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价值衔接

2018-01-30李章星

考试周刊 2017年82期
关键词:宋明理学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宋明理学”为例,其思想核心与思政教育的道德认知趋同、实践方法统一,价值追求一致。经过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当前的思政教育实现价值衔接,从而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宋明理学;思政教育;价值衔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种温情的敬意。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当前实际继承发展出新的时代精神,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习近平同志曾在多个不同的场合倡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他提到:“要积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之中优秀的精华思想以及道德品质内容之中的精髓,致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民族荣誉感,将改革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时代精神发展内同的主旨。只有在中国文化内容之中更多地融入当代精神文明的相关内容,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精髓,最终成为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树立的重要依据。”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很好地解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今日,中华精髓文化的应用作用。归其具体,其实也是当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这要求我们要结合时代需要阐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思政教育的价值衔接。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当中,对民族精神的提升和锻造具有重大影响的“宋明理学”就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案例。

一、 宋明理学的价值内涵

1. 宋明理学内容

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支柱——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之一。有关理学的理论观念,其早在我国萧梁时期就已经在著名文献著作之中有所体现。但在早期理学倡导的内容,与后期经过发展完善过后理学学派所倡导的核心内容相比,有着一定形式的差异。待理学核心思想发展到宋代以后,“理學”二字的提出,逐渐成为新时期儒学核心理论研究学派的代表性词汇。在宋代过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均认识到理学核心价值观念在促进社会思想进步方面能够起到的巨大推助作用,理学逐渐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时期之中的社会思想潮流。

宋明理学的体系庞大,包罗万象,但理学核心部分的思想内容,仍旧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儒家思想之中的“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所谓“三纲”,其实际上指的就是君王是臣子的纲领、父亲是子女的纲领,以及丈夫是妻子的纲领。而所谓名分等级,其实际上指的就是长幼有序、内外有界,以及中华民族与蛮夷民族之间生活界限的划分等等。在宋明时期,由于三教合一、援佛入儒,有着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表述。对于理学中的三纲、华夷之辩、内外有别等糟粕,我们要摒弃,而对于其中诸如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等优秀的精神内核,我们要积极继承发展。

2. 宋明理学的内部差异

理学寻根究底的思想内容,在认知角度方面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实际的语言表述方式确实是多种多样的。这一独特的语言塑造形式导致理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研究学派,各个学派之间在本职内容的认知视角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区别,但各种语言表述形式的应用,却能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例如,在著名理学学派代表人物朱熹的研究著作《近思录》之中,对理学根据其与创始人之间语言表述应用方式的不同,详细划分了多种各不相同的流派存在形式。

3. 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

宋明理学的开创,是理学发展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和创新。在这一历史时期之中,理学主要核心思想的认知观念,受到了各个生产阶层社会成员的追捧和认可,游学讲学风气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城市之中皆有盛行。有部分理学研究领域之中的专业研究人员曾经明确指出,宋明时期理学研究风气的盛行,甚至可以被视作是国内哲学理论研究历史之中的高潮和巅峰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核心思想,在这一历史发展时期之中进入到发展的瓶颈阶段,甚至在很长时间之内保持在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之下。内圣外王的人生价值观念、哲学思维的认知视角以及对文人士大夫的尊重等等,都是这一历史发展时期之内,理学核心内容所重点强调的认知核心。

二、 宋明理学思想核心与思政教育的价值契合

1. 道德认知的趋同性

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这与宋明理学的追求不谋而合,一脉相承。

宋明理学家们认为:理学中的“理”字,可以根据其实际指向内容的各不相同,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不同形式的存在层次。首先是宇宙本体的理,即万事万物的规则。如程颐所说:“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就要求我们凡事都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对与思政教育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理”则是伦理道德的“理”。《二程集》言:“礼者,理也,文也”、“人伦者,天理也”。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德育的重视,“四有”新人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有道德”。最后,“理”指的是人们的“人性”。程颐说:“性无不善。而又不善者,才也。性即理也,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

在上述基础上,二程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其最初的本义是“要求人们学习实践道德,不能无限制地发展私欲。”可见道德伦理在宋明理学中的重要性。应当辩证地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观与现代社会的相去甚远,但其中合理的、优秀的道德追求真实反映了人性的光辉。在克制人的欲望,强调对社会的贡献方面,它与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不谋而合。

2. 实践方法的统一性

在如何实现“理”的途径上,宋明理学提出要“格物致知”。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矣致之,不穷不能致也。”二程的“格物致知”微观层面要求“至物”,即穷致物的“理”;宏观层面要达到“穷理致知”,即“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所悟”。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主客观统一的基础是思想教育实践”,思政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是一个不断实践认识的过程。在微观层面我们要分析具体实践的要素、过程以及效果,在宏观层面要在这些具体的实践中总结思政教育的规律——即归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张耀灿先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是实践的产物,也是认识的结晶,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可以说思政教育的实践在客观上遵循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二者可以实现实践方法论的统一。endprint

3. 价值追求的一致性

儒家思想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程度看成政治好坏与否的关键。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则是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唯一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

“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是宋明理学追求的核心精神,它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领域均产生重要影响,其终极目标是将个人价值与家国兴衰紧密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在价值追求上都是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虽然实现的路径不同,但是在终极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人。

三、 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意义

宋明理学的价值追求被北宋理学家张载归纳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名言被称为“横渠四句”,历代仁人志士引以为座右铭,多位国家领导人曾在不同场合引用。可见,宋明理学的价值追求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之后,完全可以实现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衔接。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民族自信和道德自信,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思政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圆融共通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实也是在落实思政教育的初衷。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

[2]趙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6.

[3]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25,193,204,274,394.

[5]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60.

[6]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75,316.

[7]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274.

[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

作者简介:李章星,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宋明理学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张载对宋明理学的历史贡献
《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
文化—文本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