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增强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
2018-01-30缪楚楚
摘要:课堂提问也讲求艺术技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课堂提问就是获取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必不可少的方面。文章将从语文课题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分析课堂提问的意义、设计及应用策略,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思考,粗略整理一些教学经验,以供交流。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应用策略
一、 优化课堂提问的意义
1. 有效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接近“最近发展区”,突破学习状态
亚里士多德曾說:“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方法。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曾这样解释“问题教学法”: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程是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语文阅读教学尤其需要有价值的提问。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在没有被问到问题时,往往是无目的的泛泛而读,漠然又茫然,感觉似乎什么都会了,又说不出什么来。这样,阅读就无法深入。教师提出的问题水平越高,就越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2. 有效提问、激励发言有助于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课堂发言主要是参与讨论与回答问题。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对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视都远超过对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视。《文汇报》报道上海市第十九届中学生作文竞赛口语交际决赛的新闻,主标题为:“作文高手讷于言”,因为评委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远低于他们的作文水平,学生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发言了。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用能力实际上就是特定语境中选择运用词语句子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在众人面前调动知识智慧与勇气,将思维的成果具体地表达出来,其中历经的考验是提高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常常看到,低年级的学生发言较积极;随着年龄增长,高中的课堂上,上课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几乎没人举手了。其实,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也提高了,只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能够考虑学生这个年龄层次的心理特点,并设计切中要害、难易适中的问题,设计恰当的发问方式,学生不爱发言的局面一定会得以扭转。
二、 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
教师要精于提问,更要精于设计提问。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在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呢?
1.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问题要相对集中
让学生有明晰的教学目标作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手段。学生越是牢固地掌握教学目标,就越能激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来推动和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如,在传记单元,读孙中山《我的回忆》一文时,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时代社会背景,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世界,作出思考与判断;了解传记的基本特征,注重材料的真实可靠、主次之分”,可布置学生在预习环节思考对应的问题:(1)开展小组合作,本文所涉及的是什么时代和社会背景?(2)从课文中了解孙中山这段时期的人生轨迹,为何在20世纪初会有很多人放弃自己的专业而从文或从政(比如鲁迅和孙中山)?(3)关注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2. 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发问
要用充分的预设去迎接课堂上的生成。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需要提前进行理性的设想与安排,在预设阶段,教师要尽可能深入地解读文本,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3. 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师应先提针对整体的问题,问题难度不宜太大、问域不宜太宽。如果提问难度太大,学生答不上来,由教师包办代替解答,学生当然会觉得失望,觉得兴趣索然了。因此,先要将涉及面较广的思考题进行分解,使之成为相对具体而集中的“小题”;低难度让学生稳步向前,逐渐进入深思,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综合的与难度大的问题。比如,指导孩子们阅读老舍的作品《邻居们》时,可以先提这样的问题:“小说说了什么故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学生们粗略浏览过文章,大半都会回答道:“邻居间相处的故事”“邻居闹矛盾的事情”等。于是顺着问:“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件事来突出邻居间的矛盾的?”
4. 提问设计可把多篇课文的横向纵向的隐形联系呈现出来
提出问题设计不妨让有些问题设计覆盖面广些,从一篇课文出发,贯穿多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有些问题温故知新,思考得更多,印象也更深。例如学习诗经《无衣》《鹿鸣》,都涉及重章复唱这一学习重点,可依此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两首诗形式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以往我们还学过哪些作品具备这一特点?”学生们较快发现反复手法,并联想起初中阶段读过的《关雎》《蒹葭》,于是让他们朗诵几个小节,加深对这一特点的体会。
三、 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1. 留足时间,预设思考
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往往极力追求课堂容量,于是课堂节奏过快,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其一就是速速发问,未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甚至未待学生回答,就越俎代庖、匆匆宣布参考答案;片面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尤其在公开课上,唯恐课堂上出现所谓的“冷场”,急于让学生答出我们预设的答案,也很大程度上侵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于仓促中未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自然回答得不理想,不仅难以获得成就感,还觉得是自己知识贫乏能力差反应慢,久而久之自信心渐失,更谈不上学习语文的兴趣了。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呢?最基本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处于静默、独立地思考。静默使学生情绪处于平稳,有利于更大程度地进入理性的状态,潜心钻研;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时思索的习惯,并将此习惯延伸至课外阅读中,会有更大收获。教学不只是教师将真理送给学生,而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探索与发现真理,让学生拥有探索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endprint
2. 讨论质疑,点拨启疑
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对学习内容,对某些疑难之处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就应进入讨论了。讨论可以拓宽思路,启发智慧;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令其更积极去思考;可以消除沉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感到愉快。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让学生的观点、情感在集体交流中得以锤炼与提升。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讨论的兴趣与勇气,让他们想说敢说呢?
(1) 先要让学生明白讨论的意义与要求
讨论是我们情感的表达、智慧知识的外化,是整理思想、交流思想、汇集我们智慧成果的重要方法。讨论之前,明确地提出一些基本要求:经过研究再说,不要信口开河;每一个组员都要参与,把学习、检索、思考的结果说出来,不要总等待同学老师来说;要学会筛选从工具书及网络上获取的信息;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投入讨论,不要让课堂答题仅仅成为个别人展示自己的平台。
(2) 创设便于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学习氛围
首先,要培养怀疑精神。提出问题,也是学生主体意识苏醒的标志。要鼓励学生说出疑点,大胆地同教师、同书本商榷;鼓励学生提问,允许学生说“不”。要有保护学生独立见解的意识,要努力把学生不同见解中有价值的部分,适时地引发为争议的中心,以求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发问时态度要尊重、信任、亲切,有期待。
其次,不必过分干涉学生间分歧。当学生见解彼此不同,讨论激烈,而正确看法包含其中时,不妨让他们多说几句,再慢慢沉淀。
其三,要正确对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重视预设,让自己的视界与学生的视界交融。教师指导学生时,应善于把握学生的视界,找出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接着,当课堂的生成与我们备课时的预设有较大差异时,我们要沉住气,要坦然面对并转化没能预见的生成。师生都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各自知识、经验、思考与感悟参与课堂,因此使课堂对话产生许多无法预见的生成,也因此让课堂充满未知与挑战,却也常常收获意外的惊喜。教师对课堂生成要作出判断,要避开那些脱离了文本的、错误的、片面的、偏激的生成,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巧妙地使学生的视角转回到文本上来,回到文本的语文意义范畴上来。及时引导,让众口纷纭的课堂保持总体上的有序,要及时作小结,避免太多学生无所适从。
其四,要包容各种答题方式。在本届所任教的一个教学班,学生学习鲁迅小说《铸剑》,分析眉间尺这一人物形象时,经小组讨论,派代表概括作答,整合成的说法是:“这个人物是发展变化的,从懦弱无能、拿不定主意,到坚强果敢。”我追问:“他怎么懦弱、没主意了,能具体分析一下吗?”其中一组的组长说:“老师,我们表演给大家看!”两个孩子一溜烟地跑到黑板前,甲蹲下又作势要起来,乙则拿着数学老师用的木圆规抵在甲脑袋上,往下摁,甲重新蹲下,一副气息奄奄的样子,乙放下圆规,皱着眉头往后退,甲略振作,又要站起,乙急忙上前用圆规把甲压低……学生丙上场,手抚胸口,满脸忧愁。“孩子,你在做什么?一交子时,你就是十六岁了,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看来,你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我请其他小组来评析这段表演,学生们议论道,同学表演得很夸张,然而这场眉间尺与老鼠的拉锯战,最能体现眉间尺的软弱、优柔。这样的答题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悟眉间尺起初的性格特征,而且对这名篇中的重要片段印象深刻。
最后,要在关键处给予点拨。当学生思维出现阻塞时,当学生想法处于肤浅状态时,教师要想法比如采用比较法,置换法等,分解难点,引导学生将问题引向纵深。教师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必要个个肯定。
3. 巧施激励,有效评价
(1) 坚持激励性评价,避免简单的否定
有时学生的答案偏离了主题,或违背了逻辑,或较为片面,但仍有对的一面,是动了脑筋而获得的成果,教师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就会连对的一面也否定了,这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课堂发言的勇气,影响到他的积极性与创造欲。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考,特别是对那些学习不大好的学生和性情很内向参与意识淡薄的学生,教师更要注意让他们拥有参与学习的愉快,保护他们的自信与求知欲。
(2) 以做记录的方式来激励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09届的刘晶莹有独到的见解,你们想听听吗?”“这一题对对联,06届的郑鸿同学是这样写的下联……”,“现在让我将眼下王欣同学的答案也记录下来,将来给你们的学弟学妹们看!”我这样说的时候,音量并不大,语调也不高,但总能很大程度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令那些答案被我收集的学生很愉快。
(3) 灵活运用迟延性评价
多数时候,为了激励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会立即给予评价,如“言之有理啊”“说得真好,老师还没想到呢”等,这样的评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但如果所提的问题是开放式的可以有多种回答的,教师过早对一个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性的肯定的评价,就会打断其他学生的思路,局限了其他学生的思维,扼杀其他学生的创新的动力。因此,有些时候教师不要急着评价,与学生一道耐心地听完多种见解,孰优孰劣,学生大抵也会有个判断。
(4) 评价要注意掌握分寸,切忌轻率夸张
多年前听过的一个老师的讲座,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我从那时起至今都常常谨慎地斟酌着称赞学生的方式与轻重程度。这位老师说,在有的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上,老师采用极为热烈的方式赞扬学生,当一个孩子答对了一道题,老师就领着其余同学,快速而有节奏地齐齐鼓掌,嘴里也有节奏地齐声高喊这个同学的姓名表扬他“某某某,你真棒!某某某,你真棒!”被表扬的孩子兴奋得满面放光,连耳朵都红了,接下来的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什么都听不清了。因此,课堂上的评价宜淡化,让学生有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来迎接下面的学习内容。
參考文献:
[1]刘丹.流转语文的灵性——管窥对话理念下的“预设”与“生成”[J].中学语文,2008(2):10-12.
[2]钟为永.论语文教学过程心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3):5-7.
作者简介:
缪楚楚,福建省福安市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