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8-01-30杨洋郭旭婷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东北地区高校

杨洋+郭旭婷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高校由于其特殊的性质肩负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挖掘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质,针对东北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厘清东北地区高校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责任,并深入探讨其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有益于相关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东北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其民族特色鲜明、形式丰富多样、群众基础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活跃因子,蕴含着该地域范围内居民的共同价值取向,承载着民族祖先共有的生活方式,活跃着血脉相承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向心力,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内涵的充分理解和有效传承,有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呈现。谁应当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内涵首当其冲的论证者和研究者?高等学校义不容辞。高等学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东北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而广之?首先应该探讨不同项目在传承和推广过程中的优势,其次应该结合东北地区的地域和气候特色研究出最為行之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路径,而传承和发展的方法会与时俱进,关键点是探讨出适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东北地区高校乃至更广泛地区的高校中继承和发展的核心理念,这是使理论落实到实践的关键环节。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这两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发展的群众基础。而学校体育也是大众健身运动的摇篮,今日的校园中人就是他日的社区你我,青年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会如蒲公英种子一般在祖国各地乃至海内外落地安家。高校作为培养广大青年成才的先锋阵地,又拥有较为集中的软硬件设施,理应担负起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责任,为弘扬和推广民族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而东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当属高等院校,因此,以东北地区高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质

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特质。作为教学和科研基地的高等学府理应承担起对民族传统体育内涵实质的挖掘工作。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饶远、刘竹(2009)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界是长期流传于各少数民族中的具有浓郁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的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民间体育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健身、娱乐、交往、经济、竞技等多元功能。东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少数民族特色和北方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有助于整理出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我们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应至少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1.1娱乐与健身

国务院于1995年早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地处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普遍过上小康生活: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习惯改善使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发生转变。资料可查,在较富裕的少数民族地区,蒙古舞、朝鲜舞、阿拉伯舞等已经成为这些地区晨、晚练的一道风景。即使在少数民族人口居住稀疏地区,也常见东北大秧歌遍地开花。“秧歌舞”,又称“浪秧歌”或满族秧歌,是东北长春一带满族喜爱的文艺表演形式,也是东北地区各民族广为推崇的集体舞形式。关于“东北大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的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融合了东北人民的热情浪漫,与龙灯、旱船、舞龙舞狮、踩高跷等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东北特色民间歌舞;还有人认为东北大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可见,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进一步被放大。

1.2竞赛与合作

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与合作可以表现出两种功能:一种是项目本身的竞技功能,即比试体能储备、技战术水平及心理素质水平;另一种是从事这类项目的选手,只要在技术上稍加改进即可成为奥运运动员,为国争光。东北地区有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竞技性,诸如抢枢(也称“枢体能”,“枢”即木轮车轱辘的销子,鄂温克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时双方各上场7人)、波列(也称“波依阔”,达斡尔族传统体育项目,类似于曲棍球)、射箭等。这些项目参与者重视结果,很多情况是为荣誉而“战”。由于少数民族多、分布广,各民族之间竞赛规则之间有差异,因此,要实现传承与发展,就需要对这些项目做有益地改造,简化规则,便于推广,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失传。当然,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性很多都是非直接对抗型的竞赛性质,从整体上看,我们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强调竞赛,我们更侧重切磋和交流,如孔子体育思想所倡导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与我们国家的民族体育精神休戚相关。

1.3挑战与超越

自然地理情况影响气候特征,东北地区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处于冬季。天寒地冻的气候磨练了当地居民与艰苦自然条件抗争的精神,许多冬季特有的运动项目也为这里的百姓提供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例如,冬泳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冬季运动项目。挑战与超越也就成了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特色,即运动参与者以挑战自我(或记录)为目的,这样一来,十分有可能将参与某一运动发展为终身兴趣。此外,这种挑战与超越也应该是量力而为和循序渐进的,参与者对这一性质的体会和认同能够极大程度上关注和理解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要义。东北地区的冰雪为运动参与者们营造了心中的珠峰,从远观赞叹到置身其中,冰雪成为冰雪运动的无形推手,将更多人发展为古老又时尚的冰雪运动爱好者。endprint

1.4坚持与变通

很多冬季运动项目对场地要求很高,受到气候的影响和限制,在其它季节无法照常展开。但东北地区各民族人民用智慧营造出了四季皆可的运动条件。冰爬犁、冰滑车、抽冰尕(类似陀螺)运动从冰面走向广场,参加冬泳的人做常年游泳的锻炼和定期冬泳挑战……各种变通使得短暂的运动得以长久开展。东北地区的运动项目种类繁多,但有的项目之间相似度很高,这也是不同地方或不同民族人们在传承中的不同演化:异中求同就能使不同民族因体育而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同中求异就能促进我们权衡优劣、不断精进。这样一来,在东北地区,一年四季有许多可以开展的运动,让人们亲近自然也更了解自己。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东北地区居民生活、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举多得。

2东北地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是我国最冷的地方,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1千万,约占全国人口的8%。3个省都是多民族、散杂居的省份。其中,黑龙江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其中世居该省的少数民族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个少数民族。吉林省有4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的9.03%,将近半数的少数民族聚居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和伊通满族自治县,其余半数的少数民族散居于27个民族乡(镇)、2000多个村屯和全省各地。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的16%,少数民族总数居全国第5位(仅次于广西、云南、贵州、新疆),全省人口超过10万的少数民族有:满族(539万,是全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蒙古族(70万)、回族(26万)和锡伯族(13万)。少数民族的普遍存在使得文化多元化成为事实,而少数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显性表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源远流长,特色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异彩纷呈,秋千、踢毽子、射击射弩、民族式摔跤等等传统体育项目特色鲜明。如今被挖掘和整理出的项目已有千余种。冬泳、太极拳、长拳、冰尕、冰爬犁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东北地区广泛开展,挖掘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在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普及相关知识,有助于民资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2.1冬泳

相传冬泳运动始于古代渔猎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周,其后先秦《庄子·秋水》中也有过关于冬泳的描述。据《论语·先进篇》文字推知,孔子喜欢在暮春之际到冰凉的沂水河里游泳也是一个佐证。这项运动是在科学的指导下,针对适应冷刺激(应激)所进行的训练,医学界和体育学界专家学者已在冬泳养生的观点上达成共识。符和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养生观念和全面发展观念。

2.2太极拳与长拳

太极拳和长拳虽然不是起源于东北地区的体育项目,但在东北地区民间享有非常广泛的认可,民间操练者众多,且也正因此,在近些年的世界体育文化交流中,太极拳成为和汉语知识并驾齐驱的推广工具,被海外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所追捧。2016年5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新闻发布会,对太极拳等项目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给予肯定。

2.3游戏项目

冰尕、冰爬犁等项目在东北地区可谓家喻户晓,丰富着东北人的童年生活,也积累着东北人意志中最坚韧的因子。东北地区的冰雪运动众多,除起源于欧洲、业已选人奥运会项目的滑冰、滑雪项目之外,民间许多项目都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

綜合考虑各种条件,太极拳、滑冰(轮滑)等运动有条件成为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而且,这些内容的开展不应只关注运动本身,作为高校,应该在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推广上下功夫。

3东北地区高校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责任

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创新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目前,由于外来竞技体育的冲击,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实现和广泛的扩展。作为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益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有益于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和体育经济的良好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受益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成长和受教育的重要成所,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不应敷衍行事,青年学生在高校中接受的理念和养成的习惯,在回归家庭生活后会影响更多的人,这种信息传递是最有效的,高校应当把握时机使得在校学生广泛培养这方面的兴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脉相承的,高校的专家、教师、科研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时,他们的思考和创新是迟早的事情。而东北地区的高校在体育文化传承和推广中有占有重要地位,高校的社会活跃度高、群众基础好,是连接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和市民日常娱乐健身的桥梁,是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同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联系起来的纽带。因此,对该地区高校传承责任的讨论意义重大。

高校应利用其高素质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先进的信息交流系统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较完善的器材、场地和完备的体育教学体系优势,加大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比重,担负起对民族传统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3.1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应是盲目和无序的,对传承和发展理念的论证有助于系统、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3.1.1理论基础:教育、健身、娱乐、竞技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具有健身性和娱乐性,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活力源泉之一,也是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重点开发与利用的宝贵资源。现状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现代竞技体育内容,而忽视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事实上,高校体育教育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广泛的体育爱好,使体育活动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未来的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应打破以竞技内容为主的教学体系,使其从竞技化转向民族化、娱乐化、健康化的良性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突破我国职业体育和金牌体育的窘境,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体育目标。endprint

3.1.2概念建构:特色项目、终身爱好、开拓未来、拥抱世界高校是青年学子发展心智和增长学识的沃土,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有限的学制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并尽可能使体育项目背后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深入人心。未来的生活中,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热爱将驱动自身发展提高,在更大范围内拓宽其视野和拓展进步空间。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国家间的交流也极有可能通过一个个深刻理解民族体育文化的分子实现我国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我们认为,高校应该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解,使其形成终身爱好,这必将有益于个体的未来发展和我们民族的世界交流。

3.2传播与交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高校是培养祖国新青年的摇篮,是培养国家运动员的阵地,同时也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作为高校,不但要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进行传承和发展,还要利用自身先进的信息交流系统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播和海外推广,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扬眉吐气。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是世界的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是敲开世界大门的金砖。作为高校,应积极传播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积极促进与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目前,在国际交流中高校交流占据重要的席位。交流的内容包括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轻而易举跨越语言障碍实现了有效交流;交流的形式主要有宣讲、参观、体验等,遗憾的是,在众多交流中很多情况下是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表演进行展示,对方的参与度不高,这一方面与西方竞技体育的参与盛况还是存在差距的,也是未来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的努力方向。

4东北地区高校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路径

4.1调整课程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目前,東北地区高校的体育课程均为必修课,个别学校根据师资情况开设部分选修课,但与东北地区特色运动结合不紧密。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大学生中间推广。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读书期间培养一种爱好,就可能为其未来的生活搭建一个平台。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是较容易按学生意愿培养起兴趣爱好的方式,未来,国家就会多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义务宣传员。

4.2调整教学内容:实践与文化部分相结合

高校的体育教育不应局限于技术要领的传授,应于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在开设相关课程时有所侧重。以太极拳、长拳的教学为例,掌握动作要领和套路是初级目标,能深刻理解太极文化和中国武术文化是较高层级的要求,如果能够在语言沟通等方面达到可以向外国人介绍这个项目的历史,传播其内在的养生、文化之道才是最高目标。东北地区许多运动项目受到冬季寒冷气候的影响不宜展开,而太极拳、长拳的操练对场地要求不高,即使在较为低温的环境下操练也有益于增强体质,是体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4.3调整管理措施:课堂教学同课外社团双管齐下

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内容植入学生的心灵才是有特色的教育、成功的教育。管理上,应提倡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在课上、课余以各种形式接触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和其背后的丰厚文化。东北地区社会环境也比较事宜开展各种形式的相关活动,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引导和支持。

4.4调整办学模式:增进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

高校的国际交流意义重大,是存在于民间的高质量交流,且容易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合理利用事半功倍。在国际交流学院的部门应专设相关课程,使有机会交流的师生先具备充实相关知识的条件。此外,高校可以通过培养相关队伍,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成型的作品,既锻炼了参与者的能力,又起到了文化推广的作用。

5结语

东北地区是多民族聚集区域,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主要有如下方面:地域特色鲜明的冬泳、参与群体广泛的太极拳和长拳,以及冰尕、冰爬犁等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异彩纷呈,给东北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高校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的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具体而言,高校肩负着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实质的责任,肩负着继承与发展、传播与推广的责任。本文提出高校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模式,即: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实践与文化部分相结合、课堂教学同课外社团双管齐下、增进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等方式提高高校实践的效果。但高校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理念开展不足,今后将在其它研究中重点关注。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东北地区高校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