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知识经济背景下儒学传统文化中的终身教育观

2018-01-30纪可妹

考试周刊 2017年77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知识经济终身教育

摘要:传统教育模式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所强调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正展现出特殊的魅力和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经济;儒家思想;终身教育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或智力为资本、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推动力量的新型经济形式,而知识与智力的获得依靠教育。因此,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出现以后,必然会引起一系列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多次发表有关未来教育发展的演讲,主要申明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特点和重要性。他说:“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我们的目标在于:第一,向所有的人打开社区学院的大门;第二,让两年制的学院既像大学又像今天的高中;第三,使之有可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得以坚持终身学习,不会被迫停止继续深造。这就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事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在其中论述了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的两个战略性转变。第一,由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综合性的素质教育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1. 学会认知,2. 学会做事,3. 学会共同生活,4. 学会生存。第二,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学校将不再是获得教育的唯一方式,家庭、企业、社区将更多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综上可见,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除了在社会中取得更重要的地位以外,还将发生两个本质性转变,一是更注重创新精神的开发,二是以终身教育代替学校教育。那么,这两个教育转变将对于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不难发现,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教育制度上的变革,与儒家教育思想并不冲突。

儒家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开创者,创始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极力主张好学,其所说的好学,即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他多次称赞其学生颜回好学,当鲁哀公问他的弟子谁最好学时,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孔子也自称是好学之人,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在孔子看来,好学是其他品德的基础,其他品德若离开好学,就不成其为品德。他说:“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他认为,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即对于任何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其为乐的人。其次,要“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既要重视学习新知识,又要常常温习旧知识。再次,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勤奋地学习,不要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最后,要做到学思并重,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孔子总结出的这些学习方法,比如,兴趣与爱好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对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将很有启发。我们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由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那么,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将成为人生的主题,在学习中把兴趣与爱好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孔子之后的历代儒家学者都非常重视教育,如孟子、荀子、董仲舒等。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制度与传统教育制度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即是由集中的学校教育变为社会性的终身教育,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把学习与工作合一,使学习与生命共始终。儒家学问是生命的学问,其理想价值目标是成圣,成圣的过程就是个体生命的不断展开与丰满。《大学》中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由“明明德”到“至善”,既是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又是价值生命的逐渐完善。然而,“至善”,并非是一个静态的现实存在,而是一个永恒的理想目标,与此相应,主体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成为无限的过程,主体在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过程中,无限的接近,但永远不能达到“至善”这个理想道德目标。因此,学习作为儒家成德的必要途径,就成为学习者生命的内在要求,与其生命存在共始终。对此,孔子对自己的学习历程多有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从十五岁立志于学习,直到七十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把终生都献给了道德理想的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同上)“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再如,孔子曾这样称赞颜渊:“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这些都说明,儒家所说的学习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是每一位儒家学者都终生奉行的原则。

通过以上论述,对儒家的教育态度,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结论:首先,儒家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其次,历代儒家学者都非常重视教育,把教育看作成德的重要途径。最后,儒家把学问生命化的特征,使儒家学者形成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學精神。把这三点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所具有的新特点相对比,非常明显,儒家教育理念与教育态度不但不会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相抵触,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啸虎.知识经济:背景与前景[J].载《东方经济》第9期,1998年1月.

[2]朱国宏主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作者简介:

纪可妹,讲师,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知识经济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的策略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儒家思想与书法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无形资产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