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揭秘山药”为例谈生成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18-01-30曹艳梅

考试周刊 2017年77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课程提倡园本化、班本化,其目的是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推动其主动学习、探究和表达,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将结合大班的“揭秘山药”班本化课程,从发现孩子兴趣,探寻课程之“芽”;了解孩子的经验和问题,寻找课程之“生长点”;追随孩子的学习需要,搭建课程之“架”;发挥家长资源,施课程之“肥”;回顾与反思,助推课程再生长,谈谈生成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幼儿园;生成课程;课程构建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教师们对于生成课程更加重视,因为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那么幼儿园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生成性课程呢?本文将结合大班的“揭秘山药”简单阐述在实践生成课程中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 发现孩子兴趣,探寻课程之“芽”

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能纳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与幼儿共同开发、建构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如何探寻课程生长的“新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呢?我们本着“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的想法,开展了实践。

一天,我把几段有些干瘪,并有点发芽的山药放在自然角。午饭后,孩子去自然角观察。“老师,这是什么?”一孩子问。“我知道,这是树枝!你看,它上面还有芽!”另一孩子答。“不对,这是山药!我吃过山药的,山药就是长这样的!”“那这个是什么?”他指着那个芽说。“那……应该是它发芽了吧!”孩子们就这样猜测着、讨论着,他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是他们的已有经验,有孩子认为它细长,上面有芽,像树枝;而见过山药的孩子有更多经验,从它的毛(根须)以及细节来判断。

孩子们对发芽的山药充满了兴趣和好奇,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它。于是,从孩子们的兴趣点而来的“揭秘山药”生成课程就应运而生了。教师以开放的态度,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关怀接纳的态度与每一个幼儿交往,随时倾听、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从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进行价值判断,以便生成有价值的课程。

二、 了解孩子的经验和问题,寻找课程之“生长点”

每个孩子对同一种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经验。要作为一个课程来实施,就需要我们对班级所有孩子的经验和兴趣点做一个全面了解,再对他们的需要和兴趣点进行价值判断,从而确定课程的具体的“生长点”。

首先,调查、了解孩子的经验和问题。我们鼓励孩子交流关于山药已经知道的和想要知道的内容。我们采用了绘画的方式,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大家决定把纸对折,一边打钩,画知道的内容,另一边画问号,画对于山药的问题。在分享时,老师及时在图边用文字标注,并布置在墙面上供幼儿分享交流。

其次,梳理、寻找课程生长点。在了解了幼儿的经验与需要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把他们对山药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类,我用簡笔画进行了记录。最后把山药的问题梳理为四个方面:1. 山药的来源(历史);2. 山药的好处(价值);3. 山药的品种、外形特点(构造);4. 山药的种植方法、生长变化(生长)。

再次,学习方式的思考。我们请孩子讨论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关于怎么种、种哪里的问题,大家说可以做实验。还有些问题,有的说可以上网查,有的说可以问种山药、卖山药的人等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问题,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会更有兴趣探索。于是,请幼儿选择兴趣共同的同伴组成兴趣小组,列出要解决的问题,大家认领问题、找资料。再集中一个时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了解的内容,每组再派一位代表来交流自己一组的发现。

三、 追随孩子的学习需要,搭建课程之“架”

生成课程中,教师应该成为观察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用善于发现的心态来追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为课程的发展搭建支架,促进生成课程的深入发展。

1. 支持幼儿想法,开展探索实验

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点以及想法,在讨论解决的方式后,老师一同参与,支持孩子进行各项探索。当孩子发现了山药的芽后,他们讨论起了要怎么种,种在哪里。这时,我并没有给出具体意见,而是引导孩子们根据已有种植的经验,进行尝试与实验,用事实来说话。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把山药种在土里、沙里和水里,但是有的说要横着种,有的说要竖着种。老师也鼓励他们进行尝试。当孩子们发现山药的头开始弯曲时,产生了“山药要爬藤吗?”的疑惑。于是,我们又在窗口与花盆处系了几根线,孩子们把山药的茎小心地缠绕上去。

2. 提供探索空间与工具,满足探索需要

为了方便孩子们随时观察和记录山药的生长变化情况,我们在教室里开辟了一块角落,提供了放大镜、记录本、几把有刻度的尺子、水杯、记号笔等工具。有了这些工具后,激发了孩子们进一步观察、探究的兴趣。自由活动时,经常有孩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用笔仔细记录山药的变化。我们还把探索山药的内容放到了科探区中,以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

3. 创设宽松环境,交流分享发现

随着课程的开展,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于是,我们每天都组织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不管孩子说得如何,都对他们细致的观察和收集信息的积极态度给予肯定和鼓励。

我们还布置了一块“走进自然,揭秘山药”的墙面,分为四个块面,分别是:我知道的、我的问题、我的探索和我的发现,供孩子和老师及时把一些问题和收获记录下来,让课程的发展看得见。这样的形式,还可以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助推幼儿对自己已有经验的回顾、梳理和归纳总结。

4. 发现“新芽”,拓展新经验

课程生长点的确定,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需要来预设的。但是,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定也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或是新的生长点,而“调与不调”取决于对幼儿探究过程的观察,以及新的兴趣点、困惑的捕捉。比如,当孩子产生“山药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山药为什么不用种子种?”“山药有多长?”等问题时,我们开展了“山药/植物长什么样”、“植物怎么繁殖”,以及精确测量活动“量量山药有多长”等活动,一起探索,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孩子的情况,敏锐发现他们新的兴趣点和需要,支持和帮助幼儿丰富相关其他经验,丰富课程内容。

四、 发挥家长资源,施课程之“肥”

本课程的一些信息都需要孩子回家自己丰富相关的经验,再和大家交流,所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通过班级QQ群,让家长了解课程的内容、价值和需要配合的方面,希望家长倾听孩子的问题和想法,给予他们适宜的帮助,支持他们的探究,及时让他们记录下发现。我们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我们对课程的设想,协助孩子做调查、收集资料、实践等活动,帮助孩子丰富相关经验。也可以集思广益,发动家长资源,开展家长助教等活动,共同把课程做得更丰满。

五、 回顾与反思,助推课程再生长

课程的生长,需要支持和推动,更需要回顾、梳理、调整和充实。整个课程,由孩子兴趣点来,老师从多方面来推动、支持孩子的探索与实践,收获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增强了,而且开始有问题意识,并会想办法从多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在兴趣小组中,大家都主动认领任务,回家收集资料,积极交流发言,每个孩子的任务意识、团队意识也增强了。

当然,课程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作为课程来实施,还需要丰富其他领域的内容,如艺术的表现和表达等。还有,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些孩子参与度不够。我想,毕竟每个人的兴趣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确实不感兴趣,那不必强求,可以请他们另选感兴趣的植物或其他内容,开展小组化探究。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更加关注生活,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困惑,支持、帮助、引导他们去探究,与他们一同探索发现,建构孩子“自己的课程”。如果把“课程”比作一株嫩芽,那么当它未被发现时,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呵护;当它开始生长时,需要我们顺应其生长特点,为其创设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当它枝繁叶茂时,需要我们搭架支撑、浇水施肥,助其生长;当它走过一季的生长时,需要我们收集果实,为下一轮的生长储备能量。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聆听、观察、引导、支持和梳理。

参考文献:

[1]琼斯(美),尼莫(美)著,周欣等译.生成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曹艳梅,江苏省苏州市太仓艺术幼教中心艺术幼儿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基于国际语言测试理念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初探
ESP课程体系下的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关注校本,有效教学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标准体系》课程的构建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