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断层视角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2018-01-30尹玮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文化积淀厚重,影响深远。近代以来,在军阀混战、列强环视、民不聊生甚至是陷入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内外交困的窘境、风云激荡的现实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打倒“孔家店”呼声此起彼伏,更不用说人为浩劫“十年文革”对传统文化更是一场灾难。改革开放后,起源于清朝末期的“西学东进”来势迅猛。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有进一步衰落的趋势,而新的西方文化尚未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因此,中国正处于“文化交替”的状态。这种情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潜在而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断层;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一、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墨家、法家纷纷登场,兵家驰骋在沙场之上,纵横家捭阖于列国之间。先秦诸子百家的理念思想、观点著作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滥觞。
秦朝一统中国,虽十几年后就烟消云散,但“书同文、车同轨”的影响极大,另外华夏大一统的思想也深入人心。之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从政治边陲的齐鲁之地走向政权中枢。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演变成汉传佛教,对我国文化影响不小。再加上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儒释道三家就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影响最为深远。
“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仁”在论语中竟出现了多达六十余次,“礼”也同样重要,早期的儒者就是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物的神职和礼仪人员。“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是孔子的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仁的根本在于孝悌,即子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所持有的正确态度。儒家认为,有了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爱,然后推己及人,从而建立起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等对应的关系秩序,达到社会的稳定。从此之后的每个朝代基本上都继承了儒家的孝悌理念,统治者主张“以孝治天下”,希望引导民众重视亲情,继而遵守社会规范。在强调社会规范方面还有“礼”。“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儒家认为,君臣之间是相互的,即国君以礼使臣子,而臣子侍奉国君尽忠。而非后世所强调的“愚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人与人之间礼法关系明确,社会秩序也就安定了。
儒家相关理念经历数千年沉淀,已经深深地内化到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中,难以改变,同样也形成了我国文化中不同于西方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每个人在某种情境或集体中,遵守着相应行为举止的约束和规范,并被鼓励对集体做出贡献。集体主义方应在教育上,最明显的就是师生关系。荀子曰:“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荀子认为教师是一切的准则,学生必须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否则便是离师叛道,要遭受君主和世人的唾弃。这一点与国外强调师生平等的情况截然不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也是集体主义的有力佐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与论语中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如出一辙,也是《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的体现。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岁仍有十分巨大、潜在的影响。现在中国方方面面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渗透,教育也不例外。
二、 西方文化思想与教育
在本文中国,“西方”特指美欧地区,不包括中东阿拉伯地区,不像我国文化一直绵延不绝。西方文明的精华思想文化是有断层的。灿烂辉煌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在黑暗蒙昧的中世纪消失殆尽。在中世纪,社会倒退,政治混乱,民众困苦不堪。中世纪的显著特征就是神权占据统治地位。附属在神权之上的教会肆意镇压“异端”,疯狂压抑民智,阻碍科学、技术、人文的发展。西方学者也称中世纪为“黑暗时代”。
起源于十三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不仅终结了黑暗的中世纪,还带来了科学和藝术的革命,揭开了近代西方历史,被誉为“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之一”文艺复兴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利用神权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其核心是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主张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反对愚昧迷信的神权思想,旨在把人性从神权中解放出来。
中世纪的神权统治和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对欧美文化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西方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洗礼产生了十分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注重个体,强调个性。个人主义同样对西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还以教师关系为例,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与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大不一样。在教学目标上,更加重视人本身的发展,而不是社会性或功利性。例如,在国外,孩子说,长大后要做一个小丑。老师回答是,希望你能给世界带来欢笑。这样的回答有可能在我国有可能会被驳斥。这就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在教育目的上的一个不同之处。
现阶段,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仍占据中国教育主流,但以个人主义为内核的西方文化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这个现象给予关注。第一,对西方文化不能视为洪水猛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不能盲目崇洋媚外,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我们理应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庆,“文化断层”之我见[J],复旦学报,1998.
[2] 龚秀勇,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关系再醒思[J],理论探讨,2012.
作者简介:尹玮,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