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谨厚: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探析
2018-01-30毕天云
毕天云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春秋战国时期堪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的“元典时代”,诸子百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主张,为中华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绵延发展奠定了丰富深厚的学术底蕴。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从小生产者的立场出发,特别关心平民百姓的民生问题,强调治国理政要“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86页。,提出以“利民谨厚”*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6页。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全面阐述了利民的根基、理念、治道、目标和手段,对当代中国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利民的根基:赖其力者生
社会福利不会自动产生,要满足人的福利需求,必须解决福利的来源。墨子创造性地提出“赖其力者生”的思想,认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福利,劳动是民生之源,劳动是实现利民富民的前提条件。
首先,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生存之道。墨子认为,人类与动物的生存之道存在着本质区别,动物只是消极被动地依赖自然界的食物资源维持生命,而人类则必须通过生产劳动才能获得生活资料,才能保障生存基础。《墨子·非乐上》说:“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79页。墨子提出“赖其力者生”,旨在强调劳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只有从事生产劳动,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其次,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手段。墨子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视生产劳动的思想家,他提出劳动创造财富的主张,反复强调“上强听治,则国家治矣;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25页。《墨子·非命上》说:“今也农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今也妇人之所以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纴,多治麻统葛绪捆布,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8页。又说:“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9页。
墨子主张劳动利民和勤劳富民,坚决反对与此背离的思想行为。一是反对天命论。墨子指出,天命论者信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命虽强劲,何益哉?”*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85页。墨子认为,天命论忽视人的能动性,与追求“兴天下之利”的目标背道而驰,危害“求天下之利”的活动。墨子批评天命论者“上以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85页。二是反对不劳而获。墨子极力主张强力劳动,谴责不劳而获的行为。墨子说:“今有人于此,入人之场园,取人之桃李瓜姜者,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何也?曰:不与其劳,获其实,已非其有所取之故。”*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46页。
墨子提出的“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中华民族勤劳苦干的奋斗精神和工作伦理一脉相承,时至今日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在当今社会,虽然生产能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就业仍是民生之本,按劳分配仍是占主导地位的分配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多元福利供给体系中,辛勤劳动和努力工作仍然是个人福利来源的首要途径。总之,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勤劳才能致富,懒惰必然贫穷”,这就是墨子“赖其力者生”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利民的理念:兼爱互利
“赖其力者生”从福利本体论角度回答了“利民”的福利生产或福利来源问题,但没有直接解决“利民”的福利分配问题。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可以“赖其力者生”,那没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怎么办?在福利分配过程中,如何处理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遵循何种理念来达成利民之目标?墨子说:“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33页。在此,墨子实际上从价值理念(兼相爱)和工具理念(交相利)两个层次做出了回答。
(一)价值理念:兼相爱
实现利民目标必须确立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价值理念,墨子提出“兼相爱”说。“兼”在墨子的社会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要义是社会关系的“相互性”和“交互性”。作为价值理念的兼相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私的平等互爱(博爱)。墨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不相爱”(自爱自利)的消极后果。墨子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25页。墨子又从正面论述了“兼相爱”的积极价值。墨子认为,如果人人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26页。,那么,天下将是另外一番美好景象:“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26页。墨子特别以周文王为例,说明兼相爱是人类的无私博爱:“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43页。二是特别的弱者关爱。墨子强调,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还应该给予特别的关爱。《墨子·兼爱下》说:“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38页。
(二)工具理念:交相利
墨子非常明白,“兼爱”理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如果不能落到实处,“兼爱”就可能成为空洞的道德说教。为此,墨子提出“交相利”说,使“兼爱”理念建立在实际利益的基础之上,解决了“兼爱”理念的实践机制和实现途径。如何做到“交相利”?一是统治者的“移则分”*田毅鹏等编著:《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墨子主张统治者要关心百姓疾苦,把自己多余的财产财富分给老百姓,保证老百姓的衣食保暖,实现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的“交相利”。墨子以商汤和周文王的事迹为例,论证了“移则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墨子·非命中》说:“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移则分。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诸侯与之,百姓亲之,贤士归之,未殁其世,而王天下,政诸侯。昔者文王封于岐周,绝长继短,方地百里,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移则分。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88-289页。二是老百姓之间的“交相利”。墨子认为,百姓之间则通过互助共济实现交相利。《墨子·尚贤下》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79页。
在墨子看来,“兼相爱”与“交相利”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也是相互利人利己,“兼而爱人”就是“交相利人”,“兼相爱”等于“交相利”。正如墨子所说:“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47页。
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思想说明,社会福利场域不是冰冷残酷的无情世界,而是充满着“博爱之心”和“利人之行”的意义世界。在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过程中,仍需要继承和发扬“我爱人人,人人爱我”、“我利人人,人人利我”的理念和精神,塑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现代福利文化。
三、利民的治道:尚贤使能
墨子认为,要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目标,仅仅依靠君主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达到的,必须寻求实现“利民”目标的用人之道。“利民”的用人之道是什么?墨子提出“尚贤使能”主张,推崇“贤能”治理:依靠贤能之士制定“利民”之策,推行“利民”之政,达成“利民”之效。
首先,“尚贤”是为政之本。墨子认为,“尚贤”就是要崇尚“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良之士。*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0页。《墨子》开篇即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也。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页。墨子认为,国家拥有贤士数量的多少,直接关乎国家治理成效:“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9页。在墨子看来,“归国宝不若贡献贤而进士”*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页。,与其赠送国家稀有珍宝,不如推举贤人能士。
其次,唯贤是举。墨子认为,选拔贤能之士是政务治理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国家安定还是不安定,都要重视贤士的选拔。墨子说:“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4页。墨子强调,选拔贤人要秉持公心,不拘一格举人才。墨子说:“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6页。墨子还说:“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67页。墨子强调:“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2页。
再次,贤尽其才。墨子认为,“进贤”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事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在使用贤人的过程中,“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6页。墨子认为,通过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7页。墨子认为,通过有效“事能”实现“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7-58页。目标,确保饥饿的人得到食物,疲劳的人得到休息,大众百姓得到修养。
最后,善待贤才。墨子认为,善待贤才就要为贤士创造“成事”的基本条件,提供使其充分发挥才能的职位和待遇。因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2页。墨子认为,善待贤才还要建立完善的贤才激励机制,切实做到“富之、贵之、敬之、誉之”。所谓“富之”,就是要为贤才提供经济保障,确保其生活富足富裕;所谓“贵之”,就是要为贤才提供政治保障,确保其有位有职有权,社会地位显贵;所谓“敬之”,就是要尊重尊敬贤才,视贤才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0页。;所谓“誉之”,就是要给予贤才荣誉,授予贤才美誉,彰显贤才名声。墨子认为,做好了四个方面,就能达到“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9页。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福利体系运行过程中,社会福利政策执行和社会福利治理需要不同层次的管理队伍和专业队伍,选拔和建设一支贤能兼具、德才兼备的社会福利队伍至关重要。国家和社会只有善待社会福利的提供者、生产者、输送者、分配者和管理者,社会福利队伍才会善待社会福利对象,国家的社会福利立法和社会福利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并造福广大民众。
四、利民的目标:满足民欲
社会福利以民生为本,达成利民目标必须瞄准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满足民众最迫切的福利需求。墨子从自然人性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人之物欲的合理性,强调利民的归宿在于满足“人之所欲”,并把满足万民之欲作为治国安邦的出发点。墨子说:“若已不为天之所欲,而为天之所不欲,是率天下之万民以从事乎祸祟之中也。故古者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27页。
要优先满足哪些民众之欲呢?墨子认为最重要的是食物、衣服和休息。墨子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75页。墨子认为,消除民之巨患,满足民之欲望,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三得”。
一是“饥者得食”。“民以食为天”,墨子非常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视为国家的重要财宝和根本储备。墨子说:“食者国之宝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2页。还进一步引证《周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3页。墨子还认为,粮食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依靠。墨子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8页。粮食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墨子特别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与民众贫富和国家治乱联系起来。墨子说:“农事缓则贫,贫而且乱政之本。”*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14页。
二是“寒者得衣”。墨子认为,民众在寒冷时有衣服穿是最基本的利民目标。《墨子·辞过》说:“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6页。墨子甚至提出了缝制衣服的法则:“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絺绤之中,足以为轻且凊。”*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6页。墨子指出,圣人缝制衣服只是为了让人身体舒适,肌肤暖和就足够了,并不是为了让百姓看起来觉得美观。“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6页。
三是“劳者得息”。孟子一方面强调民众要“强力”劳作,另一方面又把“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目标。孟子认为,民众过于劳累是产生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42页。墨子甚至认为,辛勤劳作的百姓能否“得息”与国家安危直接相关,他以吴王夫差“国破身亡”源于“百姓苦其劳”的历史为例,提醒统治者要体察民劳,体恤民苦。把“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目标,这是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独特之处,在先秦时期是相当了不起的福利主张和民生思想。正如经济学家胡寄窗所说:“古代思想家能觉察劳动大众的饥寒交迫的穷困生活者甚多,而把不得息作为人民巨患之一与饥寒并列者,还只有墨子一人。”*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社会福利制度能否“利民”?归根结底在于它是否及时回应和切实满足了民众的福利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众的福利需求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墨子根据其生活时代的民生状况,强调要优先满足百姓吃、穿、息三项基本福利需求。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百姓的民生需求范围也在不断拓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五有”目标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民生改善方面提出“七有”目标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进一步扩大了福利保障的范围,是全面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利民”政策。
五、利民的手段:节用非攻
墨子认为,实现利民目标必须采取可行办法,他特别强调“节用”和“非攻”两种基本方式,并提出了实现“节用”和“非攻”的具体方法。
(一)节用利民
墨子从利民角度提出节用主张,反对奢侈浪费,节用利民是墨子提出的重要福利思想。首先,节用关乎国家存亡。墨子批评当时的统治者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在宫室、饮食、衣服、舟车和蓄私上存在永无止境的享乐欲望。墨子把节用提到立国之本的高度,认为节俭才能兴盛,奢侈就会灭亡。《墨子·辞过》说:“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2-43页。孟子还认为:“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4页。因此,古者圣王制定节用之法,“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7页。其次,节用可以生财增财。墨子指出,同样的财力不同的用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认为“节俭生财”、“节俭增财”,节俭理政能使国家财力倍增。《墨子·节用上》说:“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0-181页。再次,节用以实用适度为准则。墨子反对生产生活中的奢侈浪费,主张一切以实用适度为准则,还提出了器用、饮食、衣服、舟车、丧葬和宫室等方面的实用适度标准。关于各种生产生活器用,“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7页。关于饮食,“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8页。关于衣服,“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绤之衣,轻且凊,则止。”*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9页。关于舟车,“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9页。关于丧葬,“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窟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90页。关于宫室,“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91页。
墨子的“节用利民”思想对建设“节约型福利体系”和“节约型福利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福利发展的实践表明,民众的福利需求是无限的,但福利资源却是有限的,必须有效运用有限的福利资源满足无限的福利需求。如果合理利用福利资源,提高福利资源效率,可能产生“倍增”的福利效果;如果浪费福利资源,不但会降低福利资源效率,而且会导致福利效果“倍减”甚至出现“零福利”。
(二)非攻利民
墨子的“非攻”主张不仅是其“兼爱”理念在处理国家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更是其从利民理性出发维护民众利益的重要手段。墨子反对相互争霸与兼并的战争,是因为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苦难,本质上属于“害民”、“损民”而非“利民”。首先,战争贻误农时,破坏农业生产。《墨子·非攻中》说:“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57页。意思是说:春天出征会耽误百姓耕作种植,秋天出征会就会耽误百姓收获储藏。《墨子·耕柱》说:“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01页。农业是老百姓的衣食之源,耽误了农事就耽误了农业收成,直接影响民生。其次,战争损失重要生产资料,损害民众生产能力。《墨子·非攻中》说:“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57页。墨子说:“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58-159页。再次,战争致使百姓丧生,残害无辜。墨子指出:战争直接导致百姓死亡:诸侯驱使百姓“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4页。,“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57页。。战争还导致百姓间接死亡:“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下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57页。最后,战争产生残酷掠夺,损害他国民利。墨子指出,兼并战争“是以差论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以攻伐无罪之国。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以御其沟池,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牲。民之格者,则劲拔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方勇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44页。总之,在墨子看来,“非攻”的好处是“利己利人”,“战争”的结果则是“害人害己”。
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墨子的“非攻”主张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墨子从“利民”宗旨出发反对战争的观点却颇有见地和启示。事实上,只要有战争,就必然有一部分福利资源被用于支撑战争,就必然减少用于民生的福利资源总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非攻”也就等于维持或增加了“利民”的福利资源。因此,站在福利供给的宏观立场看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建成“和谐世界”,不仅有利于一个国家的国民福祉,也能增进整个人类的福祉。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以利民为宗旨,以利民为核心,以利民为归宿,全面体现了“利民谨厚”的福利理想,充分反映了“民本主义”和“民生主义”的社会追求。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继承和发扬“利民谨厚”的福利文化传统,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福利政策,及时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福利诉求,有效解决社会福利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