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的教与学真实发生
——我的写作教学主张与实践
2018-12-17
我主张“构建真实而完整的过程性写作教学体系,让写作教学看得见”。我曾在拙文《让写作教学看得见》中做过这样的阐述:我以为,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过程性活动。真实,是指作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要符合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真实还强调作文的教与学要我们师生扎扎实实去“真做”,杜绝作文教学的虚假现象。完整,是指作文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必须一同参与写作活动的全程。过程性,是强调作文教学是一完整活动,既要关注其起点,也要关注其终点,更要重视中间的这一“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看得见”的教的过程,也是“看得见”的学的过程。宏观地说,教师要树立作文教学的完整的课程意识,从计划的制订、内容的选择,到实施的推进、评价的构建,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1]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主张,无论表述得多么缜密和完美,最终还是要回到教学实践之中,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这样的教学主张对教学实践、对学生成长才真正具有普惠价值,不然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
一、呼唤三个“回归”
针对阅读与写作的孰轻孰重、是否能统筹有致,训练指导的序列是否能匠心独运,生活积累的浅薄厚重是否有智慧引领等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我作了进一步思考。我也因此呼唤写作教学的三个“回归”:一是回归生活,教给学生一双慧眼,发现熟悉地方的风景;二是回归心灵,打开学生的肉眼,更要打开学生的“心眼”,我手写我心;三是回归常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汉语言写作的基本规律。
二、构建“三段式”训练序列
基于以上认识,我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作文教学体系。我将学生写作训练和能力提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入“格”。这里的“格”,是作文的一般性规范。教给学生必要的作文知识,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评改方法等等,这些看起来有些“老”的知识,我觉得是需要让学生了解的,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规范的过程。入“格”是奠定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和抓手。第二阶段,出“格”。让学生作文跳出“规范”的框框,放胆写作,突出个性,走向自由。这一阶段教师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我独特的心灵体验。教师指导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面对个体开出“药方”,力求对症下药。第三阶段,升“格”。对作文的材料(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训练,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学生写作从“规范”走向“自由”,使学生作文达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2]
三、做好四件事
序列的建构与完善,只是为写作教学铺就了一条道路,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是师生扎扎实实“做”出来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着力做好四件事。
1.引导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里遇见。
读与写的关系,学界一直没有定论,但是读与写的割裂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在这里毋庸赘述,我始终认为,在当下的教育语境里,如果一个学生在初一初二不进行海量阅读的话,就错失了阅读的黄金时机。我以为阅读就是一种遇见,遇见是一种新奇的发现,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的奔跑,是一种思想的生长,是“真我”的在场。如果不是这样的遇见,就不是一种真正的阅读。基于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创造一些让学生实现“真阅读”的路径。例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慢下来,读一段文,用声音传达情感、诉说故事、感悟哲思,做一位朗读者;引导学生将读到的精美段落摘录下来,慢慢品味;让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美好的文字背诵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阅读在笔记中走向深刻。
正如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所言,不指向写作的阅读是低效的。读而思,思而作,在阅读经典中学写作,用写作让你的情感、思想、故事在心灵自然流淌,在读写共生中“遇见”。向经典学习精致段落描写,学习精美的表达呈现,学习深刻的主题挖掘,从仿写走向化用。如果我们把这些路径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加以落实,我以为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有效落实,能够真正实现整本书阅读的“过程管理”。
2.引导学生做自己的“史官”,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周国平先生说,好写作从写日记开始。日记可以“留住逝水年华”“超越苦难”和“丰富另一个自我”。有的教师把写日记作为一种单纯的“小作文”训练,但我更注重通过日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注生活、主动思考生活、自觉审美或审丑生活的习惯。通过写日记,学生能较好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作文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
3.教给学生自我评改的有效方法。
作文评改的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习作为媒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对话的过程。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学生自我诊断,在“复盘”中发现问题。如何让学生能真实地看清自己的习作?我从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复盘式评课中受到启发,尝试着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表格化(见表1),解剖自己的习作;在“复盘”中揣摩、体悟、修正自己的习作。
表1 作文自我诊断表
学生作文完成后,稍稍沉淀几天,再完成“作文自我诊断表”。“自我诊断表”清晰地呈现了自己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写”“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进一步理清行文思路,推敲结构,甄别立意选材,斟酌语言。经过多次的复盘诊断,学生写作训练时思路明晰了,心里亮堂了,下笔自然从容了。
②专题训练,在序列化中教给学生修改的角度与方向。作文修改序列,依据是来自文章必要的构成要件,如开头与结尾、景物描写、过渡句段等,还有必要的写作手法,如化实为虚训练、运用抒情议论深化主题等。只有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专题式、序列化的修改训练中,在多维多向的师生互动、生生对话中,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修改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到修改作文的方向,达成自能诊断、自能修改的目标。
③精选样本,在集中面批中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面批在师生面对面的对话、商榷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能力。如何放大这种面批效应呢?我以为选择典型病文样本集中面批是一个较好的办法。把面批的做法和优势放大给全体学生,在集中面批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批改的策略和方法。当然集中面批,选择好典型病文是关键,教师在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中要善于发现典型病文,发掘其蕴含的教学价值。
作文修改的完整性,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教与学缺一不可。作文修改,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之下,不仅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过程,更有一个自我体悟、揣摩的过程。[3]
4.利用互联网,让读写进入交际语境。
网络时代让教学媒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拓展了读写空间,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创造了无限可能。如何顺应时代的大潮,创新教学工具,值得我们思考。我借助微信和简书这一新兴交际交流工具,开展读写实验,通过“班级微信群”进行学生微作文、学生习作、名著阅读笔记、名著推介交流,或文字分享,或语音播报,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这样的尝试,让读写进入交际语境,从封闭走向开放;让读写活动真实发生,从自我走向大众;让读写成为一种生活,从被动走向主动。
四、打磨“六真”写作课堂
具体到一节写作课如何上,我认为应该做到“在场”“走心”,具体说来,就是实现六个“真”。
①真情境。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或是教者为实现某种教学需要创设的基于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凝视、倾听与静思,获得真实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眼有所见,心有所动和所感。
②真任务。真实的写作任务、明确的训练指向,是达成写作目标的关键所在。在真实而明确的任务驱动下,及时为学生搭建写作支架,让写作训练有序而扎实。
③真作品。没有写作训练的写作课是虚假的。课堂中依据写作任务,学生在实际写作活动中形成习作片段或其他形式的成品。
④真诊断,形成真问题。课堂及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诊断,发现问题,聚焦训练的目标,才会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才会真实高效。
⑤真评价。面对学生真实作品中的真实问题展开的评价活动,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在这样的循环训练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图2)
写作教学是复杂的,如何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融入真实的自我,写出有真情有见地的文字,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尝试,力求让每一次的写作教学真实发生,让写作教学“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