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卷土重来的古代文化常识题

2018-01-30周标

考试周刊 2017年77期
关键词:考试大纲高考考点

摘要:2017年《考试大纲》新增考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随后的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在《考试说明》事先未提及的情况下,便考查了这一考点。于是,“古代文化常识”这一考点迅速升温,一跃成为其后几年江苏高考的热点题型。

关键词: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考点

请看这样一道题: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江东。

B. 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 趋庭:《论语》 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这是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阅读”中的一道选择题,考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为古代文化常识单独设题,是江苏高考自主命题十多年来第一次,然而却不是高考第一次。高考考“古代文化常识”,曾一度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

这个时期的古代文化常识题已经具有完备的常规形态:或语言知识题,或文言文阅读题;或无语境,或有语境;或选择题,或填空题;或一题2分,或两题4分。1990年、1996年、1997年的全国卷,1998年的上海卷都采用了填空题的方式。

[1997年全国卷]15. 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B. 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 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 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1997年全国卷]30. 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2分)

(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南岳衡山、西岳、北岳恒山、中岳。

(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3)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1997年的古代文化常识题有两道:一是有语境的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材料是“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节选自《旧唐书·狄仁杰传》,有改动;二是无语境的,题型也变成了填空题。两题各2分,共4分。当时语文全卷总分为150分,高考中两题4分的权重,将古代文化常识题的热度推向了极致。而到了1998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又变成了一道无语境的2分的语知选择题。这也是上个世纪最后一次考古代文化常识题。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語境,可以是古文,也可以是古诗。以古诗为语境的,如1990年全国卷,1993年六省市卷,1996年上海卷,2005年、2006年上海春招卷等。

[2006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喜迁莺·端午泛湖

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13. 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等。(2分)

有趣的是,作为古代文化常识题,2006年上海春招卷的第13题,被放置在了宋词的语境之下,与另外两道古代诗歌鉴赏题(14、15题略)形成鲜明对照。

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天文地理、科学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以及人们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都是。每一门类都有相当复杂的内容,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在不断发展演变,这就更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古代文化常识这个知识点的复习难度也因此大大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考查涉及面广,高考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积累,分类整理。知识在于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点琐碎,散落在古代诗文的各个地方,需要我们精心地“画圆”(设定范围),细心地搜集,耐心地积累。没有“面”上的积累,就难以做到“点”的突破。虽然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纷繁,但如果能厘清类别,摸清规律,一定会化繁为简,事半功倍。语言学家马汉麟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将古代文化常识分为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十四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此为依托,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归类整理,做到条理清晰进而思路清晰。

2. 贴紧教材,关注注释。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同样需要有文本意识,可以先掌握教材(包括必修、选修、读本等)里的古诗文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注释中已有详细说明的,然后拓展到其他文本资料,如试卷、练习等。2017年江苏卷的古代文化常识题中考到的“江左”、“三代”、“趋庭”这三个概念,都可关联到教材,在教材的注释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说明,分别见于姜夔《扬州慢》(《唐诗宋词选读》)、王勃《滕王阁序》(必修五)、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史记〉选读》)。与教材中的古诗文相关,是备考时要首先关注的。

3. 明确考法,活用技巧。观察近两年的全国卷,2017年的江苏卷,不难发现:古代文化常识题的考查题型都是选择题,有古文语境,未考查古诗,也不是填空题。联系语境去理解,有时也能对某个选项作出大致准确的判断,如“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不合语境且不合逻辑。既然是选择题,就可采用直选法或排除法。考虑到高考题型的相对稳定性,加之对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遇到这类题目其实大可不必惊慌。endprint

4. 备工具书,勤查勤记。想读懂文言文,只有字词句方面的古汉语知识是不够的,具有古代文化常识同样必要。除了像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古汉语常用词词典》外,还应该备一两本如马汉麟著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或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015年高考江苏卷中“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金饰,在该书第二章“历法”中有详细的说明并附有清晰的插图)这样的书。平时多加梳理,勤查勤记,阅读文言文时邂逅古代文化常识才有可能胸有成竹,遇到古代文化常识题才有可能应对自如。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正是为了减少阅读浅易古诗文的障碍。《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要求考查的是“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A级。“文化常识”前加了很长的限制语,初衷大概是降低难度,考得“浅显”一点,也让复习有章可循。《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本文简称《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考试大纲》同时要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B级。虽说不同的能力层级“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但古代文化常识题,命题应时刻不忘“浅易”“常见”的要求,应该考最常见、最常用、学生最熟悉的内容。脱离语境、一味追求艰深繁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2015全国新课标Ⅰ卷古代文化常识题A项用来解释“登进士第”的“进士及第”,不少考生在理解上出现歧义,狭隘地将此北宋科举中的“进士及第”,理解为义同于彼明朝殿试“一甲”所赐的功名“进士及第”,造成误判。其实误判的岂止考生?从网上流传的本题错误答案不难看出,一些专业人士包括高三老师对此尚有误解或误判。而D项关于“太子”的表述,从科学严密的角度来看,反而倒没有什么问题。客观地说,2017年江苏语文卷古代文化常识题C项中“菽水”“菽水承欢”等内容考生较为陌生,答题“基本靠猜”的不少。

2017年江苏卷,久违的古代文化常识题卷土重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它的恢复是顺乎潮流的举措,而且2014年以来全国大纲卷等就不断在考古代文化常识题,按理说,江苏卷古代文化常识题的重现江湖是迟早的事,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然而,这道题真正出现时,多少还是让一些犹豫于考与不考、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高三师生有点出乎意料,甚至有点措手不及。原因何在呢?

[2014年全国大纲卷]9.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这是一道有语境的古代文化常识题,因文而设的选择题,题干中的“文”,是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的一段文字。值得注意的是,该题成为2015年、2016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中的“题型示例”。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Ⅱ卷,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Ⅱ卷、Ⅲ卷,2016年天津卷都考到了古代文化常识题。但直到2017年,《考试大纲》才在“古诗文阅读”的“理解”层级这部分新增“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要求。也就是说,全国卷在考了三年之后,“古代文化常识题”总算有了正式的“名分”——被重新纳入考查范围成为高考考点。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Ⅱ卷、Ⅲ卷全面开花,都设置了古代文化常识题。高考《考试说明》可谓“指挥棒的指挥棒”,然而 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并未将“古代文化常识”作为考点明确列出,也没有相应的典型题示例,而2017年高考江苏卷“古代文化常识题”却赫然在目,不宣而考,你说意不意外?!全国卷先有题,后有考点,这个套路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种可能: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会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写入其中,使之成为明确的考点,同时也会相应引入类似2014年全国大纲卷《新唐书·韦凑传》的题型示例。当然,最好也最有可能的典型题示例应该是2017江苏卷中的古代文化常识题了。这样做的另一个理由是,2017年高考后,古代文化常识题已然成为热点。当年《诗经·氓》作为“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入选《考试说明》后多年才姗姗来迟地进入苏教版高中教材,舆论对此颇不宁静了一段时间。——不能再让类似的“尬剧”重演了。

参考文献:

[1]马汉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188.

[2]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9:1-261.

[3]教育部考試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10.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3-35.

[5]江苏教育考试院.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S].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1-33.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5-201.

作者简介:

周标,江苏省仪征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考试大纲高考考点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初中生物复习课实施策略初探
初中生物复习课实施策略初探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