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018-01-30武东莉
武东莉
(江苏省新沂市徐州广慈医院,江苏 新沂 221400)
在医院精神科中,对于患者采取护理措施存在较大的难度,因为在护理过程中会因为患者患病的性质不同容易出现风险事件,从而出现不必要的医患纠纷[1]。本研究主要是在本院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对其应用效果展开探讨,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涉及到的对象为我院于2015 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精神科患者200例,选择随机平分的方式将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常规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18岁到67岁,平均年龄35.7±1.6岁;研究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17岁到69岁,平均年龄37.2±1.5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别不大P>0.05。
1.2 方法
对于常规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性的护理管理,而对于研究组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再实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分为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针对性地对患者展开风险评估这四个环节,其具体内容如下。
1.2.1 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水平。该环节主要是对护理人员展开风险教育培训,培训目的主要是加强护理人员对各种风险的判别能力以及方法意识,并且结合护理经验不断对培训内容及流程进行完善。而培训的对象包括医院所有的护理人员,尤其是针对刚入职及护理工作为三年以下的护理人员[2-3]。
1.2.2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该环节主要会应用到风险监控,对护理风险进行监管,其中将分级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其中主要负责的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展开每日常态评估,并且进行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并且每天由责任护士对主要负责的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查看,包括工作是否到位、展开的护理措施与患者的病情是否符合,护士长则负责对重点患者、时段和环节展开管理,对护理记录的检查方面加强管理[4-5]。
1.2.3 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风险评估。不同的精神病患者具有不同的症状,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有自伤、冲动、伤人、破坏物品。
1.3 观察指标[6]
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患者及其家属采取问卷调查,调查护理满意度,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在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医学统计软件SPSS 17.0 的统计,用 %对计数数据进行表示,并用x2检测,若取得数值P<0.05,则表明数据间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出现情况
研究组出现2例不良事件,分别为外走、跌伤,占比2%,常规组出现4例自伤、2例外走、5例意外伤、4例其他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总数为15,占比15.00%。统计学比较X2=10.865,p=0.000,研究组出现不良事件例数明显少于常规组。
2.2 比较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情况
研究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满意度95.00%(95/100)明显高于常规组78.00%(78/100),P=0.000,x2=12.374。
3 讨 论
精神科所收治的患者具有不同的症状,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较多,因此有必要实施相关的风险管理,其主要是通过各类培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其风险意识,并将该意识贯彻到护理操作、各项抢救环节中,加强对于风险的控制[7]。
本研究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结果统计数据显示,其不良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减少并且取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减少了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综合而知,加强精神科护理的风险管理工作,可以对各项机制和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且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医院护理质量,减少医院与患者之间的纠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