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的确定与修正
——专家文献法探讨

2018-03-22顾海兵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检索指标体系专家

顾海兵 王 甲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一、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是指通过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使我国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以保证我国经济在面临外在因素冲击时能继续稳定运行、健康发展。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顾海兵等(2007)提出,“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国家经济安全是基础”。*顾海兵、沈继楼、周智高、唐帅:《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内涵与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雷家骕等(2011)指出,“无论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正在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大国,都越来越关心本国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雷家骕等:《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分析方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持续升温也引发更多学者重视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近期,我们通过梳理“中国经济50人论坛”每一位专家最近5年的论述发现,*详见“中国经济50人论坛网”(www.50forum.org.cn)有22位专家直接或间接地在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这22位专家为:蔡昉、陈东琪、贺力平、胡鞍钢、黄益平、李剑阁、刘鹤、刘世锦、刘伟、李扬、马建堂、宋国青、宋晓梧、王建、汪同三、魏杰、吴敬琏、夏斌、余永定、张维迎、郑新立、周小川。占论坛专家比例44%。尽管这50位专家研究方向各异,但有近一半的专家都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学术重要性和实践紧迫性。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仍带有明显的“应急”色彩和“应激”特征,即相关研究随国际经济危机爆发立即升温,危机褪去后关注度随即转冷。2009年后,“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献数量逐年减少即是明证。然而,伴随着日益复杂的经济安全形势,对国家经济安全开展跟踪性研究和前瞻性思考迫在眉睫。

二、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关键:指标体系

鉴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应对其按照大系统推断法、本系统分析法和子系统综合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系统性研究。*顾海兵、王鑫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指标体系是多维度认识国家经济安全现象、多角度理解国家经济安全规律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关键。

(一)指标体系综合反映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因素

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涵盖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更将抽象的研究对象和复杂的影响因素具象分解为可识别、可研究、可操作的系统结构。目前,国内学者多用指标体系来研究国家经济安全影响因素。顾海兵等(2012)运用“经济安全条件+经济安全能力”组合指标体系分析条件外因和能力内因共同影响。*顾海兵、孙挺:《“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安全水平预测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余根钱(2004)运用“监测指标+分析指标”定量研究冲击国家经济安全的复杂因素。*余根钱:《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统计》2004年第9期。叶卫平(2010)依据“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主权、经济危机”设定指标体系研究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因素。*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二)指标体系有助于科学分析国家经济安全的数量特征

指标体系是监测评估和警度预报系统的重要部分。目前,与国外学者侧重于案例分析法不同,国内学者偏重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评估经济安全、预报经济警度,如顾海兵课题组编写的“经济安全年度报告”运用三级18项指标对国家经济安全进行年度定量监测预警。*顾海兵等:《中国经济安全年度报告:监测预警2014》,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顾海兵等:《中国经济安全年度报告:监测预警201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年志远(2008)将国家经济安全的预警问题具体化为财政金融安全、社会安全、外经安全、资源安全和产业安全等五大定量指标体系。*年志远、李丹:《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6期。张汉林(2011)运用八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来测定我国的经济安全程度。*张汉林、魏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构建》,《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三)指标体系的修正集中体现了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的演变发展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过程伴随着指标体系的不断修正。顾海兵20年来跟踪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在国内学界首开国家经济安全定量研究先河,自1997年研发“市场安全、产业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四大类23项指标后,*顾海兵:《当前中国经济的安全度估计》,《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随着理论界对国家经济安全认识的不断深化,又相继开发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和“中国经济安全预警指标系统”。*顾海兵、李宏梅、周智高:《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监测评估系统的设计》,《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顾海兵、刘玮、周智高、刘陈杰:《中国经济安全预警的指标系统》,《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十二五”期间,为综合学术界研究成果并简化提炼指标体系,顾海兵研究团队(2012)以经济安全条件和经济安全能力为主线,构建了以“财政金融、实体产业、战略资源和宏观稳定”为关键领域的三级18项指标体系。进入“十三五”以来,随着研究的需要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形成了目前的由三级19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顾海兵20年的跟踪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认知和思考历程。

三、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确定与修正的方法简述

(一)主要方法介绍

目前,国内学者所运用的指标构建和修正方法可概括为“直接法”和“间接法”。所谓“直接法”,即直接从国家经济安全内涵或外延出发,依据影响因素与研究对象的因果关联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独立开发指标体系,如陈首丽等(2002)从反映国家经济安全风险的角度筛选了八个方面的44项指标;*陈首丽、马立平:《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因素与监测指标体系》,《上海统计》2002年第6期。叶卫平(2010)从国家经济安全定义方式出发开发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所谓“间接法”,就是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集成创新,比较典型的有顾海兵等(2012)综合运用专家文献法、社会舆论调查法和社会科学界调查法在众多指标中筛选建立的指标体系。

在“直接法”和“间接法”的运用过程中,一些学者引入数学方法,如朱建民等(2013)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确定指标权重。*朱建民、魏大鹏:《我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再构建与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3年第7期。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方法本身并不能回答指标的来源问题,也不能判断指标取舍的对错,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方法。

(二)专家评估法

专家评估法又称专家调查法,也称专家评价法。顾海兵(2005)认为,专家评估法是以专家对研究对象的判断为初始值,然后研究者再进行一定的处理,完成研究工作。*顾海兵:《实用经济预测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专家评估法的机理在于借助专家的力量对研究对象进行判断、选择、回答,再对专家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按照实施过程的不同,专家评估法又可分成专家会议法、专家函询法、专家委员会法和德尔菲法。专家评估法无需建立繁琐复杂的数学模型,尤其适合在缺少数据资料的情况下运用。专家评估法适用的关键是正确选择专家且专家进行科学评估,这需要较多的费用和较长的周期,并且结论可能永远不集中,适应国家安全研究需要的专家评估法目前仍在不断完善。

(三)专家文献法:不见面的专家评估法

专家文献法属于专家评估法子类,是一种不见面的间接专家评估法,是在调查一定时期特定范围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对文献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分析,形成研究依据。相对于面对面的专家评估法,专家文献法可以更低的成本在更广的范围集合专家意见。按照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文献共有“普通图书、报纸、期刊”等12种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年版。其中,期刊文献汇集了理论界的最新成果,具有学术时效性;图书文献是学术观点的系统集成,体现了学者长期的学术思考,具有稳定性。因此,本文通过期刊文献和图书文献来确定和修正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

本文运用专家文献法确定和修正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为:首先检索国家经济安全指标研究的相关“重要文献”,在此基础上分析“重要文献”中指标名称、权重、阈值的定量特征和其背后的定性逻辑,形成指标体系确定和修正的文献依据,进而按照一定的规则对顾海兵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形成新的指标体系。

四、检索“重要文献”

为保证权威性,本文期刊文献检索选择国内规模最大的“中国知网”数据库,图书文献检索选择“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检索系统”。同时,为确保文献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文按照“初次检索求全,精度检索求准”的二步检索策略,首先最大范围的检索有关期刊文献,随即在排除不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重要作者,进而依据重要作者确定重要文献。

(一)文献初次检索

第一步选择关键词。为防止因概念泛化而导致的检索结果分散,又避免因检索领域过窄而造成的检索结果缺失,结合研究需要,本文选择“经济安全指标”、“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中国经济安全指标”、“我国经济安全指标”等四个关键词依次检索。

第二步选择检索项。为全面准确进行检索,本文运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篇名”、“主题”、“全文”三个检索项依次进行检索。

在关键词和检索项确定后,本文将检索时间确定为2017年1月1日零时,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通过对检索文献的进一步查看可知,以“经济安全指标”为关键词并以“全文”为检索项所得到的检索结果最为全面,故本文初次检索所确定的期刊文献总数为434篇。

(二)文献精度检索

在初次检索的基础上,再进行精度检索,确定重要文献。第一步排除不相关文献。初步检索出的434篇文献中含有大量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经查阅梳理,排除自然科学类等不相关文献339篇,在此基础上又排除不涉及经济安全指标的文献62篇,最终确定符合研究需要的文献33篇。

第二步确定重要作者。“重要文献”来源于“重要作者”。我们认为“重要作者”应符合两条标准:一是成果数量标准,根据研究需要,将标准定为第一作者至少已发表2篇文章;二是长期研究标准,将发表文章时间跨度在1年以内的学者不列入“重要作者”。按此标准确定“重要作者”为顾海兵、雷家骕。

第三步确定重要文献。在上述检索结果中,根据重要作者确定重要期刊文献12篇。重要图书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为:进入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按照“著者:重要作者姓名”+“所有字段:经济安全指标”的双词组合检索格式进行检索,结合研究需要,检索确定重要图书文献4册。

(三)文献检索结果整理

对上述检索结果经过整理,得到表2、表3信息。

表2 重要期刊文献

表3 重要图书文献

五、分析“重要文献”

鉴于本文涉及的绝大多数“重要文献”在引用率、期刊级别、作者分布和发表时间上具有相似性,故可初步假定图书和期刊所涉及的同一指标、不同期刊所涉及的同一指标具有相同的学术权重。

(一)分析“重要文献”所涉及的指标

经梳理期刊文献涉及指标77项,图书文献涉及指标35项,经同名指标合并和相似指标归并最终确定专家文献指标库内87项指标。本文对每一指标在不同文献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排名,以此来直观展示不同指标的学术关注度。由表4可知,经济安全条件类指标平均出现频次3.8次,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经济安全能力类指标平均出现频次2.8次,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比”指标。

从指标来源上看,指标背后的理论认识是生成指标的基本逻辑,如顾海兵团队(2012)认为,研究国家经济安全应当既关注外部冲击影响又重视内部保障机制建设,以此为依据从经济安全条件和经济安全能力两个角度设计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雷家骕等认为,应将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作为思考国家安全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将“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引入指标体系。*雷家骕、陈亮辉:《基于国民利益的国家经济安全及其评价》,《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2期。

从指标演变上看,国家经济安全指标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演进过程,如顾海兵等最初用“三资企业各类产品总额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额的比重”来衡量外资市场控制度,后细化为“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外资市场占有率”,再具体化为“七大关键产业外资加权市场占有率”。

表4 专家文献指标库

(二)分析“重要文献”所涉及的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只有在同一指标体系中才有意义。经梳理,重要文献共涉及4套不同的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其中顾海兵等2012年开发的“‘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均有具体权重,是本文所调查的重要文献中唯一具备指标权重的体系。

(三)分析“重要文献”所涉及的指标阈值

经梳理,共有4篇期刊文献和2册图书文献明确给定指标阈值,阈值确定方法均为专家调查法。进一步观察发现,除“国债余额占GDP比重”、“研发投入比”两项指标阈值不同外,其余指标阈值完全相同。

六、吸纳“重要文献”

(一)原有指标体系

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最新研究成果为2016年顾海兵、张敏开发的指标体系,见表5和表6。本文以此为蓝本,借鉴吸纳重要文献进行进一步修正。

表5 修正前的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

表6 修正前的国家经济安全各指标阈值

(二)修正原有指标体系的规则

指标增减规则:鉴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百家争鸣”的研究现状,应吸纳最具共识的指标,本文按照半数原则,即专家文献指标库内某一指标同时出现在50%及以上重要文献中,则将该指标增加至原有指标体系中;考虑到原有指标体系是经过多年反复修正得出,体系内指标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指标应慎重删减,本文按照四分位数原则,即原有指标体系中某一指标出现在少于25%的重要文献中,则将该指标从原有指标体系中删除。在指标修正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定性判断进行取舍。

权重修正规则:因所需修正的指标体系与“‘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近似属于同一指标体系,故比照两套体系,共同指标相同权重不变,共同指标的相异权重和原有指标体系中独有指标的权重保留,其余指标再结合权重体系进行主观调整。

阈值修正规则:为综合专家意见,取所有重要文献中指标阈值的简单平均数作为新的阈值,对于原有指标体系中独有指标的阈值则予以保留。

(三)新的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修正规则,原有指标体系中“品牌外产比,出口集中度,粮食加权对外依存度”等指标出现频次少于4次,应从原有指标体系中删除;专家文献指标库中“对外贸易集中度”指标出现频次达12次,应添加到原有指标体系中。但是,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粮食的进口依存度在过去的10年间从6.2%增长到12.9%,*《如何理解“粮食进口依存度高”?》,和讯网:news.hexun.com/2015-02-05/173120021.html为此本文保留“粮食加权对外依存度”指标。最终删除指标为“出口集中度”、“品牌外产比”,添加“对外贸易集中度”指标。

指标删减后,原有指标体系与“‘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相比,指标总数未发生变动,仍为18项,其中同指标同权重的有15项,按照规则这些指标权重保持不变,原有体系中独有指标两项,按照规则这两项指标权重保留,此时除新添加“对外贸易集中度”指标外权重都已确定,故将剩余权重20%配置给“对外贸易集中度”指标。

最后按照指标阈值修正规则进行阈值修订,修订后的指标阈值除“国债负担率”、“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投入比”两项指标发生变动以外,其余指标阈值未变。在完成上述修正后,形成新的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见表7、表8。

表7 修正后的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

表8 修正后的国家经济安全各指标阈值

猜你喜欢

检索指标体系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