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地区社火民俗体育研究
2018-01-30张育存
张 帅,张 智,张育存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运城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是晋南地区的一部分,因靠近黄河,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降水充足,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农耕地区,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区。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发源于此,尧舜文化便是其中的代表,为华夏文化奠定了基础。在5000多年文明中,运城地区农耕文明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遗产。社火民俗体育文化是民俗文化遗产中具有的一部分,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娱乐方式,更是精神寄托。社火民俗体育文化起初是人们为获得丰收祭祀神灵而创造的一种身体活动,在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今天,人们不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祈求风调雨顺,社火逐渐演化成为人们消遣的一种传统活动方式,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农耕文明留下的社火民俗体育文化该何去何从,发展阻碍有哪些,如何突破阻碍,适应文化潮流,推动发展值得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运城地区社火民俗体育。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中国知网等,以关键词“社火民俗体育”“运城地区”“现状”“问题”“建议”等检索所有发表过的相关期刊论文及硕博论文,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为运城地区社火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1.2.2 实地调查法
深入运城地区各县、乡、镇,针对运城地区社火民俗体育开展情况展开实地调查,向公众了解相关信息,并听取公众建议,整理归纳,为社火民俗体育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1.2.3 逻辑归纳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以及根据对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归纳整理出运城地区社火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据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城地区社火项目的开展现状
2.1.1 地域分布
运城地区社火项目分布较广的有高跷、抬阁、锣鼓、舞狮、花鼓、舞龙、秧歌、腰鼓等。其中锣鼓、花鼓、秧歌、舞狮这些项目在运城地区社火民俗体育活动中广泛开展,并时常出现于各种节目活动中。这说明这些社火民俗体育项目主要功能在于增添节日气氛,达到娱乐的目的。而一些社火民俗体育项目,如背冰、冰山、水故事、转灯、河灯、血故事等,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这些项目具有多样化、差异化等特点,成为各个地方的特色项目。
2.1.2 公众认知与参与状况
公众的认知状况与地域分布具有一定的联系,从公众对运城地区社火民俗项目开展情况的认知来看,公众了解和熟知的项目中,多是分布较广以及常见的项目,如锣鼓、花鼓、腰鼓、马拉鼓车、高跷、走兽、抬阁、背棍、秧歌、舞龙、舞狮等,这些项目属于地域共同文化,公众对其都有一定的认识。像背冰、冰山、水故事、转灯、河灯、焰火、血故事等这些项目,属于地方特色民俗体育项目,传播范围狭窄,只在某一县市进行,其余地区公众对此类项目知之甚少。
公众的参与状况与项目的普及程度具有一定的联系,从公众对社火项目参与情况来看,锣鼓、腰鼓、秧歌和旱船等项目普及程度较高,各县市均有涉及,公众参与方便,难度较低,简单易学,因此参与程度较高。其他项目公众参与较低,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地方特色、略有难度,使得这些项目普及程度低,公众参与相对较少。同时在社火项目表演活动中,表演的往往只是少数人,大部分公众只是观看表演,而不参与其中,这样的方式既不利于社火民俗体育的发展和传承,也不能使公众参与到其中,娱乐其身心。
2.1.3 组织状况
社火项目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取决于社火民俗体育的组织状况。运城地区社火民俗体育活动基本是由社火项目的传承人和公众中的积极分子自发组织开展的。虽然体育社会化的发展促使群众体育由社会组织来承担,但政府也应在文化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当下的状况来看,政府参与组织力度小,没有发挥其充分的组织作用。政府积极组织社火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有利于使协调各方力量,使社火项目科学有效的进行,并使公众积极参与到其中,使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如运城市稷山县,2013~2016年,由群众自发组织,组织力度小,个别乡镇组织社火民俗体育活动,群众参与程度不高。在2017年正月十三“文明之春”社火表演,由县政府主导,各级单位及群众共同协调组织,使社火民俗体育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全县人民参与其中,实现民俗文化有效传承。
2.2 运城地区社火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2.2.1 公众态度
从公众对社火项目的态度来看,大多数公众对社火民俗体育保持积极的态度。在国家的积极文化政策和舆论导向下,文化保护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自觉意识。大部分公众认为社火民俗体育是重要的,是对一种能够体现和反映公众感情的乡土文化的保护。大多数公众对项目的喜爱程度也较高。在参与方面上,大部分公众表示希望参与其中,但也有部分公众态度冷漠,不愿参与其中。其中,学生群体比重较大,其原因是在学校体育中,西方体育接受的更多,而民俗体育极少接触,使得学生对社火民俗体育文化了解甚少。公众缺少对社火民俗体育的认识,影响公众对社火民俗体育的态度,从而导致公众难以参与到其中。
2.2.2 公众参与动机
运城地区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区,在古代,人们非常崇拜土地神和火神,社火一次便来源于此。社,指的土地神;火,指的是火神。社火民俗活动,是人们为了获得农业产品的丰收,取悦神灵而创造的一种身体活动。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物质资源丰富,生活水平提高,不必因为温饱问题、农产丰收而去取悦神灵,在第三产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参与社火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是为了满足文化需求,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社会压力,愉悦身心。人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实现文化传承。这种从悦神到悦人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必然。因此,社火民俗体育项目的功能之一便是实现悦人和自悦,满足人们的追求身心健康以及文化需求。
2.2.3 制约因素
(1)社火民俗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管理。运城地区不存在专门的社火民俗体育组织,除了每年的社火表演有一定的政府组织外,其他民俗体育活动大多数是由群众自发组织的,相对零散。其次,政府只注重经济效益,不够重视社火民俗体育的项目的推广发展,在财力、物力上没有尽其所能的去扶持。社火民俗体育活动主要由民间自发组织进行,缺乏政府参与及支持,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使社火民俗体育活动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不能广泛开展。
(2)青少年缺乏文化自觉。青少年,尤其是90后新一代,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覆盖,热衷于现代竞技体育,忽视了传统体育文化,并且学校没有对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宣传教育,从而缺乏文化自觉意识。
(3)注重经济效益导致文化价值破坏,民俗体育后继乏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民俗体育项目表演来吸引游客,但一些地方为了迎合游客们的需求,对社火民俗体育项目随意篡改,使其失去原有文化价值;再加上当今全球化发展背景,人们被一些竞技、休闲的体育项目吸引,如球类运动、户外运动等,特别是新一代年轻人,对西方体育兴趣盎然,而对社火民俗体育这种传统体育文化的兴趣消失殆尽。另一方面原因是大多数项目传承方式比较特殊,多为师傅带徒弟,口耳相传,与当代学校体育教育脱节,成为发展的瓶颈。
3 建议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社火民俗体育不仅是公众和民间组织的活动,同样也是民族文化的事业,单靠社会力量无法组织开展这一活动,必须要由政府去主导实施。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社火民俗体育的稳步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引导社火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同时促使社火民俗体育社会化。
3.2 改变管理思想
社火民俗体育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其管理也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但仅仅靠社会力量不能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社火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靠社会和政府共同管理。管理人员需要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学习相关知识,充分认识社火民俗体育文化,探索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3.3 加大宣传力度
社火民俗体育发源于民间,是公众共有的文化财富,需要公众自觉地继承和保护。政府可通过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介绍,如网络、电脑、电视、手机等,使公众充分了解社火民俗体育文化,并鼓励公众参与到社火民俗体育活动中,培养公众主动参与,自觉保护的意识。
3.4 发挥学校教育作用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将社火民俗体育作为一门课程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能够使学生更多的地接触社火民俗体育,更好的认识社火民俗体育,从而提高青少年对社火民俗体育的兴趣,有助于青少年对社火民俗体育的产生认同感,形成终身价值观。
3.5 合理开发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公众开始重视社火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在尊重保护原有社火体育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合理与现代文化元素结合开发其经济效益,避免破坏其文化价值,使传统社火文化适应发展潮流,更好地传承下去。
3.6 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政府对社火民俗传承人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组织社火民俗活动,为他们提供舞台,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新的理论技术,让他们通过实践来验证一些政策理论的可行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传承的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