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酸活肤术联合胶原贴治疗寻常痤疮观察
2018-01-30吕欣桐
吕欣桐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四川 成都 610081)
寻常痤疮是一种皮肤科较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毛囊和皮脂腺,其特征皮疹为黑头及白头粉刺、丘疹、脓疱及囊肿等。致病因素多为皮脂分泌增多、雄激素、毛囊皮脂腺腺管过度角化、炎症介质等[1]。患者多为青年,皮疹好发于面颈部,严重者可累及背部、颈部。由于其病因较多、发病机理复杂,故临床治疗较困难。目前主要采用抗生素类、维A酸类等药物和红蓝光等物理治疗,可控制部分临床症状,但易复发,出现瘢痕或色素改变。果酸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无毒物质及相关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各种水果,故称果酸。其可促进老化角质脱落、加速弹性纤维增生、促进表皮细胞更新,对一些损容性皮肤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如痤疮(Ⅰ型痤疮、Ⅱ型痤疮、痤疮后浅表瘢痕)、色斑(炎症后色素沉着、肤色不均、肤色暗沉)、光老化(细纹、皮肤粗糙、毛孔粗大)、角化性疾病(毛周角化病、脂溢性角化病)和其他病变(鱼鳞病、皮肤淀粉样变、黑变病)等。胶原贴敷料中胶原蛋白具有独特的修复功能,体外应用可改善表皮细胞微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2],其含有的天然保湿因子及亲水基团可保持皮肤湿润,有利于皮肤新陈代谢及组织再生[3],进而促进皮肤屏障功能的恢复。我科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使用果酸联合胶原贴治疗寻常痤疮,显示可提高寻常痤疮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31例;年龄12~45岁,平均24.6岁;病程1个月至10年,平均13.5个月。按就诊顺序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1.1.1 入组标准 (1)临床表现符合寻常痤疮诊断[1]。(2)患者年龄12~45岁,性别不限,病程1个月至10年。(3)根据Pillsbury分类法[4],按皮损数量、形态、部位分为Ⅰ~Ⅲ级:Ⅰ级为散在至多发的黑头粉刺或散发炎性皮疹,皮损数量为10~30个;Ⅱ级为脓疱和粉刺,皮损数量为31~50个;Ⅲ级为脓疱和丘疹,皮损数量为51~100个或存在少于3个的结节。Ⅰ级为轻度,Ⅱ级、Ⅲ级为中度。(4)入组征得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可按要求进行治疗并按时复诊,治疗期间不食辛辣、甜食及饮酒,治疗前2周及治疗期间不接受其他任何治疗(如药物、激光治疗等)。
1.1.2 排除标准[5](1)敏感性皮肤及对果酸活肤液过敏者;(2)妊娠期及哺乳期;(3)伴系统性疾病者、免疫缺陷性疾病者;(4)严重性及继发性痤疮;(5)术区有伤口、活动性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及皮肤癌患者;(6)近半年服用过维A酸类药物、1个月内服用过光敏性药物及正在服用抗凝药物者;(7)瘢痕体质、日晒伤及对光防护不够者。
1.2 治疗方法 首先用温水及洁面乳清洁患者面部皮肤,去除化妆品及皮肤油脂,用棉签蘸取适量保护剂涂在眼睛的皱褶部位、鼻、嘴角、唇线及皮肤破损处,然后治疗组用刷子蘸取1 mL果酸活肤液(云南滇虹药业生产)依次刷于上额-右面颊-下颌-左面颊-鼻-口周。首次果酸活肤液浓度为20%,若患者可耐受,第2次浓度为35%,第3次50%,第4次70%,若患者不耐受,则第2次仍维持原浓度,以此类推。每次治疗时间为3~5 min。皮肤出现红斑、白霜或患者无法耐受时,用活肤中和液终止,再冷敷舒敏保湿丝滑面膜(云南滇虹药业生产)30 min,1次/3周,4次为1个疗程。治疗间期使用胶原贴(广州创尔生物科技公司生产)冷敷30 min,3次/周。对照组只予果酸治疗,1次/3周,4次为1个疗程。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不给予任何其他治疗,并向患者介绍果酸治疗后注意事项:治疗后24 h内忌彩妆,1~2 d可能局部轻度发红、疼痛,3~7 d可能局部结痂或脱屑;治疗后7 d内不可泡温泉、洗桑拿;治疗后使用防晒剂及医学护肤品,避免使用角质剥脱剂。
1.3 疗效判定和满意度评价 患者就诊日进行首次治疗,每次治疗后1周复诊,观察并记录患者面部皮疹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
1.3.1 疗效评价 以数码相机拍照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每次复诊时皮疹情况,计算各类皮疹的数目,进行痤疮病情评分[6]:粉刺<8个为0分,8~20个为1分,21~30个为2分,31~50个为3分,>50个为4分;丘疹<3个为0分,4~8个为1分,9~15个为2分,16~30个为3分,>30个为4分;无脓疱为0分,1~3个为1分,4~5个为2分,6~20个为3分,>20个为4分;无结节、囊肿为0分,1~3个为1分,>3个为4分。上述各类皮疹积分之和为总积分。依据总积分计算皮损消退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再对痤疮疗效评价[6]:皮损消退率≥90%为痊愈,皮损消退率60%~89%为有效,皮损消退率20%~59%为好转,皮损消退率<20%为无效。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100%。
1.3.2 满意率评价 第4次治疗后1周,由受试者评价疗效,分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率=(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46例受试者中,3例失访退出观察,最终43例完成研究。2组疗效结果如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注:1)与本次对照组比较P>0.05;2)与本次对照组比较P<0.05;3)与本组前次治疗比较P>0.05;4)与本组前次治疗比较P<0.05
可见,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各组有效率都有提高,但除治疗组第3次治疗有效率较第2次有显著提高外,各组各次有效率较前次治疗的有效率提高并不显著,2组间在经第1次、第2次治疗后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第3次、第4次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均P<0.05)。
2.2 2组满意率比较 完成4次治疗后,治疗组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满意率比较
注:1)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研究期间,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皮肤轻微潮红、自觉刺痒及轻度灼热,面膜冷敷后症状消失,复诊时无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瘢痕及皮肤感染等。治疗组3例、对照组5例患者在第1次复诊时皮疹加重,未作处理,第2次治疗时好转。
3 讨 论
对痤疮的治疗应主要针对各种发病因素,如痤疮丙酸杆菌、毛囊角栓、皮脂等[7]。果酸来自各类水果,分子量最小的果酸是乙醇酸,易进入表皮,进而产生相应作用。本研究使用不同浓度的果酸活肤液对痤疮患者进行表浅非创伤性的化学剥脱治疗,其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降低角质形成细胞粘连性,促进老化角质脱落,纠正毛囊导管口异常角化,通畅毛囊漏斗部,促进皮脂排出,防止皮脂堆积使毛孔堵塞,有效治疗痤疮[8-9]。研究发现,果酸可增加表皮厚度,提高真皮黏多糖及透明质酸含量,还可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减轻色素沉着,并可刺激弹性纤维及胶原蛋白的增生,增加真皮厚度及弹性,加速胶原合成,修复轻度痤疮瘢痕[10-13]。胶原贴敷料富含胶原蛋白,体外应用可改善表皮细胞微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2],且胶原蛋白含有天然保湿因子及亲水基团,可保持皮肤湿润,促进组织再生,进而帮助修复皮肤屏障[3]。
治疗过程中也须注意,果酸活肤治疗可能出现中重度红斑、白霜、皮肤肿胀、自觉刺痛、烧灼感、光敏感、炎症后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14]。本研究过程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患者皮肤轻度潮红,自觉刺痒及轻度灼热,面膜冷敷后症状消失,复诊时无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瘢痕等,考虑与患者皮肤较敏感,初次治疗时耐受性较差,皮肤受到轻微刺激后毛细血管扩张有关;治疗组3例、对照组5例患者在第1次复诊时皮疹加重,未作处理,第2次治疗时好转,估计系果酸加速炎症细胞成熟进而加重皮疹所致。前2次复诊时,两组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与果酸治疗时加速局部炎症细胞成熟,会一定程度加重皮疹有关,而表皮细胞更新时间较长,胶原蛋白修复皮肤屏障功能也需要一定时间,故前2次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随着使用时间延长,经第3次、第4次治疗后两组才出现显著差异。
本研究选用果酸活肤术联合胶原贴治疗寻常痤疮,其治愈率及有效率优于单独使用果酸活肤术,患者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加强了治疗效果,帮助修复皮肤屏障,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吴志华.临床皮肤性病诊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71-573.
[2]戴耕武,杨镓宁,罗东升,等.胶原蛋白贴膜治疗轻、中度痤疮60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9):758-759.
[3]陈雪,刘娟,杨高云.胶原贴敷料的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3):1823-1824, 1827.
[4]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25-728.
[5]屈园园,梁俊琴.5%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58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8(9):981-988.
[6]黄明欢,黄懿.果酸治疗中度寻常痤疮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98-100.
[7]GOODMAN G. Managing acne vulgaris effectively[J]. Aust Fam Physician, 2006, 35(9): 705-709.
[8]付昱,杨静,孙洁.乌灵胶囊联合果酸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160-162.
[9]KESSLER E, FLANAGAN K, CHIA C, et al. Comparison of alpha- and beta-hydroxy acid chemical peels in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ly severe facial acne vulgaris[J]. Dermatol Surg, 2008, 34(1): 45-50; discussion 51.
[10]BERNSTEIN E F, BROWN D B, SCHWARTZ M D, et al. The polyhydroxy acid gluconolactone protects against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an in vitro model of cutaneous photoaging[J]. Dermatol Surg, 2004, 30(2 Pt 1): 189-195.
[11]李伟明,李伟锋,曾凡林,等.不同浓度乙醇酸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5,28(1):8-9.
[12]LEE S H, HUH C H, PARK K C, et al. Effects of repetitive superficial chemical peels on facial sebum secretion in acne patients[J]. J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6, 20(8): 964-968.
[13]肖晓庆,项蕾红,郑志忠.果酸疗法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6):795-797.
[14]KHARFI M, TEKAYA N, ZEGLAOUI F,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icacy and tolerance of 12% glycolic acid cream and 0.05% retinoic acid cream for polymorphic acne[J]. Tunis Med, 2001, 79(6/7): 374-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