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落一地珍珠的迪坎儿村

2018-01-30李保民

新疆人文地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坎儿斗鸡吐鲁番

李保民

这儿的坎儿井是温泉,冬天的水温是38度,温泉里还有野鱼。

这儿有鲜为人知的“刺蜜”。

这儿的海拔为零,是有名的“长寿村”。

这儿的斗鸡是吐鲁番斗鸡的“娘家人”。

这儿是新疆的野骆驼保护区,只有在此,才能看到真正的野骆驼。

这儿有金发美女,为楼兰后裔。从这儿向南,就是楼兰。

这儿,就是迪坎儿,新疆鄯善最南的一个村庄,一个散落了一地珍珠的小村。

罕见的坎儿井温泉

迪坎儿,维吾尔语为迪哈尔,意为“七个洞”,就是说这个地方有七个洞。三面是平坦的荒漠戈壁,只有东南为低矮的沙丘地貌的迪坎儿,哪来的“七个洞”呢?

“迪坎儿”地方的发现始于楼兰国破城亡,人民四散逃亡之时。公元前77年,楼兰国归属大汉,更其国名为鄯善后,未能逃脱水土流失、风沙淹没的命运,似乎是一夜间,楼兰国消失的无影无踪。四散逃亡的民众逐水而居,先是找到了有一片水域的辛格尔,居住了不足三年后,因水源急剧减少,大部分民众不得不再次沿罗布泊湖岸迁徙北上。在翻越了库鲁塔格山之后,他们发现了一处湖泊,芦苇茂密,水草丰美。湖泊的水来自沙漠腹地,有七个泉眼日夜不停地冒出甘甜清澈的泉水。于是他们决定在此定居,并将此地取名为“迪哈尔”。

这样一直到了清代,这儿成了鲁克沁王(吐鲁番王)放马牧羊的领地,也是马鹿、野兔、黄羊、野骆驼和狼栖息繁衍的好地方。可是,风沙似乎一年比一年多了,大了,湖泊一天天地消失了,动物们越来越少了,“七个洞”也只剩下了两个。苏甫塔力其,这位王府忠诚的牧马人天天叹息着。有一天,他蹲在泉眼边正在想办法的时候,狩猎了一天却几乎没有收获的王爷来了。苏甫塔力其请求王爷,准许他在此开挖一条坎儿井,并让他在井边居住、看管。王爷当即准许,让他用木棍划一条线出来。划线之处,就是今天迪坎儿的第一道坎儿井——苏甫坎儿井。

这儿是库木塔格沙漠的西端,沙漠到此戛然而止,腹地的泉水却顺势而出。苏甫塔力其所划的线就是从沙漠到村庄的一条直线。距离短,耗费少,水本身是热的,再加上沿途的地温、气温,水变得更热。即使是严寒的冬天,水温仍能保持在38度左右。

这条坎儿井总长约300米,东端连着沙漠,西边围成一个涝坝储水。沿着井边到涝坝,一路遮天蔽日的各种林木,以榆树、桑树、胡杨为主,无人种植,全部是野生野长。水渠为明渠,一年四季都有一种野生的鲫鱼成群结队、无忧无虑的游荡。说它们无忧无虑,是因为村民们打水,如果不小心打到了鱼,会立即放回渠里。鲫鱼们也天生聪明,没有一条鱼会游到涝坝的出水口,以免被水流冲进田地而干死。鱼们从不担心没有吃的,春天的绿苔,夏天的桑杏,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残果都是它们的食物。遇到村民们在渠里淘洗着麦子和高粱,这可是鲫鱼们的盛宴,大片的麦麸吸引着上百条野鱼,颇为壮观。

夏秋之际,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及知道这个温泉的游客,会在这里择地洗浴,孩子们更是天天泡在这里。在温泉水的浸泡下,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毒素,可以祛除牛皮癣等皮肤疾病,更有美容养颜的效果。

这条水渠的看护者现在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阿不都·买合木提,随着坎儿井温泉的被发现,游客与日增多。阿不都说服父母,拿出所有的积蓄,把坎儿井的明渠两边整饬一新,通往涝坝的绿荫路上,全部铺上了花砖,搭起了葡萄廊架,又盖起了三间家庭式的客房,搭起了两个蒙古包,一个沙漠边缘的“坎儿井温泉农家乐”就像模像样地建起来了。

刺蜜的秘密

阿不都·买合木提的饭菜做的不错,可是很多了解和熟悉迪坎儿的游客会经常问他:刺蜜有没有?

刺蜜,就是结在骆驼刺上的果糖,是迪坎儿的一宝。骆驼刺一般七八月份开花,十月份就能打下蜜来。这种刺蜜含糖量极高,但是形、色均不好看,产量很低,几十公里的成片的骆驼刺也就能产出四五十公斤来。而且要是在开花的时候遇到大风,当年就可能见不到新鲜的刺蜜了。

土生土長的刺蜜,只有在迪坎儿土生土长的老家老户里才能找到,也就是说,只有迪坎儿的老人才知道这个秘密。由于产量很低,采摘困难,在这个不缺糖的年代,刺蜜的秘密似乎没什么价值。但是,迪坎儿的老人们心里清楚,这种刺蜜能治疗多种疾病,没病者吃了也能延年健体。在迪坎儿村,先后出现过十几位百岁以上的老人,年龄最大的一位有110岁的高龄。除了这里与世无争的环境、清澈甘甜的泉水、纯绿色的食物外,与长期食用刺蜜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吐鲁番斗鸡的“娘家人”

吐鲁番斗鸡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斗鸡之一,其骁勇善“斗”,刚猛狠“斗”几乎与吐鲁番的葡萄齐名。然而,这斗鸡的娘家却在鄯善的达浪坎乡、迪坎乡的迪坎村一带。

斗鸡是中国古老的娱乐游戏,始于春秋战国,盛于酉年酉月生的唐玄宗。随着丝绸之路的“凿空”,楼兰王国的繁荣,“右出柳中”(今鄯善鲁克沁镇)的大海道的兴盛,斗鸡也首先落户在通往楼兰的主要驿道——迪坎儿,然后出现在高昌王国的宫殿里,继而转化为吐鲁番民间的一种娱乐游戏。endprint

迪坎儿的斗鸡体型高大,体质健壮,形似驼鸟,喙如鹰嘴,胸部发达,羽毛浅薄,脖颈粗壮;冠为矮小的复冠,冠、肉垂、耳叶均呈红色;喙呈褐色,喙下长出一块红色的皮肤皱褶,呈红褐色;毛色分黑色、麻色和浅栗褐色三种。公鸡镰羽呈黑色带青铜光泽,胫呈肉色,亦有青色。

迪坎儿的斗鸡勇猛善斗,斗绩颇佳。民国初年,一位内地人听说迪坎儿的斗鸡无比凶猛,别的斗鸡根本不是对手,就精心挑选了一只纯种泰国斗鸡,来到迪坎儿。因为泰国斗鸡体大威武,嘴爪似剑,攻击性强,杀伤力大,据说一直是全世界最厉害的斗鸡。

在迪坎儿的斗鸡场上,泰国的斗鸡一出场就显得神情傲慢,耀武扬威,迪坎儿的斗鸡的出场显得从容不迫,稳立当地。两鸡展翅抖腿,猛扑狠斗,不到三五个回合,泰国的斗鸡断趾折臂,鲜血淋淋,歪嘴斜眼,狼狈逃窜。从此,迪坎儿斗鸡名声大噪,远播海外。

俗话说的好,没有常胜的将军。那么,斗败了的斗鸡到哪里去了?斗败的斗鸡都上了餐桌!因为斗鸡的“心眼”小,一旦斗败,从此再也没有战斗的意志和信心。但斗败的斗鸡它还是斗鸡,斗鸡的味道比一般的鸡好吃得多。

斗鸡早就是迪坎儿、鄯善、吐鲁番款待贵宾的一道美食。由于斗鸡肉很紧、脂肪少,清炖汤鲜肉美;红烧肉质细腻,有韧劲,有嚼头,与炖烂的洋芋、浓汤汁浸透的皮带面相搭而吃,十分鲜美。

与世界各地的斗鸡相比,迪坎儿斗鸡的蛋最重,平均每个为65克,最高达85克。只是蛋的年产量低,一年只有60到80个。

野骆驼的魅影

新疆有两个野骆驼保护区,一是阿尔金山,另一个就是迪坎儿。可是,迪坎儿的野骆驼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因为除了专业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外,很少有人看到一峰或两峰真正的野骆驼,更别说成群结队的野骆驼了。

近年来,随着罗布泊探险旅游的开发,从迪坎儿进入楼兰、罗布泊的探险者与日增多,看到野骆驼并拍下照片的的幸运儿也逐渐增多。但野骆驼的嗅觉极其灵敏,且闻不得“人味”,通常在一两公里外就能闻到人的味道,这时候,野骆驼早早就选择了避开。有时候,人或车辆在下风口的一个拐弯,可能会突然碰到一峰野骆驼,但你来不及拿出相机或手机,野骆驼就会奔跑的不见踪影。

迪坎儿的一位资深罗布泊向导白克力·艾海提曾有幸见到一次野骆驼群,数量至少在30峰以上。当时,他带着几个探险者逆风步行,野骆驼们在一个小山坡下的水沟内喝水。猛然间,人驼相见,人是满脸的惊喜,骆驼们则惊恐四散。从此以后,白克力只要进入罗布泊,就会给探险者讲这个故事,然后带着人悄悄绕过去,可惜,再也没见到成群的野骆驼。

楼兰后裔最后的家园

众所周知,鄯善国,本名楼兰。在公元5世纪鄯善国不复存在以后,鄯善人大批迁入吐鲁番盆地,今天新疆吐鲁番的鄯善县就因鄯善人大批移居此地而得名。《魏书·鄯善传》说:“真君三年(公元442年),鄯善王比龙避沮渠安周之难,率国人之半奔且末。”《宋书·索虏传》详述此事说:鄯善王比龙流亡且末时,其世子没有随父王西去,而是率领其余4 000余鄯善人归降了沮渠安周。公元443年,安周到高昌继承北凉王位,这批鄯善人又随安周迁居高昌和伊吾。

在今天鄯善县的迪坎儿,先后曾出现四位楼兰罗布泊向导,其中的两位在成为向导之前,是因为他们在从楼兰到迪坎儿路上的一个名叫辛格尔(靠近楼兰)的地方有亲戚,他们要带着家人去走亲戚,看亲人,一来二去的,走熟了路,就成了向导。一位名叫尼亚孜·阿吉的老人,一生走了33趟辛格尔。

上述史实和事实,证明了当年楼兰(鄯善)人迁居现在的鄯善最早定居的就是迪坎儿。迪坎儿是进入楼兰、罗布泊最近的地方。对于楼兰来说,迪坎儿,是她最后的村庄;对鄯善而言,迪坎儿是楼兰后裔们栖息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家园。

在迪坎儿,仍可看到最传统的中原和西域建筑风格相融合的民居。外墙一律是土块垒建,黄粘土糊墙,木梁木椽,木门木窗,门梁上“门当”齐对,窗棂上雕花仍存。民居内,不管是待客的门堂过道还是内室,墙壁上都有许多洞龛,或放日常杂物或放枕头被褥,甚至可见到古老的灯台。在前院后圈内,许多楼兰人使用的木梯、马槽、簸箕、斗笠等时常可见。

村子里,仍可見到金发碧眼的楼兰美女,很多老人和青年带有明显的“楼兰”特征。凯里曼·乌吉,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楼兰后裔,当时仅有12岁,金色的头发,碧蓝的眼睛,高挺的鼻梁,脸型和一般的维吾尔族姑娘也绝不相同,她依偎在外婆的身边,一脸青涩的笑容。她的父母和外婆没有什么“特别”的,外公却显得有点特别,细看才发现,外公的眼睫毛格外的长,比正常的人至少要长出一倍。

据楼兰向导白克力·艾海提介绍,有一位名叫阿不都仁木·克曼的楼兰后裔。头发是天生的红,纯红、紫红的那一种,长相也是传说中的欧罗巴人种的模样。因为娶了外地的媳妇,现在移居外地了。

在迪坎儿的马路边,我们邂逅了一个小伙子,后来知道名字叫艾海提·阿木力米提,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我们围着他拍照,他一脸疑惑,但一直站在烈日下憨厚地笑着。

在迪坎儿小学,校长依玛儿·买提尼亚孜的头发不仅是红黄色,而且天生的自来卷。他给我们讲述了这个头发从小到大不受待见的故事。而如今,他为自己的头发而自豪,因为,他是楼兰的后裔。endprint

猜你喜欢

坎儿斗鸡吐鲁番
硝尔坎儿孜
过不去的坎儿
过不去的坎儿
呆若木鸡
NO.9 斗鸡
斗鸡
长城汽车遇“坎儿”或因质量影响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