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功利”又“诗意”
2018-01-30黄心怡
摘 要:古诗词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学会古诗词鉴赏是我们步入古典文学殿堂门槛的重要一步。本人就十几年的学习感悟,谈谈对古诗词的粗浅认识以及基本的鉴赏方法。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素養
国人都有一颗诗心,或深深沉寂或活蹦乱跳,但无论何者,都无法否认她的存在。也许,这是融在基因里的代代相传,又也许,是自孩提时代起的耳濡目染。
还只是牙牙学语的小不点就能口齿不清背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即使只懵懵懂懂晓得诗人李白是在赏月。成了红领巾之后便成日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齐声诵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亦或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脑海中闪现那云蒸雾绕的大瀑布,叽叽喳喳的黄鹂鸟,还有排着队整齐划一的鹭群。到了中学时代,似是有了更多的体验与感悟,在看待诗歌时也自然而然多了几分思考,多了些情感的碰撞,在读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时,眼前似有一幅勾勒祖国大好河山的画卷徐徐展开,叫人心潮翻涌;在青石向晚的黄昏,念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心中顿生荒凉,仿佛自己也正在寻寻觅觅,颇有一番顾影自怜之感;当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象着那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大将军也不过只是滚滚历史长流中的短暂一瞬,口中一叹,难免感慨……曾几何时,还只是硬着头皮在老师的监督下心不甘情不愿背诗的小学生,到如今已是能够独当一面的高中生,诗歌已然与往昔大不相同,是高考考查鉴赏能力的重要部分,亦是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东西。
每次考试,总有同学为诗歌鉴赏题丢分太多而抱头痛哭。诚然,鉴赏题的解答关乎考生文学素养、基础知识等方方面面,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轻易练就的。而至于文学素养的培养,也是语文老师们颇为头疼的,担心耗费学生大量时间精力却收效甚微,但高考分分必争,总不愿轻易放弃任何一丝希望。因此,鉴赏题成了攻克高考高分堡垒的一大难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那就是在高考这一现实目标前,怀着愉悦的心情,享受这一学习过程,培养自身文学素养,既“功利”又“诗意”。
清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诵读诗歌的重要性。当你抑扬顿挫地诵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时,总会有一股即将报效祖国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当你声情并茂地诵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时,便会顿觉人生短暂,梦想遥遥无期,穿越时空与诗人一同在江边黯然神伤。在富有感情的诵读中,更能将自己融入到诗歌中,领略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一点一点累积语感。因此,无论课内课外,身为高中生的我们都要经常诵读诗歌,当然,为了保持新鲜感和效率,在诵读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也可以采取例如朗诵比赛、诗词吟赏接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加趣味,加深印象。
诗歌创作是一门艺术,诗歌鉴赏就像欣赏品味一件艺术品,陶醉于其中,领略其魅力,而不是为了简单的作答迫不得已而为之。否则,即使你做题千千万万遍,也只能是收效甚微。诗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源远流长,其内涵之博大精深,惊艳世人,有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闲适舒畅,又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鸿一瞥,亦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超脱……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许是与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把酒临风,互倾衷肠,情感共鸣,又或许是更深沉的文学积淀,让你在高考如虎添翼。
也许你会因此选本喜爱的诗集,坐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任思绪天马行空。也许你会说,诗歌鉴赏在于鉴赏本身,又何必要有动机与目的呢?虽说意义重于一切,但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高考,是任何人都不敢轻易忽视的小丘。“功利化”听似是一个贬义词,却是我们在高考这一现实面前不得不选择的一条道路。就像解数学题一样,诗歌鉴赏也可以分题型,也要讲技巧,因此,我们也应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
首先是把握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诗歌创作时的大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生平经历、创作时的心境等等。基础知识应像常识一般深深印在脑中,例如李清照的一生与诗词创作都可划分为两部分;杜甫身处乱世忧国忧民;柳永词婉约通俗……只有会“知人论世”,方能洞悉作者心理,进而把握诗歌意境。
其次是掌握诗歌的大范围的基础知识,如常见意象、艺术表现手法等等。当读到“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杀渡江人”时,应清楚认识到“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是依依惜别的留恋之情;而读到“回身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时,则应知道此“柳”非彼“柳”,此乃娇俏可爱窈窕淑女。
最后是刷一定的题,熟悉各类题型固定答题模式,记忆常用的表达言语等等。若是用典手法,则以“该诗词典雅含蓄地表达了……”开头;若是两首诗词对比,则主要答内容、情感与手法。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诗歌鉴赏题也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攻克的。现实是苦,但只要我们足够自信,努力做到既“功利”又“诗意”,就定能收获迷人的芬芳!
指导老师:毛萍萍
作者简介:
黄心怡,福建省德化市,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