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任务设计促进深度学习
2018-01-30许国平
摘要:深度学习是以高阶思维为主要特征的高投入性学习。以溶解度概念教学为例,阐释学习任务设计应注意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情境化、适切性、进阶性的学习任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习任务;高阶思维;溶解度
深度学习是对学习状态的性质描述,涉及学习的投入程度、思维层次和认知体验等诸多层面,强调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利用,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的解决,属于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高投入性学习。
一、 学习任务与高阶思维
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从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迁移到知识与知识之间建立了逻辑关系,容易把问题探究结果转化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与学习的有效迁移,进而推进学习的持续深入。引发学生高阶思维的学习任务,一般具有情境化、适切性、进阶性等特点。
二、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实践
沪教版初中化学《溶解性的定量表示》一课,一般的教学流程是:设置情境引出概念—关键词点拨理解概念—习题练习运用概念。这样的教学是典型的接受式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以系列化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呢?
1. 结合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一:农业常用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硝酸钾溶液滴灌施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性谁更强?
设计意图:16%的食盐水选种、硝酸钾溶液滴灌都是化学在农业生产中常见实例。选择这些实例,有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学习任务,体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真实的生活场景更能激发学生深度思维的产生。
2. 依据最近发展区设计学习任务,诱发思维探究
学习任务二:怎样定量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设计意图:“溶解度”概念是抽象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因此,在建构“溶解度”概念时,教师设计如表1的思维脚手架,就是考虑到为学生思维既指明方向,又留有充足的自由空间,以半开放性任务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进行探究性思考并在脑海中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最终完成溶解度概念的建构,这是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的。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实验现象和学科思维之间建立联系,在思维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方案的分析与提炼聚焦观测点,对接思维点,分析与提炼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再将这四个要素进行梳理、表达,最终生成“溶解度”概念。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深度思維过程,不仅建构了溶解度概念,还有学科方法与能力的提升,学科观念与素养的发展。
3. 遵循认知规律设计学习任务,引发认知进阶
溶解度概念的文本解读比较抽象,但数据解读就更加具体。于是在学习任务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沪教版教材表6-8、表6-9和表6-10,学生就比较容易解读出“相同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不同”等结论,这不仅与前面学习的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相吻合,还加深了对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定性概念的深度理解。这一连串不断进阶的学习任务,把概念学习引向深入。
学习任务三:前面已经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饱和溶液等概念,这些概念与溶解度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其融入到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去。表2帮助学生在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等已学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在简单计算的基础上,不难发现:同温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同温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这些结论本身是对溶解度概念的深度理解,获得这些结论的过程也是加深溶解度概念理解的过程。
纵观这系列学习任务,将整个溶解度学习从情境引入,到初步理解、基本运用,再拓展到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联,任务与任务之间是抽丝剥茧、逐层深入,由浅入深地完成了溶解度概念的建构,达到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陈广余.重构教学场域支撑深度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6):47-49.
[2]杨玉琴,倪娟.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6,(17):1-8.
作者简介:
许国平,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