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2018-01-30王彬
王 彬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前进中的热点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是在与西方文化的对照中被评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从未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毛泽东同志深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他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西古今大碰撞的历史境遇中指明了方向,是我党长期以来文化路线方针一以贯之的准则。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提升到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同时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4版。这一立论从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及其方向作出了高度凝练的概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中,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最为着力: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间和逻辑上先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且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可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养分;另一方面,在全球文明发展的历史境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是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中国独特的智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关系的厘定
文化自信是针对文化自卑而言的,这两种极具反差的文化心态是文化之间碰撞的结果,确切地说,文化自卑是我们与西方文明的碰撞的结果,回顾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是沿着文化自信—文化自卑—文化自信逻辑演进的。毫无疑问,绵延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期保持着文化自信,儒道互补的原生文化本身具有开放性与强大的包容力,在与佛教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完美融合,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明样态,并且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圈。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文化陷入文化自卑的境地,本质上是由于西方工业文明开启的现代化征程击垮了中国几千年稳定持续的农业文明,由此带来的文化自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追赶工业文明的进程中逐渐被治愈,因而,文化心态在文明范式的转换中重获新生。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卑再到文化自信,肯定—否定—肯定的演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中跌宕起伏的缩影。今天,习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的号召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演进而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中历史积淀最为深厚的资源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论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鉴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等等。*参见高长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光明日报》2016年9月5日第16版。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来看,习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上的定位是站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既回溯源头又面向未来,也就是说从线性时间承续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该是一以贯之的,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根基、沃土、滋养的表述都是突出了它在历史前进中具有的原点地位,这也是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历史性思维在文化发展问题上的体现,是尊重客观历史发展,实事求是评判、定位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关系的厘定着眼于时代性的同时,更看重其内在价值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这也是对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对于新旧文化之争的一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回应。他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眼光摒弃了过往以线性进化论看待文化发展的思维模式,认为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线性式地前进,时间不是我们评判文化价值的唯一尺度,也就是说并不是旧的就应该被摒弃。相反,文化具有历史积淀的特征,它是在循环累积中沉淀下来的,其内在价值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来源,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6/06/c_126588952.htm,2014年6月6日。,这一论断有力回击了文化虚无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这一系列比喻式的表达是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但这并不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今天我们文化建设的主脉,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当今思想界甚嚣尘上的各种复古主义、原教旨主义思潮以及儒化中国的方案都不可避免地缺乏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历史视域。对此,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4版。所以,要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在摒弃文化虚无主义的同时也要警惕文化复古主义,要从着眼历史与面向未来的角度,立足当下的发展实情来看待两者关系,既不能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又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解决当代中国文化问题的唯一良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成为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历史的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它是这个民族、国家、政党所凝聚的共同体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的文化认同与自豪。中华传统文化在农业文明的范式下始终保持文化自信。今天,我们在全球化的境遇中逐渐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范式过渡,根植于农业文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在现代工业文明中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这一问题,在百余年的近代历史中我们有过否定的回答。而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根基被定位,首先源于我们意识到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民族集体心理必有深厚的积淀作支撑,这一积淀首先要有时间作保障,因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的底气来自时间的沉淀;其次,我们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两极对立中意识到本土的、民族的才是中国道路、中国实践的有力支撑;再次,文化自信还必须要建立在共同体达成的共识,即被共同体认可的价值理念上,这种理念在今天仍有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根植于农业文明,但对工业文明的弊病能够提供良方。因而,从历史维度、本土维度、价值维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
(一)历史维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史从未中断,这一独特且持续存在的文明样态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它在时间性和连续性上为今天的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根基。文化自信要有一定的底气作为支撑,这个底气首先需要有时间的沉淀。中华传统文化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累积起丰厚的文化遗产。而没有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化是难以有精华存世的,往往也是肤浅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还在于它的连续性,即它是所有文明中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这一特点源于中国传统社会大一统的超稳定结构,这种连续性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深层文化心理积淀*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运用“积淀说”来进行民族文化谱系研究,从民族文化意识的历史流变去深究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灵魂的构建与转型。,成为凝聚共识的坚实力量。当今时代,文化成为民族国家的归宿,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之所以备受关注就在于他给冷战之后的世界形势提供了一种解释范式。文化的认同显然成为当今世界民族国家凝聚共识的纽带。无论西方文化如何冲击,无论我们曾经多么努力地试图抛弃旧文化,都很难清除民族文化根植于中国人骨髓的因子,所以习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2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继承,为文化自信增添力量。
(二)本土维度
中国传统社会虽然形成超稳定的结构,但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轴心时代开创的文明辉煌在文化的交流互动中被不断创新超越,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显示出超强的本土化能力。它即使在面临强势力量的军事入侵,以至于改朝换代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文化上的独领风骚;即使面临异质文化如佛教的挑战的时候,依然能够在融合中创新。这一吸纳力与融合力可以称之为本土化能力。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本土化能力强化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在面临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的今天,我们相信中华传统文化自备的这种本土化能力能够在文化融合中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固有精神。
随着全球化的时代的到来,文化却呈现出彰显本土化的特点,即文化的民族特色与价值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根本上说,文化自信必须立足本土,尽管我们倡导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是文化自信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仍然是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特色”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条道路在文化建设上必须立足本土、彰显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保持自身的特色,从而保障文化自信之“自”不离其宗。
(三)价值维度
一种文化之所以在历史的淘洗中绵延不绝,根本在于它自身创设出来的价值理念能够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并在与其他文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提供解决世界问题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一整套的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将这些价值理念概括为:“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25/c64094-25729647.html,2014年9月24日。。这些价值理念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社会保持长治久安,形成了悠久持续的文明,还在前全球化时代影响了整个的东亚文化圈,甚至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也有一定影响,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都高度赞扬中国的伦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价值理念仍然能够为解决今天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贡献智慧。中华传统文化所固有的整体性思维更加契合全球化时代,相比而言,西方文明是单子思维,注重个体价值,崇尚个人主义,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在利益博弈时难以达成共识,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所倡导的“仁”首先就是要从个体出发建构与他人的关系。这一整体思维还表现在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从根本上说是把自然和人类看做是对立的,人类不断从自然中攫取,造成的后果是显然易见的,而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消解西方人与自然的对立。因而,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不断把目光转向中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世界问题的方法。所以,按照汤因比的文化挑战——应战模式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就在于它在面对挑战时仍然能够应战,并且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解决问题,这何尝不是增强我们自信的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
文化自信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也都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力量来源,两者都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当代文化自信注入活力。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并非要用马克思主义机械地切割、歪曲中华传统文化,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说,任何时代的文化必然要有主流指导思想为指引,从而保证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方向正确,价值理念被普遍认同,以及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相协调。马克思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了的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其次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但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域融合要有主次之分,显然出发点和主旨都是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心。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必然要在不忘本来、开辟未来的创造中融会而成。
(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特色,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这是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
文化自信要不忘本来,这个“本”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必须根植传统,才能使自信具有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话语体系是更具独特标识的文化底色,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增强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当代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但是我们缺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表达特色,以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验,阐释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涵与独特价值,从而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都在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传承的主因即在于话语体系的连续性,只有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来表达中国人的生活与梦想,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才是中国给自身,亦是予世界的独特贡献。
(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正确指导方针,必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注入活力
创新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保持创新精神是文化自信的坚强后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就在于以创新为驱动力,《诗经》中就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说“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000年的历史是一个动态创新发展的过程,它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文化在形成初期就确立的创新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路。因为固本固然重要,但开新才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不二选择。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建立在个体认同基础上的民族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中华儿女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首先为文化认同铺平道路,因为文化认同必然是在一定的文化境遇中发生的,并在一定的文化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群体对于自身所处的时代的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认同的体现,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体制的转型,时代问题的变化,其价值理念必然要与时俱进,只有处时代之潮头,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才能创造出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为中华女儿所认同的文化。再者,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出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它直面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在实践中积极应对、解决问题,这是提升文化自信最有力的方法。文化自信心根本上是在解决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时建立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有的智慧加上根植于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为文化自信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论阐释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路。转化与创新一方面要在理论层面加大阐释力度,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在实践层面实现转化与创新才能够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入民族文化的血脉中,为当代文化自信注入活力。
就理论阐释层面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以文本诠释为起点,要以“我注六经”的方式深入理解还原文本,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实事求是地解释和评价传统,努力“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2.htm,2013年8月20日。。尽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前理解”的介入,从而使“我注六经”无法忠实地再现过去,只能在“效果历史”中阐释我们理解的历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反身性通达传统文化的内核,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修身为本、讲处世之道、立治国之道,它的主体切己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主观历史主义和客观历史主义的争论。“我注六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前提,那么“六经注我”则是创造与转化的具体展开。理论诠释层面的创新首先要坚持“两有”方针:有区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剥离社会历史因素,重新发掘对当代文化自信心建立仍有价值的理念。再者,要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站在凝聚中华民族力量、构筑民族文化认同、回应中国现实问题的高度展开转化与创新。唯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站在当代文化发展的角度,增补扩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使之与现代价值理念接轨,比如,中国传统社会不乏“法”的内容,但是传统社会总体是“人治”社会,转化与创新就是要结合现代文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来补充,以适应依法治国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阐释,比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7页。体现了儒家以血缘为纽带的伦理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维系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但与当代法制社会是有冲突的,因而如何保持中国特色同时兼顾现代法治理念是转化与创新在理论阐释层面需要努力的,如果能够实现两者兼顾,必将增强文化自信。
相比理论阐释,实践层面的创新是增强文化自信最根本有效的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与创新的理论阐释是基础,口号宣传倡导是指引,而只有落实到实践层面,只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只有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才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文化自信心。因为“一旦脱离了实践语境,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不可能逃避被抽象化的命运”*何中华:《重读马克思》,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也是根植于实践的结晶,正如徐复观所说的,中华文化“都是面对着现实的人生、社会的问题而传承;都是通过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探讨体验而加以传承”*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07页。。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化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中,需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政策推进是基础,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上有远见、有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转化与创新是一项国家级长远文化战略,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有切实保障,发展有路径,取得了实际的成效,这是政策推进的结果;第二,制度建设是抓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不是喊口号,而是要依靠制度建设来规范,例如,围绕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贯穿国民教育,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各方都适时出台了相应条例章程,确保传承与创新依靠制度来实现;第三,措施到位是保障,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发展落到实处必须要措施到位,要在组织领导、政策推进、制度保障上真抓实干,真正落实好保障好,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