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为本视角下的社区文化建设
——以上海、青岛、济南的社区文化中心为例

2018-03-22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设施资产中心

赵 静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单位制向街居制的转变,社区的功能日益增强,它不仅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场所,还是参与和享受文化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因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可以将同一地域里不同职业、民族、信仰的人们联系和凝聚在一起,从而增强其社区意识,为社会创造和谐、友善的人际环境。以社区文化作为开展社区建设的逻辑起点,不仅社会成本低、效果好,而且能够达到社区民主和自治的效果,使得城市社区真正成为现代人栖息的精神家园*景天魁:《社区文化与社区发育的逻辑》,《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中国社区文化建设正在不断加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也有明显改善,文化资源的共享越来越贴近百姓生活,但仍需要进一步质的优化和能力的增长,实现内部与外部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研究”课题组对上海、青岛、济南三地的39个社区文化中心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课题组以国家有关政策规章为参照标准,调查发现当前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反思聚集在社区文化发展的探讨上。虽然国家在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实施中更多体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的逻辑过程,但是对于基层社区而言,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无疑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契机。以资产为本的视角探讨社区文化建设内生机制是社区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治本之举,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社区是社区资产存在的基础,社区文化建设依赖于社区资产的供给,而社区资产又推动和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社区资产的数量和分布,决定着社区发展的动力源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的效率和绩效*文军、黄锐:《论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这里的资产指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财富的贮存和积累。社区作为一个单位组织,文化建设又是精神福利的内容,所需的资产的概念更具有社会和心理内涵*[美]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7页。。结合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所需资产的实体性特点,本文讨论的有形资产包括不动产、设施、自然资源等;无形资产则包括正式社会资本或组织资本等*[美]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2-126页。。资产为本的理念运用于指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在认识层面上,由社区拥有的资产出发,明确社区资产的来源和优势,设定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清单”;其二从操作层面上,关注资产如何被分配和转换,因为社区资产优势能否持续增加实际价值,取决于成功的资源配置。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资产福利效应及资产特征

资产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是在优势视角理念的指导下,从社区自身出发,强调动员和发掘社区的资源、能力和优势,促进社区文化发展的长久之计。社区文化建设以及其作为社会微观组织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整合目标的实现,涉及必要的制度条件、文化设施和管理机构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政府的投资和社区成员的努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社区文化建设才能让社区居民享受到布局优化、结构合理、设施完备的高层次社区文化服务。从资产为本视角重新审视社区文化建设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国家政府组织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指导内容和标准,使投入到社区的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资产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文化建设资产在“量”上的积累和增加;二是社区文化建设资产在“质”上的累进和提升。

资产的福利效应包含各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效应。1.资产投入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稳定发展。政府组织通过公共物品供给和政策支持,科学配置不同层次的文化设施资源,建设各类文化活动场所,提供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2.社区文化资产建设推动人力资本发展。社区文化环境增进居民认知结构的发展,丰富学习机会获得。资产能够改变人们信息接收的条件,优越的社区文化环境能够更好地辅助社区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能够推动人的发展,增强人自身的生存能力,创造未来取向。3.资产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专门化和专业化*[美]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0页。。拥有资产是配置专门的文化设施的物质条件,也是支付专业化文化服务的资源条件,社区资产条件决定社区能否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和提供文化领域服务。4.资产建设促进了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服务。社区文化资源条件决定了文化服务的普及率和可及性。

在调查的城市社区中,社区文化建设有的以居民自创自享为主,也有政府倡导、群众自娱自乐共同促成的模式,有的城市社区注重公益文化教育投入和社会文化组织和机构的参与。社区文化的资产建设经历了从单一向多样、从低级向高级、从临时性向永久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客观动因。

(一)资产建设方式分为独立建设、联合建设

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方式可分为独立建设和联合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建标160-2012)》,2012年。。独立建设是以文化服务为主导且设施完备和多样化的建设方式;联合建设是与其他文化(如有线电视)、社会教育设施(如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社会服务(行政管理、公益服务、养老、医疗等)设施合并建设。目前中国社区文化中心独立建设的类型较少,大多数为联合建设形式。在调查的39个社区文化中心中,48.5%为文化服务主导型,综合公共服务型占42.4%,办公主导型占6.1%。大多数社区文化中心尚未实现独立设置,这说明,一是社区配套资产不完备,不具备或达不到单独配置的标准和要求;二是社区文化中心资产建设缺乏科学、专业和规范指导,未能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

(二)资产服务规模由行政区划因素决定,而不是依据适当的服务半径和高标准的设置完备性来决定

城市文化中心的服务范围越大,相应级别的文化中心的设施建设越突出普适性、综合性。社区文化中心相对于城市文化中心和区域文化中心在服务范围方面具有更清晰和明确的地理界线。目前行政区划因素在社区文化资产建设规模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另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海东方配送项目”“社区体育服务配送项目”等由政府有关部门推动的文化服务项目构建了社区文化的资产建设内容;在实践建设中,各地并未科学地按照服务半径和高标准的设置完备性来确定服务规模及规划布局。

(三)以社区拥有和使用的土地资产条件形成改建为主、少数新建和专建方式

在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用地方面,国家提倡“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第四条,2016年2月6日。,所以目前社区文化中心建设途径仍以改(扩)建为主要形式。但是从实际调查情况看,随着城乡改造和建设及政府部门对社区文化服务的重视,社区文化中心在未来会出现由改扩建向新建、专建发展的趋势。上海、青岛和济南三地的改扩建社区文化中心最多,尤其旧城区中的社区文化中心大多在改扩建基础上集约用地建设发展;新城区、城市边缘区建设中的新建社区文化中心则较多。

(四)资产功能性质分为文化设施功能和服务管理功能

1.文化设施功能分类。依据文化活动的类型,社区文化设施资产按照使用功能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信息获取类:图书阅览,提供如图书借阅、报刊阅览、多媒体电子阅览、信息网络咨询服务、盲文阅览等各项服务;档案查阅,提供政府信息查阅、档案利用服务、电子资料查阅并兼具爱国教育基地的作用。②博览类:收藏展示,提供地方自然、历史、艺术方面及各种藏品的展览服务;临时展出,主要为某专题展览或临时展出活动提供展览服务。③观演类:多功能剧场服务,为各种剧种如戏剧、歌舞剧、话剧等集中在一个场地内的同时结合会议、电影播映等功能所提供的影剧院、会堂、礼堂等的剧场;专业剧场服务,为某专业门类的艺术表演提供的剧场,如专门的音乐厅、歌剧厅、杂技剧场等;公共电影院,为推广电影文化,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的活动场所。④活动体验类:室内文化体验活动空间,组织居民文化活动,辅导、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的场所,如舞蹈排练厅、培训教室等,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还包括文化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群艺馆等;室外文化体验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室外休闲娱乐的文化活动的场地和舞台,如文化广场、雕塑及具有文化氛围的配套设施。

2.文化管理功能分类。①主体功能,主要发挥社区文化活动功能的空间区域,通常所占建筑空间比例较高;②拓展功能,在文化功能基础上衍生其他服务功能,如有的社区设置日常照护、残障人士照护等;③公共活动功能,包括提供服务导引、交流休息、安全保障的辅助设施;服务导引是具有引导性作用的辅助设施,如服务接待台、入口处的服务指引、功能空间的服务项目门牌、室外服务项目和活动指引、宣传栏等;交流休息类指除了参与文化娱乐活动之外人们进行交流和休息的辅助设施,如休息大厅、休息廊、过厅、走廊等;安全保障类包含茶水室、无障碍电梯、无障碍通道等。④管理服务功能,行政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办公部分,以及提供后勤服务、相关维护和物品储藏功能的部分。

(五)资产建设模式分为街道级大型文化服务主导型(上海模式)、居委会级中型公共服务综合型(青岛模式)、混合空间小型发展型(济南模式)

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用地和设施配置等的地区差异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有重要联系,也因为社区文化中心目前仍以政府主导建设为主,所以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政府支持力度大,调动资源多,该地区的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的也较完善,也较多地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从课题组实地调查发现,上海市社区文化中心主要定位于街道级发展模式,青岛市则定位于居委会级发展模式;上海市的社区文化中心较好地发挥着文化服务的主导功能,青岛市则较多地以公共服务综合发展模式的形态存在,济南市仍存在与其他政府部门、企业等混合存在的形态,社区文化服务功能作用较不显著。

三、资产转换文化服务能力分析

资产构成投资资本,后者反过来会产生未来的收益。资产占有能否持续增加其实际价值,取决于成功的投资*[美]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1页。。除了评估社区资产特征,资产为本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让社区资产转换为资本的能力。资产转换为能力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应通过分析社区资产优势条件来厘清社区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全面剖析社区资产的限定性,探索其转换为资本能力的可行性。

(一)外部条件:政策环境和制度条件

从目前实践过程来看,国内社区文化中心建设仍处于各级文化部门及地方政府依据上级要求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实践的阶段,还未纳入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专项任务或重点环节。当前社区文化中心的发展情况可以大致分为起步、成长和成型阶段(见表1),除了上海市等少数城市进入成型阶段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因此,在自身资产条件有限和市场尚无力调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下,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环境和制度条件是社区文化资产建设的首要制度诉求。政府的政策推动和制度扶持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公平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政策文件逐步明确了社区文化中心物质资产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如实现广覆盖、高效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社文发[2010]49号,2010年12月31日,附件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东部)。;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现有资产进行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形成国家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共同构成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2013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2015年1月14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2010年)》文社文发[2010]49号;文化部:《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指导纲要(2013年)》,2013年4月3日。;制定等级相对明确、规模配置相符的分级配建系统*武田艳、何芳:《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设置准则探讨》,《城市规划》2011年第9期。。

表1 社区文化中心建设阶段及特征

文献来源:相关文件和实地调研资料。

(二)内部条件:社区资产整合和内生

1.利用不动产资产优势

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用地和使用面积成为制约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所以各地在创建和发展社区文化中心过程中均出台了相关用地优惠政策,并且在落实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时将文化中心的使用面积作为考核其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上海市规定可以采取新建、改扩建和置换等多种途径,落实场地设施*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青岛市示范区创建以来,大力实施基层文化设施提质升级,改扩建了综合文化站38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073处*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关于青岛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济南市采取新建一批、收回一批、租赁一批、共享一批、改造一批、置换一批、整合一批的方式推进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济南市政府办公厅《济南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办法》,2007年。。

改扩建和新建的社区文化中心具有各自优势。在发挥自身功能方面,改扩建的社区文化中心一般地处旧城区,靠近城市干道和居民住宅区,方便居民参与社区文化中心的活动。课题组在调查中也发现,虽然一些改扩建的社区文化中心空间狭小,但是本区居民参与性高、建筑空间利用率高、服务可及性和可达性高,如上海市曲阳社区文化中心、青岛市市北区宁夏路街道台湛路社区服务中心等在以上方面发挥了良好功能。在整合城市资源方面,改扩建的社区文化中心将一些闲置用地、老建筑投入使用,有利于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空间作用。新建的社区文化中心在设施建设时可选择余地较大,设施项目配置更为合理、多样;文化中心硬件设施一般较新,可节省维护和维修成本;较能满足社区文化中心长期发展需要,随着城市化发展及居民对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新建的文化中心也会有更多预留空间;新建与改扩建相比,新建在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空间利用方面更为科学、合理和专业。

2.整合设施资产

目前社区文化中心的设施建设存在共性,但也存在设施设置零乱、无序的状态。将有限和无序建筑空间划分、分隔和组织,形成适应社区文化中心这类文化建筑体的设施构成体系,对整合社区文化设施、发挥资产效用是非常有意义的。社区文化中心设施组合方式可以形成建筑空间内部的序列层次,展示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特征。社区文化设施资产整合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①动静分类组合。将静态的和动态的功能空间、安静的和嘈杂的功能空间相分离。从设施动静分类,查阅类、展览类等需要安静环境的设施与观演类、文娱类等产生声响的设施分类建设,使之在使用过程中互不干扰。②功能分类组合。把设施功能划分、分隔,将功能相近的设施布置在一起。可以采用以下形式:教学类教室、培训室等同类功能集中设置;多功能厅、排练厅、演艺厅等使用大空间的同类功能集中设置;棋牌、球类、健身等娱乐活动功能集中设置。③与其他公共设施组合。主要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与城市广场、公共体育设施(如体育馆、运动场等)、教育设施(如学校等)、商业娱乐设施(如电影院、歌舞剧院、音乐厅等)等进行组合式布置,形成设施之间的相互支持和补充,集约利用公共设施资源,有利于功能拓展。

3.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地域文化资源是实现社区文化资产内生的基础条件。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生产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程思富:《文化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包含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社区文化内生发展要继承地域文化的根脉,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自然与社会资源相整合,形成文化发展的动力源,进而提出创新文化的建构路径*张礼建、向礼晖:《试析文化中内蕴的创新元素及其培育路径》,《探索》2017年第5期。,为社区文化提升、创新的内生式发展提供新的理念和技术条件。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将当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因素条件,在挖掘和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时可考虑的方面:一是社区文化中心建筑体的地域标识性。公共文化建筑的文化品位是一个综合交织的系统,不能简单视作文化符号的集合,它至少包涵文化中心与环境的和谐、地域差异性、包容性和多元化、人性化等方面*向科:《建筑方案设计过程解析——以蚌埠文化中心设计为例》,《华中建筑》2010年第8期。。文化设施应综合考虑所在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地方文化特色等特点*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文化部:《文化馆建设设用地指标》(建标[2008]128号),2008年10月1日。。二是社区文化服务项目设置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社区文化中心建设中,利用和融合地方文化资源,不仅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也能继承文化的精髓,唤起人们地域的情感认同,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三是社区居民参与和提供社区文化资源和服务。人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居民参与性才是将社区文化资产真正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能力、实现社区文化资产“质”的提升及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调查中发现,居民参与有利用社区“名人”效应提供文化资源、志愿者协会参与和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等形式。

四、资产为本视角下的社区文化建设策略与讨论

资产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涉及多元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资产建设中既要重视资源的引入及其持续性互动,又要运用其与外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构建社区资产建设的网络模式。

(一)资产建设主体定位于街道层级

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显示,社区发展并非社区内部自生行动的结果,它是由外部力量植入、推动,并实现内外力量紧密结合的过程*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国家政府组织发挥着外源动力输入的重要作用,而资产建设主体的层级定位和辖区范围又决定了社区文化服务的适当规模及输出服务的效果和品质。“十三五”时期,国家文化部对于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明确提出“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整合资源,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详解“十三五”文化建设:“一个工程”和“四大体系”》,《经济日报》2016年4月15日。。从服务人口规模来看,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项目和面积与其服务的人口规模相对应时,才能方便居民使用和发挥项目最大的经济效益,如一个街道办事处为3万至5万居民服务。根据各地居住区规划的实践,为满足3万至5万居民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16年版)。。从建设经验来看,上海市于2007年以指标化的方式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将其定位为“以满足社区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设置在街道、镇(乡)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规划布局具有前瞻性,街道级社区中心易于建设运营和监督管理,使得上海市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从资源整合利用来看,区级社区文化中心的服务可及性不如街道级,居委会级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规模、项目多样性、完备性等方面的容纳能力和服务水平又不及街道级。所以,以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为原则,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才是适应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

(二)资产供给与文化需求相适应

现有社区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为配合政府政策的执行过程,因此社区与政府的互动模式表现为有形资源的单向互动上,即多为政府补助相关经费或制定建设标准交由社区执行相关方案,而缺乏对社区居民动态需求的反馈和回应。资产供给无法适应社区差异化需求,未充分考虑文化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均衡性,如对外来借住型居住人群社区、失地安置型居住人群社区*陆影:《社会空间视域下的“城中村”隔离问题》,《学术研究》2015年第12期。、被动迁入型居住人群社区、城镇定居型居住人群社区等不同社区类型如何进行文化需求评估、增设社区文化中心或整合文化资源、满足特殊文化需求等方面回应不足。社区居民作为社区重要的人力资本,其智慧和能力的参与可以成为社区与政府之间双向互动的载体,以实现社区与政府之间无形资源的双向互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体现为:一是社区文化建设标准应考虑社区总体和个体需求量。总体需求量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生活理念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而发展的,社区个体需求量还需要根据其当地条件、区域政策、社区居民年龄、收入、职业等进行调节*武田艳、何芳:《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设施准则探讨》,《城市规划》2011年第9期。。二是物质资产投资标准应实施动态调整。因为物质资产一经投入建设即表现为长期性和刚性,所以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规划标准应从动态的视角进行制定,设置动态指导性指标,既要考虑适应制定时点短期内的环境条件,又要满足未来发展需求。三是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部分社区文化中心存在“唯指标化”问题,没有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设施网络、服务供给等方面要凝炼特色、打造亮点,形成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督查情况的通报》,2012年。。

(三)协同增效的多元资源互动

协同增效强调主体间联合行动的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合作效用,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和整体规模效益*[英]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姆斯·卢克斯:《战略协同》,任通海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资产为本的社区文化建设还需构建与文化服务相关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协同关系,合作主体间资源相互匹配、目标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以实现社区文化服务供给的协同增效。在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中,一方面应逐步降低对政府的资源依赖,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挖掘社区资产内生的动力源,加强与文化服务相关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逐渐减少对政府资源的依赖程度,构建自身的自主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对于文化资源进入的选择权。虽然各种资源的进入能够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脚步,但是社区文化发展方向往往依照现有资源的发展方向,而致使社区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并非旨在削弱社区的自主性和决定权,而是由社区评估资源是否符合政策目标和组织发展需求,选择外部的有形和无形资源为社区所用。

猜你喜欢

设施资产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民生设施非“摆设”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