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与城市发展:历史、问题与趋势
——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审视

2018-01-30庄友刚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现代性建构资本

庄友刚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在当代城市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城市发展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现代性的发展进程在城市的历史演进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应该怎样看待和评价这种作用?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又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等等这些问题,尽管不论是在现代性理论的研究中还是在城市理论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但是,无论是在哪个理论研究领域,已有的理论阐释都还是不充分不完善的,尚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有待澄清。事实上,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状况,给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带来了这样那样的误读。在全球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城市化发展的这一历史语境下,澄明这一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已经成为时代向我们提出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任务。本文拟在这方面略陈浅见,期待学界开展更为深入的讨论。

一、从古典城市到现代城市: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

城市的建构和发展不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现象,城市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起点是城市及其狭小的领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页。,“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但是,随着从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城市的建构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不仅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反转,而且城市问题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问题逐步形成并日益凸显。换言之,随着现代性发展进程的开启,城市发展也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现代性根本上是指现代社会所呈现出来的本质属性。深入把握现代城市发展状况,澄明现代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首先需要对城市发展进程的这种历史性变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现代性的发展,不仅使城市由古典城市转变为现代城市,更重要的是开启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古典城市与现代城市在城市建构的初衷、城市的功能、城市空间的呈现样态、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关于这一点将在下文详述,这里意在指明,从古典城市到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一种重大的历史性变迁。古典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差别在于交往的发展程度,古典社会之所以是古典社会,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于其地域局限性,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则是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相一致的。现代性的发育程度直接表现为世界历史的发展程度,这种情况也在城市的发展中呈现出来,古典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变,最初就表现为城市间交往的发展。“随着交往集中在一个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以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在市场和交往之间也立即发生了相互作用。城市彼此建立了联系,新的劳动工具从一个城市运往另一个城市,生产和交往之间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之间在生产上的新的分工,不久每一个城市都设立一个占优势的工业部门。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消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而“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伴随着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换的完成,现代社会最终确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地域局限性为根本特征的古典城市发展成为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现代城市。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它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来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由此开启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化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成为现代性发展的一个根本路径。一个社会的城市化程度是这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空间布展是现代性构思的重要维度,而这种空间布展的主要方面就表现为城市化的发展。换句话说,城市的建构不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现象,但是只是在现代性发展之后才开启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反转。这不仅在城市化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这一方面表现出来,也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古典社会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同工商业的出现和发展亦即交换经济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尽管随着古典社会的发展交换活动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但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仍然居于从属的地位。这意味着,尽管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现代社会是根本打破了地域局限性的交往社会,交换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是进入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在这样的状况下,城市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尤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社会生活最具显示度的领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第二,与此相联系,城市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的建构和发展完全围绕经济需要而展开。从原则上来说,任何时代的城市建构都具有基本的经济功能。但是在古典社会中,一方面,许多城市的建构首先并不是围绕经济需要而是围绕其他方面的目的(如政治目的、军事目的等)展开的。与此相应,这些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空间样态也呈现典型的政治或军事特征。就功能指向而言,经济功能是从属于其他功能的,只具有从属的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是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它的出现也并不是围绕直接的工业生产或是商业交换的需要而有意识建构的,而是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自然形成的城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原有城市为适应大工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了改造和重构,转变成为现代大工业城市——这一过程是在现代性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逐步完成的,并且还在现代性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更新着这种改造与重构;另一方面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些城市一开始就是围绕大工业需要而有目的有意识建构的,是现代大工业城市。城市空间完全按照大工业发展的需要来布局,呈现出典型的经济特征。经济目标是现代城市建构与发展的首要目标。第三,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翻转。古典社会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耕文明社会,乡村经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有基础性的优势地位。乡村的发展程度在根本上制约着城市的繁荣程度。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城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无可撼动的优势地位。现代社会“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页。在经济关系上,城市占据绝对中心的地位,乡村的发展程度因城市的发达程度及其受城市的辐射程度而梯次展开。

再次,在社会理论层面上,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城市发展和城市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在理论上被自觉地反思,这也是把握现代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时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方面。在古典社会中,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社会生活方面,城市都不具有(优势)主体的地位,因此,城市并未成为被自觉理论反思的对象。即使是出于政治的或是军事的等方面的目的人们需要关注城市,也只是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筑等城市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思考,而缺乏对城市建构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反思。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不仅城市发展由古典城市转变为现代城市,更是开启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现代城市的规划与建构是现代性构思的一个重要表征。现代性的发展在带来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众多的问题,表现在城市发展方面就是各种城市问题不断出现、加剧并日益凸显。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问题的时候,现代城市的规划与构建作为现代性构思的重要表征自然也得到了理性的审视,这时,城市发展和城市问题真正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出现,在理论上被加以自觉地理性反思。在这样的意义上,城市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是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理论,城市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二、现代性困境与城市发展问题

现代性进程的开启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历史发展进程,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生活的历史性变迁,就城市建构而言,城市发展出现了里程碑式的转变,正如上文所指明的,这种转变在各个层面上都体现出来。就此而言,现代性发展赋予了城市全新的面貌,理解当代城市状况一刻也不能离开现代社会的历史语境。另一方面,现代性进程在取得了历史性辉煌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这就是现代性后果的消极面及其继发性问题。城市发展是现代性空间构思的主要构成部分。现代性进程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历史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众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现代性困境密切相关,是现代性困境在城市发展中的表现。反思现代性困境,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反思现代社会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首先,城市发展的单面性与局限性。现代社会中,城市发展超越了古典社会的地域局限性,但是这种发展又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城市的建构与发展集中体现的是物化社会关系的需要,以下几个方面就集中表现了这一特征:第一,城市建构和发展中单一的经济考量。社会生活是多样的、多方面的,但是在现代城市建构中经济目的成了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城市的规划、城市样态的布局、城市空间的再造、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展开等等,都在围绕单一的经济目的而进行,也就是说怎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构建就怎么展开。现代性城市只关注“生产”,不关注“生活”,它把追逐利润的活动视为生活本身。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城市生活不乏多样性,但是这种多样性是围绕经济需要而展开的,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多样性背后实际上呈现的是单面性。第二,城市空间的市场化。在现代城市的建构中,不仅城市空间的生产围绕单一的经济目的进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城市空间本身转变成为一种商品,空间生产作为一种商品生产而出现。空间资源的获得途径,空间资源的利用形式,空间产品的消费方式,都以市场原则作为运行的轴心,谁购买谁消费成为空间消费的基本准则。空间生产的市场化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思考和实施城市建构的必然结果,也是其进一步展开的基本路径;反过来,空间生产的市场化发展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利益的主导和核心地位。第三,城市生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格式化。在直接的经济因素成为城市空间的生产和消费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人们在城市生活空间中的位置也因其所处的经济地位而被固定下来。由于经济地位不同,无论是在城市空间的生产中还是在城市空间的消费中,处在不同的经济阶层上的人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在经济地位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所处的空间地位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而是被相对固定下来。与城市空间格式化相伴随的是社会关系的格式化,由此必然造成社会阶层流通渠道被堵塞从而被固化。

其次,城乡对立的进一步发展。分工的发展引起了城乡的分离和对立,“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要确立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体,就需要“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现代性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不仅没有弭合城乡之间的对立,反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立。第一,在从古典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变的进程中,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城乡对立现象的消亡,而是由城市对乡村的依赖转变为城市对农村的统治,“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277页。。在这样的历史前提下,城市越是发展,城市对农村的统治就越是加强,城乡之间的对立也就越是严重。第二,现代性对城市发展的历史促进作用,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开启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大规模的发展是以对乡村的剥夺与挤压为前提的,把人口等各种生产要素集中到城市,把乡村空间转变为城市空间。以牺牲乡村为代价的城市发展,势必进一步加剧城乡之间的对立。第三,城乡对立的发展与加剧,其社会后果即在于人的异化的加剧。“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产生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换言之,在现代社会中,城市越是发展,城乡之间的对立就越是严重;城乡之间的对立越是严重,人的生存和发展就越是受到异己的力量的统治。

再次,现代性困境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结局与起点的背离、后果与目的的悖论”*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作为现代性空间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所遭遇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理念与后果的背离上。在思想史上,人们对现代性困境的反思和批判主要是围绕着对理性中心和主体至上原则的批判来展开的。正如胡塞尔所指出的:“欧洲的危机在错误的理性主义中有着根源。”*胡塞尔:《现象学与哲学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61页。现代社会中,城市发展正是在理性中心和主体至上两个核心向度上背离了初衷。第一,古典城市向现代城市的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理性主导的城市建构取代了“自然形成的城市”。大工业城市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城市化进程,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性发展中的理性中心的发展要求。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构中单一的经济眼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空间市场化的深度发展,理性的中心地位逐渐为非理性的逐利行动所遮蔽。单个主体的逐利行动是高度理性的,整个社会的逐利行动却呈现为非理性的。表现在城市建构上,城市的某一空间建构是理性的,但是城市整体空间的建构却表现为非理性的杂乱的状态。同样的情形也在城市之间表现出来,单个城市的规划是理性的,但整个社会的城市建构和发展则呈现出极强的非理性特征。第二,主体至上是现代性的基本精神,高扬人性反对神性是从古典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的理性大旗。从一个角度来说,现代社会中城市的发展坚持并体现了主体至上的原则,大工业城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及其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物质生活的丰富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但是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中城市的发展又恰恰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一方面,城市的建构与发展不是围绕着“人”展开,而是围绕“物”展开,单一的经济利益追求必然遮蔽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发展的物质成果主要不是围绕人的发展需要来分配,而是服从于进一步追逐利润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现代社会中城市越发展人被的异化现象越严重。总之,后果与初衷的背离构成了现代性困境下城市问题的中心所在。

三、现代性困境的实质与城市问题的根源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语境中,现代社会即指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现代社会的理解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把握。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明确把“现代社会”指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很显然,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就是资本的运动规律,因而该书命名为“资本论”。既然现代社会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把现代性理解为现代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根本属性,那么现代性根本上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造就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状态。理解现代性不能离开对资本现象的把握,现代性根本上是资本运动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属性。就此来看,现代性困境即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遭遇的困境,是资本危机的根本表现。

资本的历史本性及其运动逻辑必然造成资本发展的危机。资本的本性在于实现自身最大限度的增值,这种增值通过生产获得,通过交换实现,因此资本一方面需要进行最大限度的生产,另一方面要促进最大限度的交换和消费。然而,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生产必然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不合理的过度的消耗和破坏,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造成扩大生产的需要与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激化,引发生态危机;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生产需要通过最大限度的交换和消费来实现,从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这又必然引发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与市场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激化即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都是资本危机的表现,都是对资本无限增值本性的限制。尽管创新的本能与冲动促使资本能够不断变革自己的积累方式,形成新的存在形态,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新一轮的发展神话最终又会遭遇不可避免的同样境遇。由此可见,资本的运动是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增值,实现自身的无限发展,但是,资本运动的结果总是同时造成自身发展的界限,自我造成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危机。这样一来,资本运动的初衷与资本运动最终结果总是相互背离,即目标与结果相悖,这也就是所谓现代性困境或危机。现代性危机与资本危机实质上是一致的,从根本上来说,现代性困境就是资本危机的特定表现。

在探讨现代性问题与资本问题之间关系的时候,必须时刻注意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概念与当代西方理论界的“现代”概念的差异性。不加批判地混同使用,势必模糊两种理论的原则界限,从而落入一种意识形态误区。尽管当代西方理论界对现代性的反思与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有一致和相似的地方,某些结论甚至是相同的,但是他们理论中的“现代”概念的内涵是存在重大区别的。马克思的现代概念是同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资本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资本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即现代社会,二者是相等的表达式。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表现为工业资本主义,因此马克思在其理论中主要依据工业资本主义的状况来批判现代社会,但这绝不意味着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概念仅仅指工业资本主义而不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他发展阶段。而当代西方理论界则主要是在工业社会(工业资本主义)的意义上来使用“现代”概念的。按照这一理论逻辑,当社会发展走出工业社会而进入所谓后工业社会的时候,也就实现了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代西方理论界所谓的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变迁。

明晰了“现代”概念的内涵及现代性困境的实质,再来看现代社会中城市问题的根源,问题也就清晰了。现代社会中城市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逻辑的主导。现代性的实质与核心在于资本,资本的发展构筑了现代性的内容与形式。现代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根本上也就是资本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发展的积极成果体现了资本的历史进步性,城市发展的问题则体现了资本的历史局限性。换言之,资本的历史局限性是造成城市发展问题的根源,城市问题反映的是资本的逻辑与困境。现代社会中城市问题的凸显程度和激化程度是同资本的发展状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资本的发展越是充分,矛盾越是突出,城市发展问题就越是凸显和严峻;反之,城市发展问题越是严峻、越是引发理论的关注,表明资本面临的矛盾越是激化。在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具体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无论是最大限度的生产还是最大限度的交换,都需要相应的空间基础和条件,“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但是由于资本积累主要依赖于具体物质产品的生产,因而尽管资本对于空间建构有巨大的数量要求,但却缺乏追求不同品质的空间产品的动力,只要空间建构能够充分满足具体产品的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即可。因此,在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尽管大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但是这些工业城市的面貌大同小异,基本千篇一律。同质化是工业社会中城市建构的基本特征。随着现代性问题的激化,资本的那种主要依赖具体物质产品生产的积累方式遭遇根本性的危机,创新本能促使资本寻找新的积累途径和存在形态。在这样的前提下,空间生产本身成为资本积累的直接途径,品质不断提升、形式日益多样的空间产品成为资本增值的重要源泉。表现在城市发展上,城市建构从同质化、千篇一律日益走向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这也就是西方城市理论所强调的从现代工业城市向后现代城市的变迁。由此可见,第一,现代社会中城市问题根源于资本的逻辑,要依据资本发展进程来审视城市状况;第二,后现代城市面貌根本上仍然反映的是资本发展的需要,是资本造就的结果,后现代城市发展没有在根本上超越资本的逻辑。后现代城市状况根本上仍然是一个现代性问题。

在当代,由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人们的交往在全球范围内深度展开,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密切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又存在着发展程度的显著差异。这两种状况相互作用,在城市发展上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构造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状况,呈现出一种复杂现代性的特征。一方面这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尚未实现现代化,仍然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工业化依然是其首先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因而在城市的建构上不可避免地带有现代工业城市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条件下,这些国家的城市建构和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而在城市的空间布局和样态上又或多或少地会呈现出所谓后现代的特征。这种二元性特征构成了当代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建构的基本特点。

四、现代性语境下城市发展趋势与当代城市发展思路

阐明了现代性进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其问题的实质后,我们再来简要谈谈现代性语境下城市发展的可能趋势以及关于当代城市发展应持有的合理观念与理论思路,以期给相关的探讨提供一种可能的研究进路。

首先,关于现代性语境下城市的发展趋势,这一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面面俱到的讨论是不可能的。这里主要就资本与城市的关系在宏观上谈几点看法,这也是当代城市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第一,在当代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主导城市发展的主要仍然是资本逻辑。前文已述,现代性根本上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就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状况,现代性进程是同资本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的。现代性语境下的城市发展不可能摆脱资本的魅影。不能离开资本逻辑来审视和把握当代城市发展状况。第二,资本在发展中会不断遭遇自身发展的界限,引发资本危机,因而资本需要不断创新积累方式和存在形态,从而拓展生存空间延续自己的发展。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城市建构必然表现出资本发展的这一特征,不断超越既有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建构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资本发展的要求。城市空间形态日益创新化、多样化、特色化,这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建构的重要趋势与潮流。第三,城市与资本的联姻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的资本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从资本空间化到空间资本化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在以具体物质产品的生产为主要积累方式的历史条件下,同质化的空间扩张是资本运动的基本特点。随着现代性危机的加剧,资本原有积累方式无法充分满足无限增值的需要,更加多样、灵活的积累方式成为资本的追求。这时,空间生产本身成为资本增值的路径和存在形态,即空间资本化的发展。在当代,城市空间的建构是空间生产最具显示度的领域,空间资本化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城市空间的资本化。城市空间不断资本化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其次,明晰了现代性进程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还需要对这种关系持一种合理的看法与态度。简单地肯定或否定现代城市发展状况都是有失偏颇的,而需要有一种历史的眼光,在社会发展的整体视野中来审视城市发展进程。第一,尽管工业现代性的问题被不断反思和批判,对于尚未实现工业化发展的地区而言,实现工业化依然是其主要任务。在空间条件上,就需要有相应的城市样态与工业化的要求相适应。片面地强调当代的那种所谓后现代的都市化空间的建构,不利于工业化目标的实现。第二,对于已经完成或是大致完成工业化的地区,在城市空间的建构上超越工业现代性的表现形式是必然要求。在城市空间再造的过程中,必然随着资本的创新发展而不断创造出新的城市空间形式和空间样态。第三,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换不是对资本发展的最终超越,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也不是对现代性的最终超越。城市发展的终极价值指向是超越现代性本身。现代性进程所促进的城市发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现代社会的城市建构不能超越现代性本身的历史局限性,比如不能超越城乡之间的对立。消灭城乡对立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

最后,在从宏观层面澄明城市发展与现代性的历史性关联以及在现代性语境下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的基础上,就当代城市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的思路谈几点理念性的看法:第一,空间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根本路径,作为当代空间生产最具显示度领域的城市建构就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和方式。这也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大规模的城市化得以展开的基础和依据。因此,在当代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根本任务,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实际上,在当代不仅发展中国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化,发达国家也展开了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第二,在当代,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路径,但是不能把城市化理解为现代化的唯一路径。当前关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理解存在两个基本误区:其一是把现代化等同于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化重要路径和表现,城市化是一种现代化,但是现代化决不等同于城市化,这样的理解势必遮蔽乡村现代化的问题。城市和乡村首先指的人类生活的两种不同的空间形式。其二是对城市化的理解狭隘化。城市化被简单地理解成把乡村空间形式转变为城市空间形式,城市化发展就是要消灭乡村空间形式。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这是一种误解。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是要消灭城乡之间的利益对立,而不是消灭人的生活的乡村空间形式。乡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提升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打破乡村仍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的局限性,而不是简单地把乡村空间转变为城市空间。第三,当代社会发展仍处在现代性发展的宏观语境中,资本关系仍然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因而当代城市的发展与建构不可避免受到资本逻辑的支配。在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性的积极作用。利用资本关系来推动、促进当代城市的建构和发展仍然是理性的选择。但是资本本性具有历史的狭隘性,势必造成当代城市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在利用资本发展资本的同时予以相应的限制和引导,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城市观来矫正城市发展的偏差。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城市观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任务和要求。

猜你喜欢

现代性建构资本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资本策局变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