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批判性思维”开始
2018-01-30吴巧玲
摘要:古人写文章的时候非常重视创新,散文大家韩愈就告诉了我们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则:“唯陈言之务去。”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也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创新”是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就作文的创新问题作了四个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批判
一千多年前,古文运动的先驱,散文大家韩愈就告诉了我们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则:“唯陈言之务去。”季羡林也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诚然,吃别人嚼过的饭,说别人讲过的话,有多大价值?所以,写文章,创新乃是很要紧的一件事。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学生应在“发现·创新”方面获得发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中,“发展等级”的特征就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创新成为高考作文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指标。
毋庸置疑,创新有很多途径、渠道,这里我们重点谈谈“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能凸显现代人文精神。
一直以来,因为种种原因,歌颂美的东西、歌颂“高大全”的东西太多了,善意的“批判”和“批判性思维”似乎更有新意。
再者,“批判”是为了趋善和建设。村井实说:“教育是‘使儿童变成善良的活动”“‘善和‘使之善应该摆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又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意思。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趋善向美的过程,而远离和批判丑恶,则是前提,我们只有知晓了事物的对立面后,才可能做得更好。
那么,我们扬善趋美的同时要批判什么呢?我们认为,一切真善美的对立面,一切的假恶丑、不正义、反人性、落后的……都是可以批判的。直言之,不和谐的都是批判的对象。
具体说,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训练批判性思维:
一、 批判自我,三省吾身,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素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为学、为人之本矣。我们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当从自我批判开始,一切善端从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省的方面可以有很多,小到自己对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大到比照单位国家时代种种要求。经常整理自己的心情,精神状态好吗?创造性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计划吗?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了吗?近来的种种行为背离了时代的原则性要求吗?……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因为,进步总是从反思开始的。一个能经常拷问自己灵魂的人,必是一个健康向上的人,对民族国家有用的人,对别人有帮助的人……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知道卢梭的《忏悔录》为什么能长盛不衰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了。
二、 批判他者,见不贤内自省
古人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经验(成功)是一种财富,教训(失败)是另一种财富。我们必须真正认识到别人的教训与我们有关,并从中获取智慧,以切实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而避免重蹈覆辙,减少灾难和损失,从而使我们的工作、生活、社会更趋完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定听到或见到过一些乖谬的人物。这时,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假如是我,我会怎么样……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也是古人修身养性的一大法宝。如苏东坡的名篇《石钟山记》,东坡居士就是通过亲自考察石钟山,“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从批判到建设,掷地有声!
三、 批判历史,以史为鉴,照亮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她可以照亮我们的未来。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就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是的,穿越时空的隧道,借鉴先人的经验,秉承先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我们可以更理性更直接地从此岸到达彼岸。“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是欧阳修通过“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发出的批判和感喟,一千多年过去了,这样深刻的历史教训,于我们,何尝不是同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呢?
四、 批判现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心民瘼”,建设社会从批判开始
“我”、“他”都是个体的,“史”是过去的,唯有“今”是正在发生的,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作文的要义是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而最有价值最现实的又是对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感受和看法。批判现实,可以及时地矫正我们的思想、行为的偏差。我们知道,现实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的唯一基础,离开现实生活的道德,将走向虚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或直面一系列与道德冲突的有关情境后批判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前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正日益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社会变革、对外开放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现实,使不同文化的冲击、价值观的碰撞、道德选择的困惑日益激烈和经常。社会道德观的日趋多样,使道德行为判断趋于相对性,道德行为失误的灰色地带扩大。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一切,都是今天我们学生必须直面和正视的一个大课题。诸如,汕头市开通无人售票公交车后,每年收到五十多万残假破币;参观天安门广场的游客没有社会公德乱吐口香糖,某年国庆黄金周,北京有关部门为此花费60多万元请临时工铲除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面对种种类似的社会问题,我们有什么看法?当我们的触角能够实实在在从批判这些灰色角落开始并能多层面较深入地表达自己见解从而形诸文字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作文之三昧,我们至少已谙其一了。
作者简介:吴巧玲,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