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养万民:先秦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初探

2018-01-30徐珺玉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州周礼礼记

徐珺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怀抱高度的社会使命感,遵循民本理念,追求利民目标,初步构建了内含生民论、保民论、富民论、养民论、教民论的“保养万民”社会福利思想体系。以今日视角回溯,“保养万民”社会福利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传统福利思想的源头,对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社会福利体系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生民论:“保养万民”的起点

社会福利旨在满足人的需求,人的繁衍是社会福利思想和措施赖以存在的前提。在传统社会中,农业生产的发展是百姓温饱、发展之源。“生民”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94页。,作“生育周人”解*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94页。。至春秋战国时期,生民论开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满足百姓的物质需求。生民论内含两个要点:一是鼓励婚育以生民;二是重视农业以生民。

(一)鼓励婚育以生民

鼓励百姓婚育,促进人口繁衍,是生民论的题中之义。《周礼》中专设媒氏一职,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页。。媒氏的职责是登记新生婴孩和再嫁妇女、督促适婚男女成婚。媒氏还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页。,留心超过结婚年龄的大龄未婚青年,督促其抓紧时间成婚。媒氏的设置,旨在鼓励百姓婚育,促进人口繁衍,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此乃生民论之第一要义。

(二)重视农业以生民

“民以食为天”,保障百姓温饱是生民论的内在要求。要保障百姓温饱,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首先,生民是衡量统治者治国理政是否恰当的标准。荀子说:“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掩,必时臧馀,谓之称数”*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41页。。在荀子看来,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合法标准(“称数”)是尽力养活百姓、安排劳力工作。鉴于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养活黎民百姓,满足百姓的物质需求,即“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0页。。其次,官民协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荀子指出,百姓应“掩地表亩,刺屮殖谷,多粪肥田”*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46页。,官员应“守时力民,进事长,和齐百姓”*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46页。,百姓和官员各司其职,共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再次,以农业为本业,将农业生产的发展视为赋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孔子明确提出“省力役,薄赋敛”*杨思贤注译:《孔子家语》,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页。。轻税薄敛有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提高其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孔子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页。,主张在农闲时间役使百姓,确保百姓在农忙时能专于农业生产。孟子亦主张对百姓采取薄税政策。孟子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页。,认为实行仁政的王者应该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保证百姓能够深耕细作。荀子更进一步,主张根据土地的肥力程度区分征税,以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即“相地而衰征”*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24页。。

先秦儒家提出的生民论沉淀为鼓励婚育、轻徭薄赋、重视劳力的固定内核,为后世儒家所继承。时至今日,工业、服务业蓬勃发展,农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百姓温饱,始终是社会福利体系的起点。此乃先秦儒家生民论的现代意义。

二、保民论:“保养万民”的底线

“保养万民”社会福利思想体系以生民论为起点,以保民论为底线。所谓保民,就是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都能够维续。孔子“于中国为保民开化之宗”*章太炎:《太炎文录》初编,转引自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强调人的仁爱与社会均平,开先秦儒家保民思想之先河。

(一)博施济众:保民论的价值理念

据《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64页。孔子认为,博施济众是尧舜都难以做到的美德,只有博施济众,才能设身处地关心、扶助他人,才能爱人,才能保民。曾子提出“上恤孤而民不倍”*樊东译注:《大学·中庸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32页。,要求君王体恤孤弱之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6页。,希望百姓能够推己及人,传播仁爱原则。博施济众为保民论注入“爱人”、“济众”的福利灵魂,以博施济众为价值理念,先秦儒家提出了旨在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的保民论。

(二)备荒救助:保民论的基本内容

保民,首先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权。传统社会中,水旱灾害频仍,做好备荒赈灾工作,是保障百姓基本生存权的题中之义。《周礼》提出完备的备荒赈灾措施:第一,设立“遗人”和“仓人”负责粮食储备工作,遗人备荒,仓人赈济。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即掌管粮食储备并向需要者施惠。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则止馀法用;有馀,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页。,即掌管各种谷物的储藏并根据具体情况调节谷物的使用,如果谷物不够使用,就减少带有福利性质的谷物使用,如果谷物有余,就储藏起来以备荒年之用。第二,明确详细的灾后救济措施。“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驰力,五曰舍禁,六曰去畿,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共有十二种措施用于灾后救济工作,分别是:贷给百姓种子和粮食;减轻租税;宽大处理犯罪者;停止征调徭役;解除山泽禁令方便百姓觅食;取消市场盘查;简化吉礼和嘉礼的礼仪;简化丧礼和葬礼的礼仪;收藏乐器;鼓励适龄男女婚嫁;检查是否漏掉应该祭祀的鬼神;严惩盗贼。“散利”属于直接的救灾措施,其余十一项措施则有助于促进灾后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荒政十二”是一套完备的赈灾和灾后重建措施,值得后世师法。

保民,还要保障百姓基本生活的维续。鳏寡孤独等社会弱势群体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福利关注的重点对象,对其进行帮助,缓解其生活困难,是保民论的重要内容:第一,明确救助对象。孔子说:“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版,第332页。,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7页。,均将鳏寡孤独群体确定为社会救助的对象。荀子说:“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方勇、李波译注:《荀》,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79页。,哪怕是像毫毛末端一样微小的不合理制度,都不能施加给孤独鳏寡群体,亦体现了对矜寡孤独群体的关爱。《礼记》对孤、独、矜、寡等弱势群体加以明确界定:“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10页。,要对这四类群体进行粮食救济,即“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10页。。第二,明确官府在救助事宜中的主体地位。孔子说:“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汪济民,仲坤等译:《国语译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版,第127页。,主张官府在徭役问题上要对鳏寡孤独群体实施特惠,对不能从事徭役者免于征用。荀子说:“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版,第114页。,要求国家收养五种残疾人(哑、聋、瘸、断臂、侏儒)。荀子还主张官府在赋役问题上对年老废疾者施以特殊恩惠:“八十者一子不事,九十者举家不事,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事”*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版,第448页。,即年满八十者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役,年满九十者可以全家不服役,残疾人家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役。《周礼》中设置许多主管救助事务的官员,如小司徒“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负责免除老幼废疾者的徭役;乡师“以岁时巡国及野,而赒万民之艰厄,以王命施惠”*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负责周济饥饿者和困乏者。《周礼》还提出许多对弱势群体的优惠政策。如司刺掌三赦之法,“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25页。。凡七岁以下的幼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和蠢愚者犯罪,不予追究法律责任。又如“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28页。,允许七十岁以上的老者和尚未换牙的幼童不没为奴。第三,渗透互济互助理念。孟子说:“死徙无出乡,乡田无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6页。。在孟子看来,井田制下的以宗族为纽带的宗族组织应该承担起互相救助的重任,保证百姓埋葬、搬迁都不离开本乡本土,各家各户平日互相友爱,防御盗贼,照顾疾患。《周礼》发展了孟子的互助理念,“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五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社会互助方式以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方式(自下而上分别设立比、闾、族、党、州、乡)为基础,相近于今日之社区和宗族,实质上是一种社区互助和宗族互助。《礼记》载:“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10页。,要求百工各以其技能供养残疾人群体,亦体现了互济互助的救助思想。

无论是备荒赈灾,还是救助鳏寡孤独,保民论实质上是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百姓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缓解其生活困难,保障其基本生活得以正常维持。保民论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措施均与现代社会的社会救助遥相呼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社会救助理念和方法。

三、富民论:“保养万民”的内在要求

“保养万民”不止步于对百姓的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还希望使百姓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物质利益,此乃富民论。富民论主要包括去贫思想和藏富于民思想,去贫和藏富于民是紧密相扣的两环,去贫是藏富于民的基础,藏富于民是去贫的归宿。

一是致力去贫。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70页。胡寄窗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指出:“所谓‘均无贫’,绝不是在各阶级之间进行财富的强制平均分配,而是着眼在被剥削阶级,是使这个阶级内部各个集团各个成员的财富分配彼此相近,也不让他们的财富分配彼此不均。这样,人人皆贫即无所谓贫,也就不至于因贫富之不齐而不安,由不安而产生变乱”*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陈正炎、林其锬认为,“贫与不均指的系财富占有问题,寡与不安指的是农业劳动力数量及其与各个统治集团的关系问题”*陈正炎、林其锬:《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27页。。孔子的“均无贫”不是均贫富,而是一种去贫理念——将贫困视为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统治者加以重视,通过均衡不同社会阶层的财富而使社会“无贫”。

二是藏富于民。孔子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杨思贤注译:《孔子家语》,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16页。,指出治国理政之要在于能使百姓富裕且长寿。荀子亦主张藏富于民:首先,节用藏余。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40页。,认为国富的真正体现是藏富于民而非藏富于国,而藏富于民的核心“在于统治者对百姓是索取,还是给予的问题”*王志跃:《利足以生民》,《竞争力》,2008年第10期。。其次,以政裕民。富民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制定并实施裕民政策,如“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41页。,促进百姓致富。荀子还关注到了商品的流通,主张“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24页。,保证财物粮食的顺畅流通,保证各地互通有无,使百姓享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再次,开源节流。荀子说:“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56页。。也就是说,贤明的君主应该节制财富之支流,开发财富之源泉,方能使百姓的财富源源不断。

回望历史,先秦儒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注意到了富民的重要性。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里的富民思想引导着后世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不仅要关注国家或政府的强大,更要切实关注百姓的贫富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社会福利体系,需要吸取富民论的精华,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增进社会福利,才能增进人民福祉。

四、养民论:“保养万民”的核心

所谓养民,就是予百姓以养给,在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和生活之外,促进百姓的全面发展。养民论包括孝养尊长、分而医治、男分女归、便民福利和丧葬保障。

(一)孝养尊长

传统社会中没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家庭养老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鉴于此,孝养尊长尤为重要。据《论语》记载:“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1页。老人得享安逸,儿童得享关怀,是孔子的志向。自孔子始,孝养尊长思想被先秦儒家不断丰富发展:

一是丰富“孝”的内涵。“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4页。。孝道不仅是能够养活父母,还应敬重父母:首先,要养父母。“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生弗辱也”*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754页。,养父母既包括父母在世时尽心赡养,也包括父母去世后恭敬祭祀。其次,要敬父母。“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为人子者应该对父母彬彬有礼,并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免辱没父母的声名。再次要悦父母。“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34页。,即子女应该顾及父母的心理感受,要遵从父母命令而不心怀气忿,要耐心劝解父母而不心生厌倦,要尽心侍奉父母而不心有埋怨。

二是拓展“孝”的外延。尊长和尊老是“孝”的社会性外延,是将家庭之孝道推广于社会的重要途径。先秦儒家提倡尊长和尊老,如“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向长者所视”*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页。;“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003页。。在日常礼仪中渗透尊老尊长思想,通过奉行礼仪表示对老人的尊养,是对孝道的强化和加固,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孝顺父母、尊老尊长的和谐氛围。

三是建立养老制度。《礼记》将尊老养老上升到国家制度的层面:一是奉行养老礼。“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06页。,年满五十者在乡中行养老礼,年满六十者在国都行养老礼,年满七十者在大学行养老礼。二是实行几杖制度。“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54页。,授予老人几杖*几杖是国家授予老年人的一种身份象征,持杖老人如持节之使者,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一些老年特权。,并赐予其饮食。三是全面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紟、衾、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衰之事弗及也”*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07页。,囊括了老年人的衣、食、行、丧、赋役等日常事务,是先秦儒家关于养老制度的集大成论述。

孝养尊长论的福利意义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孝养尊长论以孝道思想为基础,自下而上囊括日常礼仪、家庭生活、国家制度三个层面,既注意在社会中培育尊老养老的民风民德,又强调子女在家庭养老中的重要性,同时在国家层面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福利保障,是系统全面的养老工程。第二,我国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因人口结构变化而备受重视,但尚未出现针对不同年龄的老人的不同优惠政策。先秦儒家能够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养老标准,可谓标准明确、体制完美,堪称现代社会养老保障的范本。

(二)分而医治

《周礼》设有“医师”“疾医”“疡医”三种官职,体现了对百姓身体健康的关注。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9页。。医师的职责包括掌握医疗方面的政令、采集药材、治疗国内有疾病者以及头上长疮者;对医师的考核制度是按照治愈率区分为上等(治愈率为百分之百)、二等(治愈率为百分之九十)、三等(治愈率为百分之八十)、四等(治愈率为百分之七十)和下等(治愈率为百分之六十)。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伤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疾医的职责是治疗百姓的内科疾病,对于未能治愈而死亡的病人,要逐个记录死亡原因。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凡有疡者,受其药焉”*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其职责是治疗各种外伤病人。

医疗保障论的福利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是先秦儒家首次对于医疗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先秦儒家的福利思想大多关涉社会教化、社会救助、尊老养老等内容,鲜少提及百姓的医疗问题,而医师、疾医、疡医三种官职的设置,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于百姓医疗问题的关注,丰富了养民论的内容,引导后来人不断丰富养民内涵。第二,这是国家制度层面首次对于医疗官职进行较为全面的设定。医师、疾医、疡医三种官职的设置,体现了政府对医疗问题的关注,表明了政府倡导医疗保障的态度。第三,这是传统社会中首次对医疗事务进行较为完整的界定。医师掌管医疗方面的政令,类似今日的药监机构;疾医负责内科病人的诊治;疡医负责外科病人的诊治。药监、内科、外科三者齐备,形成古代医学体系的雏形。

(三)男分女归

孔子提出:“壮有所用”*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32页。、“男有分,女有归”*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32页。,希望百姓都有自己的职业,能够各尽其才、各有所归。男分女归的实质是保证青壮年劳动人口都有业可做,是传统社会中就业保障的雏形。虽然内容不够详尽,但男分女归的就业保障理念仍不失为养民论的一个创见。

(四)便民福利

《周礼》中提及许多便利于百姓日常生活的福利。如“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之”*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即路旁每隔十里设置可以打尖的草棚,并供应饮食;每隔三十里设置可以过夜的客舍,并供应饮食;每隔五十里设置一个集市,集市上有宾馆,宾馆供应饮食;遗人负责巡视上述所有地方,如果用以供应的储备粮食不足,立即补足。此项福利措施专为出游者设置,是国家为百姓提供的旨在增进百姓福祉的便民福利。又如《周礼》设置“调人”一职,规定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调人的职责是调解百姓的纠纷,以和谐百姓之间的人际关系。又如《周礼》设置“泉府”一职,“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物楬而书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泉府”掌管从市场上征收的税收,用以购买市场上百姓不急用的滞销货物,原价收购后贴上标签,以待急用者前来购买。这是官府的物价调控措施,借此减少商人的损失,属于便民福利。

(五)丧葬保障

《尚书》首次提出“五福”概念:“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57页。。所谓“考终命”,就是希望百姓能够善终。“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51页。,百姓不仅希望生能安康,也希望死得善终,丧葬保障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

《周礼》设“蜡人”一职,首创丧葬保障。蜡人“掌除骴”*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36页。,负责掩埋无主的腐尸烂骨,“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书其日月焉,县其衣服、任器于有地之官,以待其人”*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36页。。蜡人负责掩埋死于道路者,并在掩埋处竖立标记有年月日的标牌,将死者的衣服、用器悬挂在当地官员的办公处,以待死者家属前来认领。“考终命”(善终)之福因此得到制度保障,既是对百姓信奉的“入土为安”的观念的重视,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拓展充实。

五、教民论:“保养万民”的升华

教民论关注百姓的性情养成和德行发展,有利于形塑和谐道德的社会氛围,是“保养万民”社会福利思想体系的升华。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37页。百姓对善教的心态是“爱”,对善政的心态则是“畏”,两者相形,高下立判。围绕“善教”,先秦儒家提出一系列颇有价值的教民主张:

一是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68页。,强调百姓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存在贵贱、贤愚、地域等的差别。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打破了西周以来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能够惠于百姓,有利于提升百姓的文化素养,是百姓衣食足用之外的精神福利。

二是奉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所谓因材施教,既要依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传授不同的教育内容,还要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冉求做事容易退缩,子路平日敢于作为,对于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鼓励冉求却压制子路。

三是坚持先富后教的教育程序。《论语》记载:“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35页。先富后教的思想拓宽了社会福利的内涵,明言社会福利兼有物质层面的衣食无忧和精神层面的文化教育,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对百姓进行教育的前提是百姓物质生活的富足,是上层建筑建基于物质基础的现实表达。

四是构建仁义孝悌的教育框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76页。,认为《诗》《礼》是百姓立足社会的根据,应该认真学习。孟子将仁义孝悌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希望百姓能够习得在家庭中和社会中的立身之道,是兼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体现。荀子说: “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7页。,学习的内容以经、礼为主。《礼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00页。,即学校设置四门课程,依照《诗》《书》《礼》《乐》四书来培养人才。

五是取法三代的教育设置。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5页。。“庠”乃教养之意,“校”乃教导之意,“序”乃陈列实物以便实施教育之意,统治者应该取法三代,兴办学校以教育百姓。荀子说:“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46页。,主张仿照三代设立学校,明确礼仪伦理,借以教导百姓。《礼记》进行总结:“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杨天宇译注:《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570页。,规定家、党、术、国中逐级设立学校供百姓学习,入学学习的人隔年考试一次,根据入学年限的不同考察不同的能力。

六是设置官职专司教育。《周礼》中许多官职的设置体现了教民思想。如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页。;小司徒“掌建邦之教法”*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乡师“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乡大夫“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州长“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党正“掌其党之政令教治”*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族师“掌其族之戒令政事”*吕友仁、李正辉注译:《周礼》,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页。,这一系列官员的设置都是为了更好地对百姓实施教化。

综上所述,“保养万民”社会福利思想体系最终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利民,进而流贯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经过历代思想家的发展演进,沉淀为中华民族传统福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保养万民”仍是中华民族构建现代社会福利体系的思想源泉和理念基础。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从“保养万民”到“实现七有”,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文化亲和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生七有”论就是当代版的“保养万民”论。

猜你喜欢

中州周礼礼记
SOUNDS OF THE VILLAGE
明代中州文学社群考论
《中州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半途而废
“画藤”与“结瓜”——做人不做“卖瓮人”,也不可学“中州蜗”
文明
中州棋王赛3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