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要“点”导入 演绎课堂精彩
2018-01-30张淑梅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新课教学的首要环节,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将其牢牢吸引住。”可见,有效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求知欲,还能吸引其注意力,深入文本,感知文本魅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要点;实效
课堂导入的方式五花八门,切实有效的甚少,大多存在繁琐复杂、拖泥带水、脱离实际等问题。对此,就要结合学情,深入钻研文本,紧扣内容要点设计导入,立足于“教”和“学”的中心位置,一方面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开启教学,活跃氛围,推进课堂;另一方面考虑学生兴趣,注重其兴趣、思维的启发,有效强化探究意识,鼓励其深入文本,个性解读。
一、 捕捉“共鸣点”,加强体验,把握文本情感
“情感的威力绝不亚于智力和体力之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情感则是最好的教育工具,润物细无声,给人心灵的启发与震动。意识到这一点,在设计导入时就可抓住文本情感的“共鸣点”,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文本丰富的思想感情,以此产生共鸣,强化对文本的体验。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情感处于丰富状态,情绪很容易受到感染,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借助优美生动、富有激情的语言点燃学生,让其快速融入文本,展开深入的情感体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情感基调明显,行文线索和主旨通常以情感为主。紧扣这一点设计导入,就能顺利开启教学,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教学《祭十二郎文》一课时,鉴于文本抒情色彩浓厚,无论是在情感还是艺術上都十分成功,引人瞩目。在切入时,我就抓住“情感”这一方面,精心设计导入语,暗示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感人心者,莫乎先情,动人心弦的文字源于真情实感的表达,如果在阅读中我们被吸引、被感动,要感谢的不是文字,而是作者的一片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片净土,学习一篇感人肺腑的抒情散文,认真阅读,用心体会,你会发现它字字含泪、句句动人。”由此,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吸引其注意力,还渗透情感,激发其意识的共鸣,为文本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导入文本后,学生进入文本阅读,在深入的过程中逐渐与作者达成思维共识,产生情感的共鸣,在细细揣摩之后便能体会作者家族败落之哀、自己未老先衰之哀以及死者早夭之哀,充分感受作者内心悲伤苦楚,以此促进文本体验。
二、 挖掘“空白点”,深化探究,挖掘文本内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启示我们在设计导入时要注重文本“意义空白”运用,善于抓住“空白点”引导学生思考,以此达到深入文本,挖掘内涵的目的。
教材文本中的“空白点”很多,像《孔雀东南飞》一诗中,就存在这样的“空白”:刘兰芝那样的聪明、能干、贤惠,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仍对她心存不满,要将其“遣去慎莫留”?还有在《诗经·卫风·氓》中,文本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子被丈夫遗弃,坚决提出分手的故事,看似浅显,实则充满了传统与现实的碰撞,能充分启发学生,促进其思维的碰撞。考虑到这一点,我就紧扣“空白”导入,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将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在学生交上来的纸条中,我发现有一个比较新奇的观点,他这样认为:这个女子最终不是要与丈夫分手,而是将就着过下去,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决定妥协。问题下面还结合实际解释了观点:这样理解更符合中国家庭现状,将其置于两千多年前更是如此,一个女子扛起家庭重担谈何容易?对此,我感到十分惊喜,在设计导入时一改传统方法,借助学生这一问题引发讨论,快速切入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番交流争论后,我回归文本引导探究:“文章最后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该如何理解?”这时,学生联系导入,追因溯源,随即给出解释:“这里的‘算了吧不是要分手,而是女子的认命,打算不再管丈夫,他要花心就随他去。”对此,有学生反对,并给出有力证据:“‘已是‘停止、了结的意思,显然在这里是结束婚姻。而且如果文本侧重女子对不忠婚姻的妥协,那还有什么深远的意义?”至此,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借助“空白点”导入提升了学生思维,让其在不断的探究、突破中深层理解,充分挖掘文本意蕴。
三、 预设“生成点”,拓展延伸,鼓励个性解读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动态生成,突出学生主体性,重视其思维意识的走向与发展,以此引领教学不断生成,让课堂更加真实、更具活力。由此,在设计导入时就要做到“整体考虑,预设生成”,虽然教学是动态的,但可以预约精彩。
传统预设教学强调“教”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将其过渡到“动态课堂”,就需要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尝试预设其思维:他们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生成什么样的体验?以此在阅读过程中心理变化如何?以此预设“生成点”导入教学,达到开启、鼓励、引导的效果。在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时,我就布置预习人物,并结合实际预设“生成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背景,所谓“听者有心”,学生马上了解到海子在写完这首诗两个月后就到山海关卧轨自杀了。由此,学生对其死因充满了疑惑,无形中激发了其强烈的文本探究欲望。等到教学时,我借助海子死因导入,不仅帮助学生顺利融入文本,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推进,而且还借助“生成点”延伸课外,在探究海子死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解读,深化其对作者、文本的认知,以此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导入设计,将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完美结合,紧扣“生成点”展开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深化其文本体验,还鼓励其个性解读、释放自我,在不断的理解、拓展中提升思维能力。
总之,导入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思维、兴趣以及能力的激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调动其求知欲,主动参与探究,充分体会阅读的快乐,还加强了师生间的双向活动、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张淑梅,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