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生主体视角下学术文化建设的理论建构
2018-01-30刘梦然
□刘梦然
( 1.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处,北京 100875)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已越来越成为影响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因素。关于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研究也逐渐产生。尽管目前学界关于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如何从理论上对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科学阐释?如何在实践上对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不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与回答,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或难有新跨越。本文拟在坚持学生主体性视角的前提下,对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论建构。
一、现实基础——对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困境的思考
一种新理论的构建往往源自于实践的需要。学生主体视角下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理论的构建直接产生于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对立性,因此,由于各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在现实工作中面临着多重困境,才产生了构建新的工作指导理论的现实基础。
(一)困境产生的原因
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现实困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外因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和国家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1]因此如何发挥好研究生学术文化对研究生教育的涵养作用,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在如何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理念问题上应探索的一个重点。另一方面,在社会变迁中,我国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全方位改变,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高校的学术科研生态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可以说高校中的一些不正之风根本上是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微观缩影。如:当前大学文化不尽人如意,功利主义盛行,官僚化、商业化、娱乐化泛滥成灾。[2]
就内因而言:首先,高校在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探索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采纳,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其次,高校对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分析不多,进而不能构建起指导现实工作的文化建设理论。最后,文化建设本身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高校要进行全面持久的投入,而很多高校由于受办学实力所限,很难对文化建设作长期、系统规划与设计。
(二)困境产生的具体表现
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困境有不同层次的问题,涉及指导理念与具体效果两个层面。
1.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够明确。在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坚持以师生为本,老师的责任在于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净化高校学术生态为前提,以提升高校学术科研水平为手段,全面提升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在此过程中,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是重点。目前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尽管一再强调要不断提升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科研能力,但由于缺乏从理念层面审视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意义,在具体工作中就会冲淡理念的实际含义。
2.学术文化的感染力不够鲜明。文化一词在《周易》中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因此,“文化”一词在原初意义上是指“人为的教化”。所谓教化,就是要让研究生在文化建设中得到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熏陶和教育,让其在学习生活的细微之处受到砥砺与鼓舞,这可以说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将这一境界作为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就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原则,多层次加强对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具体工作的顶层设计,每一层都要做到内容精致、感染鲜明。目前一些高校不注重这种“教化”的感染,使得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无法吸引研究生,更不能真正走入他们内心。
3.锻炼学生学术能力的作用发挥不够。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调动校内外的文化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广阔的学术科研平台,锻炼提高研究生主体的学术科研能力与水平。但当前研究生学术文化的建设距离此核心目标依然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问题在以学校为主体视角的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中往往容易被学校不自觉地忽略。仅就学术科研论文写作而言,很多研究生不知论文该写什么、怎么写。事实上,这既是研究生学术科研基本素养相对欠缺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锻炼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作用发挥不够的表现。学术科研的基本素养除了要依靠研究生自己去积累、探索以外,更要依靠学校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力量发挥作用。
二、思想基础——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过程哲学的吸收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过程是指,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消亡都是自因性的,都是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充分展现主体力量本质的过程。“人自身以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并非现成的、既定的事物,而是生生不息、变化发展的过程或过程的集合体。”[4]坚持以研究生为学术文化建设的主体,就是要使研究生群体成为主导这种文化建设的内在推动力量。
(一)重新定位主客体
关于主客体问题的争论是从近代哲学认识论中生成衍化的。这种哲学思维不仅对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更对人类近代社会的变革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以主客体思维来看,人们在从事实践活动时或在分析客观事物时,存在一个以谁为中心即谁为主体的问题。由于实践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通过实践方式服务于自身,因此人就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而实践对象就成了客体。
以研究生作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主体视角本质上是基于重新界定文化建设主客体的正确选择。过往的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虽然也注重文化对研究生群体的塑造作用,但其基本思路是:一般由校方作为主体统筹各方面资源,营造必要的学术文化环境,而后再以此文化环境教育影响学生。在此思路下,学生能动性遵从于校方的主导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教育的自因性受限,学生的学术文化利益诉求不能被充分满足。所以,我们将学术文化建设的主体重新定位于学生本身,让其主体性能够在学术文化建设中延伸。
(二)遵循社会意识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文化一般是由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次所构成。其中,社会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以及科学。[5]研究生学术文化从文化本质上看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因此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实践只有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规律,方能顺利进行。此外,在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实践中,更要注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条能动作用的规律。
具体来说,在转化视角后的学术文化建设中,文化与学生应该是相互创造、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文化作为由研究生在学术科研实践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是研究生群体共同创造的。另一方面,研究生个体在日常的学习科研中,通过接受该文化的教育,形成具有个性的“自我”,进而实现学术文化本身对研究生个体的教育价值。
(三)重视学生主体性力量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培养最根本的是通过规范训练,使学生能从一个知识的简单接受者逐步转变为知识的生产创造者。但现实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要达到这样的育人目标还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部分研究生是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了读研,因此他们鲜有学术追求,对学术科研缺乏浓厚兴趣。另一方面,部分研究生虽对学术科研抱有极高的兴趣和热情,但由于缺乏学术科研工作的基本功训练,也缺乏必要的平台与机会,其内在的主体性力量得不到施展。因此,以研究生群体为主体视角的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要从满足研究生群体的学术成长需要切入。
学术文化建设核心要以学术锻炼为基础,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所谓读研之“读”不仅包含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且也包括在校期间的上课、听讲座等求学活动;“研”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研究问题、做实验”,而是侧重于蕴含研究生主体能动性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训练。从此角度而言,广大研究生在学术实践的活动中离不开学校和导师的学业辅导,学校为此应该构建起全面、科学的学业辅导体系,首先是研究生的导师,导师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负责人,应该在学习、生活中给学生多一些关心和指导。其次是研究生的辅导员,要对研究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和把握,既做广大研究生的好老师,也做他们的好朋友。最后,是学校层面与研究生工作相关的部门,应该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引领。
三、概念基础——对相关概念的厘清
研究视角是问题意识的来源;研究思路是分析问题的理念设计;研究范式是解决问题的学理方法;基本研究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核心。因此,有必要对基本研究概念进行必要的厘清与界定。
(一)重新审视学术文化的内涵
现实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形成比较正确的认识必须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多次交替反复的长期过程。目前学界对于学术文化是什么这一最基础的问题缺乏比较一致的认识,导致在谈论研究与学术文化有关的问题时,往往只能停留在一般层面,无法深入探讨。
1.学术文化的来源。广义上讲,“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己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6]学术文化从根本上源于学术科研实践。具体而言,学术科研实践是学术文化生成的来源;学术科研实践是学术文化变迁的动力;学术科研实践是学术文化的最终目的。可以把学术科研实践划分为关于理工科的学术科研实践与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科研实践。总之,学术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在学术科研实践中生成的,以学术科研创新为导向,以培育学术共同体内成员的学术科研兴趣、学术科研能力为目标的高校校园文化。
2.学术文化的载体。一定的文化总是需要凭借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虽然学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这种影响也可通过一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发生作用。因此,这里将文化环境与文化活动视为学术文化的载体加以考察。文化环境既包括校园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所谓物质环境是指学校主动地、有意识地在学校环境布局中加入和学术文化有关的实体元素,所谓精神环境就是指对各种学术精神、理念、方法的传授与训练。学术文化活动可以分为以校园为中心的学术文化活动和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学术文化活动。以校园为中心的学术文化活动多以知识讲座、文体竞赛、学术座谈的方式进行,而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学术文化活动多以暑期社会实践、寒假返乡调研、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
(二)学生主体视角下研究生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
研究生学术文化本质上是学术文化,属于学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生学术文化的内涵要小于学术文化。但是与学术文化本身相比较,研究生学术文化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围绕“从学术文化到研究生学术文化”这一改变,研究生学术文化内涵既有延续学术文化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
1.内涵稳定的一面。从学术文化到研究生学术文化,二者本质特性相同,所以二者在内涵上具有一脉相承性。这种一脉相承最为核心的就是学术精神,其核心要素是“科学、创新、包容”,不管时代发生怎样的变迁,不管研究客体与方式发生怎样的改变,学术科研的精神始终是贯通的,学术之所以高贵而神圣,之所以能不断为人类社会点亮前行之路,不仅在于它为人类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知识财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的执着与坚毅。
首先,内涵的稳定表现为对科学的追求。学术文化是研究生从事学术活动形成的一种文化,学术活动就是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诸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因此研究生学术文化与学术文化一样,都必须始终不忘初心、追求真理。
其次,内涵的稳定表现为永无止境的创新。研究生学术文化和学术文化一样,就是要探索未知的客观真理,因此应具有创新性,必须要以时代特征审视学科研究,努力把握当代学术研究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努力引领学术研究前沿,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
最后,内涵的稳定表现为学术研究的包容。研究生学术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学术文化要包容并蓄,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二是研究生学术文化要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包容错误。当然,这种包容也不是绝对的、无限的包容,对于那些打着学术包容的幌子进行损害党和国家、人民利益的学术科研,必须进行旗帜鲜明地抵制与反击。
2.内涵变动的一面。由于加上了研究生这样一个主体限定词,研究生学术文化内涵与学术文化内涵相比发生了些许变动,这些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文化主体单一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受众对象,因其受众对象的不同,可以进行文化种类的划别。学术文化是面向学术共同体环境中的教职工、学生以及所有虽不直接从事学术工作但却一直关心学术发展的人,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学术文化的主体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与多元性。而研究生学术文化的主体虽然在特定情境下存在多元可能,但其主要对象所指一般是研究生群体,即学术文化建设是有所侧重的。
第二,文化内容青春性。与学术文化相比,研究生学术文化的内容往往更为青春洋溢、热情生动,这主要是由研究生群体年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生学术文化具有明确的指向对象,而其对象又是如此的充满朝气,如此的可爱自信,这种青春的品质最为明显,进而成为其重要的特性。
第三,文化形式活泼性。研究生学术文化的主体是比例占大多数的年轻学子,年轻学子有活力、有想法,往往不拘泥于旧有的传统,能根据现实情况与自身的聪明才智,使学术文化活动活泼多样,以达到自己创造、自己参与、自己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三)学生主体视角下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实践内涵
研究生学术文化这一概念只具有理论上的普遍性,不具备实践层面的普遍性。因此,在从理论上分析“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具体内涵时,就要联系“研究生学术文化”的具体实践。
1.学术科研锻炼。对于在校的研究生而言,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掌握规范、准确、严谨的研究方法,进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知易行难,这就需要研究生在明确自身求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实践。因此,为了培养专业研究素养,提升学术科研能力,研究生必须要在学术科研的实践中去自我思考、自我摸索、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因为只有在学术科研实践中,研究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所思所想运用于研究客体,既改变着研究客体本身,也改变着作为主体的自己。
2.各类学术讲座。各类学术论坛活动是研究生学习学术经验、增进学术交流、体会治学精神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或学院通过举办高品质学术论坛,既可以紧抓学术前沿动态,同时也可以让广大研究生参与其中,在聆听中感悟学术之真谛,在所见中增强学术自觉。在以往的视角视野中,学术讲座虽被视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要素,但存在没有从研究生主体性角度去谋划如何发挥好学术讲座的作用、如何让学术讲座真正在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中达到预期设想的效果等问题。因此在转化研究视角之后的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中,要更多地从研究生主体角度出发去举办学术讲座或论坛,既可以回应广大研究生同学的学术诉求,也可以提升讲座或论坛的水平效果。
3.导师的言传身教。从研究生本人主体性的角度而言,导师的言传身教是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素养影响最为直接的因素。当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于研究生本人时,就成为了一个文化影响主体,而研究生就成为了一个文化接受客体。在以往的认识中,研究生一般被认为一个文化接受客体,在面对文化影响主体时往往是被动地、无选择地予以吸收的。但站在研究生本人的主体性来看,他固然是作为一个具有自主选择、自我吸收、自主建构特点的文化接受客体而存在。只有研究生本人真正从内心认同并理解导师带给他的文化影响时,他方能将此影响内化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中。
4.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研究生学术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对以校园文化环境为主体的文化环境的优化。具体而言,虽然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精神理念层面的构建与影响,但如果有合适的文化载体与文化环境去表达这样的精神与理念,更能达到文化育人的良好目的。比如,在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实践中,出于实用角度学校常偏重物质性环境设施投入,而没有把重点放在体现学校历史内涵与办学精神风尚的文化精神环境上。文化软环境并不仅仅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精神内涵本身,还包括那些能够承载一个高校自身特色文化精神的校园建筑或是校园风景,如:校史展览馆(或能够展现办学历史的文化长廊)、能体现校园人文情怀、求学情怀的人文景观(校友碑刻、湖畔长椅等)。一般而言,名牌高校此类问题相对较少,普通高校此类问题尤为突出。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综合实力有关,名牌高校办学历史悠久,又受国家政策倾斜扶持,因而能比较全面地照顾到学术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四、结语
由于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实践的变化,注定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理论的构建不会是一个静止的、一劳永逸的结果,而是一个需要进行长时期动态研究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不管任何个体、任何单位对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尝试进行理论建构,都不可能实现对此问题的彻底解决,只有整合各种学术研究资源,构建起学术共同体,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不断推进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的理论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J].中国大学教育,2015(2):5.
[3]周易[M].长沙:岳麓书社,2000:111.
[4]张曙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追踪[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
[5]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235-236.
[6]陈华文等.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