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所见的粮食和肉食事象

2018-01-30张连举

关键词:黄鸟大雅小雅

张连举

(广东警官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232)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类的饮食生活逐渐摆脱了童年时代茹毛饮血的低级状态,由生食变为熟食,形成了主食辅食互配、肉类蔬果相佐的饮食结构,促生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一、《诗经》中所见的粮食作物事象

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特征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以农业粮食作物为主食,可以说以谷粒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饮食特征。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有“五谷”“六谷”“九谷”“百谷”之称。一般认为“五谷”包括黍、稷、菽、麦、麻。“五谷”加上稻便是“六谷”。“九谷”包括黍、稷、秫、稻、麻、大麦、小麦、大豆、小豆,也有说不包括秫和大麦,而应包括粱和菰米。“百谷”无非是粮食的统称,并不是说有一百种粮食。

稷就是小米,现在北方称为谷子。黄河流域的水土适宜稷的生长,稷被尊为“五谷之长”,是我们祖先最重要的粮食。古人以“社稷”代表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可见“稷”的地位多么重要。由此,周人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后稷。黍就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糜子。黍与稷细分起来有大粒小粒之分、粘与不粘之异,但总的来说都是粟,都是禾,都是黄米。连带秆秸的都叫禾,摘取秀实的都叫粟,碾出果仁的都叫米。因为其色黄,又叫黄米;因为比诸稻实,其粒小,也叫小米。《诗经·小雅·黄鸟》云:“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诗经·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诗经·魏风·硕鼠》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小雅·楚茨》云:“自昔何为?我蓺黍稷。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诗经·小雅·信南山》云:“疆埸翼翼,黍稷彧彧。”黍常与稷连读黍稷,既代表它们是主要食粮,也可把它们看作是一切农作物的代表。《诗经·小雅·出车》云:“昔我往矣,黍稷方华。”《诗经·唐风·鸨羽》亦云:“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这里就是以“稷黍”和“黍稷”来作为农作物的代称。《诗经·小雅·甫田》亦云:“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稷的良种是粱,《诗经·小雅·黄鸟》云:“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后汉书·五行志》曰:“桓帝之初,京都谣曰:‘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黄粱则是粱中的上品。黍的子粒是粟。《诗经·小雅·黄鸟》云:“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黍稷早种晚熟称作“穜”,晚种早熟称作“稑”,《诗经·豳风·七月》云:“黍稷重穋,禾麻菽麦。”“重”“穋”分别是“穜”“稑”的借字。《诗经·大雅·生民》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毛传》解释说“秬”是黑黍,“秠”是一壳中有二粒的黍;“穈”是幼苗时为赤色的黍,“芑”是幼苗时为白色的黍。

麦子的地位似乎没有黍和稷那么突出,但它也是殷周时代的主要谷物。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有云:“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烝民粮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麦子有大麦小麦之分,古代或称大麦为麰(牟)、小麦为来。《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此说“天赐予周以小麦、大麦,命令武王遵循始祖后稷以稼穑养育万民的功业。来、麰进入神话传说并与周之延续与扩大联系起来,可见这类作物与人们生活关系之密切。”[1]《诗经·周颂·臣工》亦曰:“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孟子·告子上》中也有“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之语。《诗经·鄘风·桑中》云:“爰采麦矣?沫之北矣。”到哪里去割麦子啊?在沫邑的城北面啊。《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来吞噬我的麦子吧。《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山坡上种着麦子,谁在那里留连子国呢?这里指出麦子生长地点是在山坡上。这完全符合小麦的生长习性,因为小麦是一种较耐寒并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谷物,所以它生长在城北或者山坡上。从这些诗句描写可以看出劳动人民的民歌创作的准确性,也证明了民间歌谣本身所具有的科学价值。[2]小麦之所以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粮,并且是人类最早的农作物之一,这与小麦本身的优点相吻合,考古学家说:“有了耕种,就有了许多各式各样能提供大宗食料的植物。谷、小麦、大麦、粟、玉蜀黍、薯蓣、甜马铃薯等等,虽至今日,都各自维护着相当人口。小麦和大麦实这两种作物有着意想不到的优点,其所作成的食粮有高度的营养价值,麦粒易于贮存,酬报比较优厚;而且,最要紧的是,耕种所需的劳动,毋须太全神贯注。弄好田地和播种,确实要相当的劳力;当作物正成熟时,也需要耘草和看守;收割时,更需全公社一致加紧努力。这些努力,是季节性的。在播种之前与播种之后,有两个期间,田地实际上毋须照顾。种麦的人,享受了较多的闲暇,在这闲暇中,他们可以使自己致力于旁的职业。”[3]这里从小麦的耕作、劳力、营养等方面论述了它在人类生存以及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稻是由野生水稻培养而成的适合水田生长的农作物。考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稻作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经在黄河、长江流域开田种植水稻。浙江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就曾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物,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里也都有了“稻”字。《诗经·唐风·鸨羽》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国家差役无休无止,忙得大家连水稻和黄粱也种不上。《诗经·豳风·七月》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奴隶们收获起来的稻米,不仅为奴隶主提供了餐桌上的食品,而且酿成美酒以供其痛饮长寿。据《论语·阳货》记载,春秋末年宰我问三年之丧于孔子,嫌为期过久,孔子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食稻与衣锦同等看待,说明稻在当时的北方乃是一种上品食物。

菽就是豆子,原指大豆,又作豆类的总称。周代的大豆产量应当比较丰富了,《诗经·大雅·生民》云:“蓺之荏菽,荏菽旆旆。”《诗经·小雅·采菽》亦云:“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搬个不停。《诗经·小雅·小宛》亦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豳风·七月》里的“禾麻菽麦”也提到了菽。菽在当时是普通人的食物,它作为粒食不易消化吸收,而石磨发明以后可以磨制成豆腐,则新辟食路了。

麻之所以列入谷类,是因为麻籽可以充饥。麻籽又称黂、苴、枲等。《诗经·豳风·七月》中“禾麻菽麦”的“麻”为大麻,“九月叔苴”的“苴”为麻籽。麻籽乃贫民之主食,有时还会用于朝事,陆文郁《诗草木今释》曰:“种仁可食,实可供,故周礼:‘朝事之笾供蕡’,月令:‘食麻’。”[4]

二、《诗经》中所见的肉食产品事象

在原始社会的游牧时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狩猎,故食肉是很普通的事情。但进入农耕时代以后,肉食的来源逐渐减少,这里因为多数劳动者被束缚在农田里无暇常去猎取野兽,加之耕地扩大而野兽出没的森林草场减少,这就出现了《国语·晋语》中所说的“庶人食菜,祀以鱼”的现象。也就是说普通人平时只能以食菜为主,祭祀时才用鱼。这样,食肉就成为统治阶级饮食的重要特征,“肉食者”也就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诗经·魏风·伐檀》就尖锐犀利地揭露了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中所提到的“貆”(猪獾)“特”(野兽)“鹑”(鹌鹑)也就实际反映了剥削者饮食的重要方面。

《诗经》里所写到的动物90余种,故可为肉食者也很多。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称为三牲。《三字经》曰:“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祭祀三牲之中又以牛为最珍贵,没有重大的事情一般不宰牛,私宰牛可能还会触犯刑律。《诗经》中多处提及宰牛、剥牛、烹牛、炙牛的事象。《诗经·小雅·楚茨》中云:“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是说有的宰剥,有的烹调,有的把牛羊诸牲盛放到饮食用具鼎里或祭祀礼器俎中,有的则奉持而献于祭坛。”[5]《《诗经·大雅·行苇》描写宴会场景气氛热烈:“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洗爵奠斝。醓醢以荐,或燔或炙。嘉殽脾臄,或歌或咢。”“醓”指多汁的肉酱。“醢”亦指肉酱。“脾“通“膍”,牛胃,俗称牛百叶。“臄”指牛舌。“醓”“醢”都是肉酱,其制作过程很复杂,先把生肉制成干肉然后铡碎,用酒曲、盐搅拌后淹渍密封于瓶中,百日而后成酱。“醓”“醢”“脾”“臄”云云可见古代食物的品种搭配,“燔”“炙”云云也可见早期烹调方法的特征,这也说明当时食用牛肉发展到了非常讲究的地步。[6]

猪的地位仅次于牛,在大型宴会上猪肉也是贵重的佳肴。《诗经·大雅·公刘》云:“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豕”即猪。《诗经·鲁颂·閟宫》还有烤乳猪的记载:“毛炰胾羹,笾豆大房。”“毛炰”即去毛烤小猪。《诗经·周南·驺虞》则是描写射猎野猪的赞歌:“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在茂密的芦苇丛里,一箭就射中了五只野猪,真不愧是一个好猎手啊。而晚清朱一新认为“壹发”乃“射毕十二箭方为一发。一发五豝,非一箭射五豕也,十二箭乃能射五豕耳。”[7]诗中的“驺虞”指猎人。“豝”指雌性野猪,或谓两年生以上的大猪。“豵”指雄性野猪,或谓一年生的小猪。《诗经·小雅·吉日》末章云:“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拉了射箭,射杀那些小野猪和大犀牛,以野味燕飨宾客,畅饮美酒。猎取野猪自然是为了享用,但除了自己享用以外,奴隶一般还须献给那帮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奴隶主贵族,《诗经·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豜”为三年生的猪,泛指大猪。这里是说把猎取的小猪归自己,而猎取的大猪则要送给公爷。

羊肉是较普通的肉食。《诗经·小雅·无羊》云:“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诗经·小雅·楚茨》云:“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诗经·周颂·我将》亦云:“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诗经·大雅·生民》云:“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羝”指公羊。“軷”即剥,指剥下羊皮。此谓剥下羊皮,将肉放在火上烤。羊肉中羔肉美于大羊,在当今宁夏“羊羔肉”为盛行名吃。《诗经·豳风·七月》云:“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蚤”是对司寒之神的祭祀,用羔是较贵的。这里还说到杀羔羊,登上公共场所去祝寿。《诗经·小雅·伐木》云:“既有肥羜,以速诸父。……既有肥牡,以速诸舅。”“羜”指出生五个月的小羔羊。“牡”指小公羊。这里说准备好肥嫩的羔羊,请长辈来品尝。

六畜之中的鸡、犬、马在《诗经》也常提及,但多是用以比兴或叙述,未直言食用。《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云:“女曰鸡鸣,士曰未旦。”这只是叙述妻子与丈夫晨起之前的一段枕边絮语。《诗经·王风·兔爰》云:“有兔爰爰,雉离于罗。”《诗经·郑风·君子于役》云:“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云:“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尨”指毛长而多且凶猛的狗。一位纯情少女叮嘱英俊的猎人悄悄地到自己的闺房来,不要鲁莽被人发觉,别惹狗叫惊动了他人。提到猎犬的地方不少,《诗经·齐风·卢令》云:“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卢”指猎犬,《毛诗名物考》谓“犬之黑色而大者也”。《诗经·秦风·驷驖》云:“輶车鸾镳,载猃歇骄。”“猃”指一种长嘴巴的猎犬;“歇骄”通猲獢,一种齐嘴、短嘴猎犬。鸾铃丁当的马车上载着良种猎犬,让它们恢复体力,以便更好地投入新的战斗。《诗经》中涉及到马的诗就有40余篇,约占全部《诗经》的1/8。马是征战狩猎的坐骑,《诗经·大雅·大明》就向我们展示了兵强马壮的特定场面:“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则生动地再现了郑国共叔段打猎的情景:“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马是传情达意的媒介,《诗经·周南·汉广》写男子单恋汉江游女而希望马儿助他一臂之力:“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马是财富势力的象征,《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中有“秉心塞渊,騋牝三千”之语,马七尺以上曰騋,母畜曰牝,以马之高大肥壮且有三千之数点出了卫国已致富庶。《诗经·大雅·卷阿》有云:“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且驰。矢诗不多,维以遂歌。”[8]

《诗经》中描写的食用禽类野味有凫(野鸭)、雁、鹌鹑等。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云:“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前揭《诗经·魏风·伐檀》云:“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走兽除前述豝(野猪)、兕(野牛)外,还有虎、豹、熊罴、猫(山猫)、貔、貉、狼、鹿、兔等。古人对猎兽是皮肉兼用。[9]222《诗经·大雅·韩奕》云:“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献其貔皮,赤豹黄罴。”《诗经·豳风·七月》云:“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云:“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麕。”“麕”指小獐,鹿类。《诗经·小雅·瓠叶》云:“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诗经·王风·兔爰》云:“有兔爰爰,雉离于罦。”《诗经·小雅·巧言》云:“跃跃毚兔,遇犬获之。”这些野味无疑也是当时人们食用的重要肉类。

靠山吃山,近水吃水。鱼鳖类产品也是当时人们饮食中的美味佳肴。《诗经·陈风·匪风》云:“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会烹鱼,我来把锅洗净。当时可食鱼的品种也是不少,《诗经·陈风·衡门》就写到鲂鱼、鲤鱼:“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食鱼就一定要吃黄河的鲂鱼和鲤鱼吗?这里以反诘说明了黄河鲤、鲂的珍贵。《诗经·周南·汝坟》云:“鲂鱼赪尾,王室如燬。”鲂鱼因为活动激烈以致尾部充血而呈红色。这里用来比作国事匆忙如火一般。也许如今盛名的武昌鱼(团头鲂)就是对《诗经》时代食鲂习俗的承传。有人统计说“《诗经》言鱼者有20处,在《大雅·韩奕》《豳风·九罭》《齐风·敝笱》《小雅·鱼丽》《周颂·潜》等诗篇中描写的鱼类真是不厌其多,有鳟、鳏、鳣、鲿、鲦、鲨(魦)、鳢、鲂、鲤、鱮、鳖等十几种。”[9]《诗经·小雅·鱼丽》云:“鱼丽于罶,鲿鲨。……鱼丽于罶,鲂鳢。……鱼丽于罶,鰋鲤。……物其多矣,维其嘉矣。”鱼笼里的鱼之品种的确繁多。《诗经·小雅·六月》云:“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诗经·大雅·韩奕》云:“其殽维何?炰鳖鲜鱼。”清蒸大鳖和鲜鱼乃是佳品。要吃鱼就得设法捕鱼,《诗经·豳风·九罭》云:“九罭之鱼,鳟鲂。”“九罭”即鱼网。密密鱼网,网到了鳟鱼和鲂鱼。《诗经·王风·硕人》云:“施罛濊濊,鳣鲔发发。”撒网入水沙沙响,鳣鱼、鲔鱼啪嗒跳。《诗经·邶风·新台》云:“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设网就是为了捕鱼,谁知却跳进了一个癞蛤蟆。《诗经·齐风·敝笱》云:“敝笱在梁,其鱼鲂鳏。……敝笱在梁,其鱼鲂鱮。……敝笱在梁,其鱼唯唯。”“敝笱”即破鱼篓。因为破鱼篓挂在梁上,所以鱼儿可以自由自在地游荡。《诗经·王风·竹竿》还写到了钓鱼:“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用细长的竹竿,垂钓于淇水之畔。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有云:“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10]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无论粮食还是肉食都是人类生存的必举之物。透过《诗经》中的粮食和肉食描写,我们看到当时人的饮食仍然呈现简单的特征,这是由于当时的农业、畜牧业、园艺业、捕捞业与后世相比还不很发达所致;同时我们也可知悉人类饮食生活的等级性差异,“肉食者”可以不劳而获以满足口腹之欲,而“蔬食者”倾力劳作也难免有“菜色”之颜。但我们于此又不难窥视到当时人对动植物的认识和利用情况,而且可以揭橥当时各阶层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风尚乃至饮食科学水平。

猜你喜欢

黄鸟大雅小雅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大雅之堂与大雅
天上掉下一只小黄鸟
黄鸟
创意数字“2”
小心翼翼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黄鸟喈喈为谁鸣
小雅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