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进县(区)建设专栏导读
2018-01-30吉林省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钱晓波
吉林省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钱晓波
自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首先提出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以来,健康促进的理论和策略作为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被各国广泛应用于解决与健康相关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国面临着慢性病高发与传染病多发同时并存的诸多健康问题。健康促进是解决我国这些健康问题的首选策略。为了推动政府运用健康促进策略统筹应对健康问题,2014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全国健康促进县(区)试点项目。每年在每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选择2个县(区)开展健康促进县(区)试点工作,健康促进县(区)的创建周期为两年。目前,已经分四批启动健康促进县(区)200多个。截至2017年,已顺利完成两批健康促进县(区)的技术评估。本期的“健康促进县(区)建设”专栏,刊登了6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创建健康促进县(区)中的策略、工作机制、评估方法等,内容丰富、视角全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一读。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刘秀荣的《从健康促进县(区)建设谈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一文,从政府主体职责、多部门参与、卫生部门技术支撑及“个人是对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等不同层面阐述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工作理念和机制。此外,本文还强调了各相关部门是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要动员相关部门承担健康的社会责任,也是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的重要核心任务。文章例举了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定期组织教育、卫生、环保、新闻宣传、交通等领域的专家对创建试点区进行中期技术指导和终末技术评估的做法,通过多部门的参与,强化了各部门在创建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刘志浩的《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的理论及实践思考》一文,结合中国多年健康城市建设的实践,从创建的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和解读江苏省在创建工作中的策略和方法。宏观上,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产业和健康人群“六大健康”领域全面开展健康促进县(区)建设。微观上,将任务直接落实到社区(建立健康促进社区、健康村/镇)、学校(建立健康促进学校)、医院(建立健康促进医院)、企业(建立健康促进企业)、机关(建立健康促进机关)和家庭(建立健康促进家庭)等,借助于这一系列“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实施目标管理,全面推进区域和场所健康促进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健康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健康促进县(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上海市魏晓敏等的《上海市健康促进区建设结果分析及建议》一文,对上海已经建成的四个健康促进区的成效从量化指标上进行了详细分析。作者主要从健康素养、成人吸烟率以及经常锻炼人群的比例三个主要衡量人群健康行为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四个健康促进区居民健康素养均高于本市健康素养水平(25.36%);除宝山区外,成人吸烟率均低于本市 20.2%的平均水平;经常锻炼的人数均高于34%。作者认为通过健康促进区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成人吸烟率下降以及经常锻炼人数的上升;促进了这些区提前实现《“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的目标。本文的结果表明要将多维度的创建工作落实到人群的行为改变上,可取得较好的创建效果。
江苏省王梅等文章以泰州市姜堰区健康促进区的组织管理、健康政策、健康场所、健康文化、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六个维度指标的变化情况作为评价指标,以建设前后健康促进区县的建设成果进行评估。结果也显示:通过创建,各级各部门积极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开展活动,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有较大幅度上升,吸烟率,超重肥胖等指标在不断下降。山东省李凤霞的《山东省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对策与实践》一文,阐述了山东省在创建健康促进县(区)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总结,围绕“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发展理念和要求,构建了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完善了多元化主体平等合作的机制。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马龙等的《健康促进县(区)项目的实施与思考》一文,对华东地区华东六省一市创建工作的亮点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对目前创建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思考,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缺乏突破和创新、如何建立创建的长效机制、如何开展快速评估及改进验收参评模式等,这些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指明了方向。
健康促进县(区)的建设在我国只是近几年才开展,还是新的领域。作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应该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做好创建策略、干预方法、评估指标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期专栏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解读和探索,为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动和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升人群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以及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健康城市、卫生城市、慢病综合示范区等创建工作,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的县(区)健康促进工作策略和方法,也将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