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促进问题探究
2018-01-30叶陈梅��
叶陈梅��
摘要: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针对教学目标,创设一个生动的场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情境中分析问题,也可以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成为问题学习活动的主人,不知不觉之中建立概念、得出规律,并将概念和规律内化和深化。
关键词:冲突创设;探究情景;实际情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案例1. 学生感觉老师像神一般的存在,拿到问题迎刃而解,形成只听不想的习惯。学生案例2. 老师从理论到理论,从课本搬到黑板,学生听得一知半解,云里雾里。学生案例3. 听懂但不会做。这些案例经常会出现在学生中。
构建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课堂体验而建构成的。学本课堂也提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创设一个生动的场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情境中分析问题,也可以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成为问题学习活动的主人,不知不觉之中建立概念、得出规律。
一、 给学生一个冲突情境,让他自己去发现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矛盾冲突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的“斗争”,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强烈欲望,积极地去思考问题,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强烈地想知道“为什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鼓舞人心、令人兴奋的课堂氛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如在学习《楞次定律》这节时,我创设这样的小游戏情境引入新课:手拿一根空心铝管处于手提电脑的上方,让学生操作:分别先后将粉笔和小磁铁从铝管管口上端放下,从下端管口接住。第一次放粉笔,学生差点就接不住。第二次要将小磁铁放下来,学生心理压力倍增,万一接不住砸到电脑怎么办?全场鸦雀无声,没想到小磁铁迟迟才下来,学生在不慌不忙中将磁铁接住。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为什么会变慢?”,学生定势的思维与事实产生强烈冲突,引起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课时,我小灯泡先与两节新的干电池连接,小灯泡亮了。再拿出四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源,准备替代这两节新电池。并测出原来两节电压为3V,现在四节电压为6V,我问学生灯泡接到四个电池上会不会更亮些?有的学生会说更亮,有的学生会说灯泡会烧坏,而观察到现象却是灯泡比以前更暗了。这个小实验极大冲击学生原有的思维,“电池越多为什么反而更暗?”
在上《圆周运动》一课时,可以设置这样的体感实验:剪下三条1米左右的棉线和剪去上部的矿泉水瓶做的简易水流星模型,倒入红墨水让学生来体验水流星实验。同样刺激又换起思维冲突:“最高点瓶口明明朝下,为什么水不会倒下来?”
在上《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课时,上课时老师将各色气球与衣服摩擦,往墙上一按,气球就黏在墙上。“为什么气球像被吸住了一样?”
情境打破同学们源于对生活印象的错误“前概念”,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思考。
二、 给学生一个探究情境,让他们自己去分析问题
没有载体空对空地讲,就会让物理变得枯燥无味,又难懂。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强调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掌握,那就不可能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从而造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缺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印象才深刻。知识应该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得,相信很多物理问题经过学生自己发现、探讨,学生才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开阔思路、集思广益,通过这样的方式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动脑的机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比如《楞次定律》一课,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对于楞次定律的表述,学生开始常常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要想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楞次定律,不需要题海战术也能很好应用楞次定律。我认为给学生创设分组实验的探究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通过观察,亲自设计,体验、总结、归纳,感悟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实质。
做好这个实验,注意先应通过一个简单的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找出电流方向与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具体关系。在老师引导下,记录好四种情况下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磁场方向、原磁场方向。交流阶段寻找、归纳关系时注意给学生展开讨论,让多组学生进行交流,其他组也可以对同学的发言进行点评,这样逐步地把规律呈现出來。而不是马上给出正确的结果,不能让探究流于形式。“物理”先呈现物,再归纳出理。
除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制一些演示小实验或创设一些探究性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自由落体运动”一课,让学生探究: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提供材料书本、纸片由学生设计实验。交流:一本书和
一张平铺的纸张,把他们从同一高度静止放下,书本快;一本书和一个纸团把他们从同一高度静止放下,下落一样快。由此他们归纳总结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下落一样快,和质量无关。这样的课堂多了几分活跃,少了几分枯燥与冗余,从而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重力怎么分解?”这个问题,可以提供学生透明塑料直尺,重锤。把重锤放直尺上,学生很快就得出重力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比如:如图质量为m的物体用细绳OC悬挂在支架上的O点,轻杆OB可绕B点转动,细绳OA和轻杆OB受力是怎样的?这时重力怎么分解?可以让一个同学将手叉腰,另一个同学将该同学手肘往下拉,体验上臂和下臂的受力情况。
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并使知识得到内化。
三、 给学生一个实践情境,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物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物理知识同社会、科技、生活有着极为广泛和紧密的联系。教师要设法使物理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情境,让物理学知识鲜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播放时下流行的体育节目“冲关我最棒”引导思考:“人要能跟着圆盘一起做圆周运动不被甩出去,取决于哪些因素?你要顺利闯这关,你的技巧在哪?”学生可能回答:转动快慢,摩擦因数μ,人的质量m,人所在位置离转轴的半径。通过运用规律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所以与人质量无关,与半径和转速有关,半径小或转速小,人不容易被甩出。冲关时人要跳到转盘靠近中心的位置。
比如:讲《平抛运动》一节,规律得出后让学生加以应用,利用FLASH动画模拟你是飞行员怎样才能投中目标。
利用已得到的规律分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体会物理无处不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让知识得到深化。
将课堂目标转化为学生困惑、感兴趣的情境,在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物理知识,再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应该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策略。情境教学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乏味枯燥为生动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作业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唐彩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兰州大学2007》.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3]《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8石振中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情境的创设策略.
作者简介:
叶陈梅,中学一级教师,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