的创造文化的主体性与文化构造人的本质的本体性之间对立同一关系的演化,推动文化的进步与人的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所有开放社会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思想观念或精神文化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给出不同的文化多样化的含义。2001年9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第31届大会在巴黎总部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on Cultural Diversity)指出,文化多样化是指“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构成人类群体和各社会的独特性及其全部独特性所构成的多样化”。[10]这个判断所遵循的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指明了文化多样化的实质,那就是,根据文化的外在特征即时间、空间、表达方式、文化主体,以及文化内涵的独特性等标准,可以将文化划分为各种类型,而生活准则、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等内涵的差异,才是决定文化呈现多样性分布的根本因素。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类型或文化模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平等,因为在文化差异背后是主权国家利益的差别。但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多样性文化在和谐共存的同时,必须是在尊重一种主流文化前提下的共存,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态平衡,就是主流文化主导下的多样文化共存状态。
记忆、交往、消费与生产等四种功能,是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的社会功能,文化的生产功能构造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因而在具有技术意义的同时,更主要的社会意义体现在道德层面,建构和重构人的实践理性。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每一种文化不仅以各自外在化的时间、空间等存在方式相互区别,而且以内在的价值观为标准划定彼此的边界。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之间有可能是融洽的和谐关系,但更多的是差异甚至冲突。文化多样化所产生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就是如何在相互冲突的价值关系中,树立某种公共价值观的权威,形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生产人的公共价值理性,从而避免价值判断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这种公共价值观,不仅追求真理,崇尚公平、正义,而且能够指出社会迸步和人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文化多样化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能够解决文化多样性所产生的价值观分歧问题,从而形成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谐关系,价值观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但是,除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外,任何一种文化都没有建构核心价值体系的义务,也不具备这个条件和可能性。如何在多样的文化价值观中,建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并为社会公众提供思想和行为的共同参照物即公共理性,是社会主义文化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只有完成这个时代任务,社会主义文化才是先进的,否则,它就只能充当多样文化世界的一种普通文化形态,而无法承担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标准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3]33正是在“先进性”不断被追问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渐走近一个目标,那就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也是文化多样化时代的精神路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恩,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
[6]江澤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7]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O05:4,
[8]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41.
[9]魏则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自信[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套科学版),2018 (1).
[10]张红霞.论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实质和意殳[J].国外社会科学,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