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诗意性
2018-01-30朱怡霖
摘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如甘霖一般浇灌着我们干涸的精神文化家园,她是我们咿呀学语起就接触的第一种语言,是我们的母语,涵养了一方水土,孕育了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先人用智慧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语言,我们如今又无不在学习这一门艺术。教师在传授这一门艺术时,更应该育人有方,不应是呆板死读,机械传授,应注重这门艺术中的精、气、神,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扩宽学生的视野,体会语文学习的诗意和美。
关键词:诗意;趣味;兴趣
从启蒙教育初始,孩子们就开始接触古典诗文,像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虽然只是一个趣味性的启发,到了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老师给学生们订阅《唐诗八十首》,学生们开始进入了一个有目标性的学习阶段,他们带有意识地去背诵一些经典的篇目,使之成为自己的古典文化知识的储备,也耳熟能详这样一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进入了一个由学习语文的趣味性到学习语文的有效性的过渡。升到更高一级初中教育阶段,语文作为中考的应试科目,似乎趣味性愈来愈淡,更别说语文学习的诗意性了,愈来愈注重的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地是体现在试卷上那些语文常见问题的教学,针对性、有效性加强,而忽略了语文本就是一种源远流长、隽永典雅的艺术瑰宝。语言文字不应只作为机械记忆的材料,不应只作为应试教育的题库,不应只教会学生们在考场上的答题技巧;而更应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由衷地热爱上语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诗意的想象,让他们了解到语文的魅力。“磨刀不误砍柴工”,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诗意性,不仅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为学生们打开另一扇大门,而且也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 拓宽视野、让语文充满诗意和美
1. 在文本解析的基础上拓展想象的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师生的典范,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典型性,但也终究只是个例子,在一定时候我们可以拓宽文本的界限,合理地展开延伸、开拓。
例如我们古诗文教学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请你描绘一下诗人这句诗所给我们展现的画面。”中规中矩的同学,按部就班,行那就照老师说的做,直接翻译,那总不会错!还记得初一有一次期中考试,考到了一题,“请你来描绘一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句诗所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当时班上有位同学的回答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客路山外有一座桥,诗人在桥下的绿水上荡舟。”真是一幅“诗意的”画面,他像翻译一般依葫芦画瓢,却画虎不成反似犬,诗文的意思没有准确把握,想象的尺度天马行空。例如何来的“客路山”,广阔的江面上又平添一座大桥!他真是描绘得信马由缰、酣畅淋漓,把诗人王湾给耍了一番。脑洞大开并不是胡乱猜测、而是要想象得有据可依,描绘得合理而生动。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流露出了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结合全诗的背景,插上诗意想象的翅膀,你再来描绘这句诗,岂是你那干巴巴的一言半语所能概括的?这写景句,你是否可以把早春的生机勃勃在你的语言中呈现出来,诗人舟车劳顿,辗转到北固山下,为什么不能因眼前这山清水秀的美景而把旅途的劳累一扫而空,在崇山之间、绿波之上驾一叶扁舟,为何又不能被这眼前的美景深深陶醉,为什么不能在行舟时思念远方的亲人呢?加上这样的想象合情合理,如此描绘的行文流畅自然,这样细致大胆的描绘才会真正展现出一幅诗意的画卷。
2. 循循善诱、以妙语启迪
在课堂教学上,老师也可以用一种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探究,让他们脑洞大开展开诗意的想象。
在诗歌《泊秦淮》的课堂上,描写秦淮美景的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也是最为老师们津津乐道的。但先不急着和学生们开门见山就谈诗文的意思,这会大大折煞了诗文课堂的有趣性和诗意性。可以循循善诱,以外部的一些材料,导入给学生们对金陵古秦淮河畔的一些印象。例如,专题里就有一篇朱自清先生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叫同学们先反复读几遍,然后问问他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你觉得秦淮河畔是怎样的?学生们可能会回答“朦胧的”“美丽繁华的”“夜夜笙歌”“缥缈华丽”等,这就先给他们铺上了一条诗意想象之路。再回到杜牧写的这首《泊秦淮》,我们可以先介绍下秦淮河的历史,亦可以介绍秦淮八艳中一个绝色佳人的风流韵事,这并不是多此一举,这些都无不牵涉着诗人在这样一个绝妙的、诸多史事发生的地方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慨与痛心,以及疾声厲色的指责与批判。多以启发性的语言,例如“同学们现在对美丽的秦淮河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那么结合诗人杜牧的处境,你想想看此情此景下,诗人眼中的秦淮河畔又是如何的呢?”烟雾弥漫,寒月笼罩的秦淮河缥缈朦胧,河畔两旁密密麻麻的酒肆欢歌笑语,热闹非凡。诗人杜牧孤身一人乘船来到秦淮河畔,在这灯红酒绿的喧嚣红尘中内心突然涌起万般感慨。回想如今风雨飘摇的江山、支离破碎的国土,再回看这些昏庸无能,沉迷于声色犬马中的官员,顿时心中悲痛万分,那么再回到描绘这句诗句,想象的翅膀变会变得更为的丰满,更为的有理有据,而再不会是干巴巴的简单翻译,毫无诗意与美感可言。
二、 寓教于乐,打造趣味课堂
1. 巧借多媒体,活化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大数据信息时代下,信息多元化,新兴媒体技术不断地涌入当下语文课堂;语文也越来越生活化,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发现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经典也常会被搬到大荧幕上。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再奉守“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教条了。多媒体技术现已变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手段,集图、文、音、视频等于一体,以直观、逼真、生动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开拓他们的眼界、启迪他们的思维,活化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受益匪浅。
在讲到朱自清先生《背影》这一篇文章时,我有意导入了一段微电影《父亲》。父爱如山,小时候我们总有些叛逆,有时候误解、伤害了父亲,但父亲以无私的爱包容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支持着我们。这是我们作为子女所亏欠父亲的,但父亲从不计较,他们一心所盼的只是我们能健康、快乐。在微电影末,外出奋斗的青年,离家启程去往未知的征途,垂垂老父与他在火车站分别。当火车走远,他又回望了一眼父亲,沧桑的背影在车站变成一条下弯的线,说不尽的落寞与凄凉,他的泪也才缓缓流下。看到这一段时,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然地会联想到课文,朱自清先生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场面,像放电影般在学生脑海之中展现。就更易结合课文来解析这篇朴实无华的散文、体会蕴藏在这文字之下的无限深情。endprint
2. 巧创情景,打造趣味课堂
根据初中生心理认知的特点和语文学科具有的特征,在初中語文课堂上使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情趣、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情景教学法也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造形象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八年级下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一篇文章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讽刺了迂腐不化热心功名利禄的范进,蛮横势利趋炎附势的胡屠夫、直面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心的凉薄。小说中几个情节堪称经典,范进向老丈人讨要盘缠被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夫壮胆一掌拍醒范进,这些情节把小说中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再由这些人物的性格,发人深思,进而思索到社会的现象、探索到作者写本文的深意。但学生若是光反复研读这些文字,怕也是体会得不够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创设一个情景,活化课堂,让课堂更增趣味,更易于让学生在提高兴趣的同时,加深思考。例如,可以让班里的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对经典片段的研读都编出一个剧本来,挑选几个好的剧本,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让他们从编到演,在这一个个情景之中自己去体悟、去领会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学生如何才能把这个人物演活,是需要在自己对文本深入的研读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索,才能完成的。寓教于乐,这样巧创情境,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更是于乐趣之中启迪真正的思索。
三、 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只是简单的教书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传声筒。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用不断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门艺术,用艺术性的手段去传递灿烂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卫玲.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12).
[2]张维维.拓宽视野让语文充满诗意和美[J].基础教育,2014(11).
[3]陈玉红.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2(9).
[4]周雪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2(12).
作者简介:
朱怡霖,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