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以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为例

2018-01-30江,李

职教通讯 2017年3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阶段中职

刘 江,李 慧

“3+4”分段培养,指的是中职学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培养的“中职3年+本科4年”一贯制的衔接模式,它不是简单的“3+4”学历衔接,而是按照七年一体的原则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制定公共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衔接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

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为例,在项目建设前期,课题组着重对淮安及相邻地区园艺业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开展调研,对相应岗位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层次及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身心健康和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解,同时,对人才培养数量、层次、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的吻合程度进行分析,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建议,并在实践中逐渐加以完善。

一、“3+4”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策略

(一)传统分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局限性

以中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为例,普通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果蔬花卉生产行业各职业岗位的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任务,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农业、商贸和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1]这一培养模式由于在实施中过于注重理论的学习,技能培养也缺乏必要的基础,加上技能训练在教学中被弱化,因此,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传统分段人才培养的目标中职与本科是相互独立的,中职阶段仅围绕中职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没有考虑到市场对更高人才的需求,更没考虑到中职为本科学习服务的需求,因此,缺乏与后续本科段培养目标进行有效的对接,更谈不上融合。而“3+4”的“3”是从普通中职的优秀学生中选拔人才进入本科阶段深造,培养具有理论基础和设计思维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定位目标不同,“3+4”的“3”对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课程的要求更高。[2]

(二)“3+4”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策略

中职校与牵头本科院校深入开展调研,并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讨论,分析岗位能力要求。两校多次召开会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1.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注重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深入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的逻辑顺序,科学设置各阶段课程内容,强调课程的衔接贯通,着重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3]

2.认真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细化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确保分段培养项目不同阶段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前段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后续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强化了职业技能的培养,中职阶段应取得蔬菜工、花卉工或植物保护工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衔接本科阶段取得相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根据两阶段人才培养衔接性的要求,重点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1)中职阶段为本科阶段学习、发展服务的问题,明确了中职阶段的任务以及两者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为人才“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什么标准、如何考核认定”提供参考依据;(2)确立了本科阶段应在中职阶段已有的专业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更深、更细的领域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的岗位能力需求。[4]

二、职业面向与职业能力比较

(一)传统分段培养中的职业面向与职业能力

传统的分段培养缺乏系统的衔接,中职阶段“3”确立的职业面向与职业能力对后续本科阶段“4”没有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本科阶段“4”的培养面向也没有起到显著提升的作用。教与学中侧重于理论分析与研究,缺乏操作性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因为研究领域的就业岗位要求明显高于毕业生的实际水平,再加上研究领域的岗位很少,于是就出现了学生毕业后双向选择无岗位的局面。

(二)中职与本科衔接一体化培养中的职业面向与职业能力

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并组织专家论证,确定了7年一体化培养的职业面向及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消除了3年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的局限性、片面性,同时,克服了4年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无基础、无岗位的尴尬局面。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3+4”班办出特色,做到3年中职教学和4年本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各有侧重,保持7年教学的延续性,在教学方法和内容、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体现出“3+4”教学的优势,开学初,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讨,完善“3+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把握培养方案的特点,突出学生技能和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各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在专业课教学方面,紧紧围绕人才培训方案,在加强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

(一)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

根据“3+4”专业培养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开设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等。整个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中职的办学方向,教学实施过程强调中高职的衔接,重视学生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段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定位

作为“3+4”分段培养中职学段的文化课,将功能定位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为在本科院校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职学段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使学生具备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能力,其定位既不同于普通高中文化课,又区别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既要达到高中学段必需的学业文化水平,还应体现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从而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5]为了做好“3+4”班的文化基础课教学工作,学校全体文化课教师到淮安中学参加了教学研讨会议,虚心请教了相关教学和管理问题,并开展了一对一的教研活动。

表1 职业面向与职业能力要求

在教材的选用上,明确学生使用普通高中教材与新编著的中职教材,以普高教材为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适当补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其以后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三)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

专业衔接中课程设置遵循“宽基础、重实践”的总体原则,既让学生学习上有后劲,又突出了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

中职学生到了高等学校后,在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上没有问题,但在专业理论的拓展和深入学习中表现得很吃力,这样,就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所以,中职阶段在重点强调专业技能课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于“3+4”的中职生来说,一年级就涉及专业课程,不能像普教学生一样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文化课,对文化课的要求只需达到普高毕业水平。但这样做并不是轻视文化课,比如“化学”课程,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影响着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的学习。为避免课程设置重复,造成学生因为“学过”而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为了避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中职段开设“植物基础”及“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本科段开设“植物生理生化”课程,从而在内容上形成递进关系,而不是重复开设。

(四)专业课实现高教性与职业化互补

根据企业需求、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对专业课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分解。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相关教师共同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充分研究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明确培养过程中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对于中职和本科分段培养的专业课程衔接,应本着课程内容阶梯式安排、综合课程“宽口径”的设计原则,使专业基础课程能够支持相近的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

(五)专业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调研,明确本专业岗位群(园艺作物生产与管理、园艺产品检测、园艺产品和农资营销、农业技术推广)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提炼了11个相应的专业主要技能。

图1 园艺专业课程体系

以此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各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专业课区分为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3类,并与公共基础课一起,构建各课程地位明晰、作用鲜明、相互协调的新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园艺作物生产过程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特色。其中,“植物基础”、“植物生产环境”、“植物保护”、“农业微生物”和“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等专业课程为衔接课程,是本科段课程的基础前置,为本科段顺利提升奠定学习基础;“植物生理生化”、“园艺植物生产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和“园艺产品商品学”等专业课程为互补课程。

将原课程设置情况与现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以下不同之处。

1.将“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三门课程整合为“植物生产环境”、“植物基础”,作为前置课程单独开设。既弥补了学生底子薄的缺陷,又解决课程内容重复设置的问题。

2.删除“植物生理学”课程,将此部分内容融入“植物生理生化”课程学习中。这样,既弥补了学生生化知识理解不深入的缺陷,又解决了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同时,还达到删除冗杂教学内容的目的。

3.将“花卉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和“果树生产技术”课程合并为“园艺作物生产技术”,解决因理论内容偏少导致学生学习不透、影响其以后深造学习的问题。

4.增设“花卉文化与园林观赏”、“园艺产品与人体健康”、“无公害蔬菜生产概论”和“都市农业”等专业拓展课程,目的是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结合淮安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农业“4+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确保学生专业技能与产业链的高度对接,实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

(六)制定两个阶段统一、贯通的课程标准

将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放在一个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来认识和设置,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为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这样开发的课程结构层次分明,有效地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统一和贯通,避免了中职、本科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出现的各自定位、内容重复等现象。

[1]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Z].教育厅文件,苏教职[2014]2号.

[2]张金英.中高职衔接的“接口”和“通道”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56-58.

[3]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Z].教育厅文件,苏教职[2013]9号.

[4]尹伟民,张跃东,张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82-86.

[5]邵元君.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42.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阶段中职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