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开展农机化的对策思考
2018-01-29陈振华
陈振华
摘要:指出了农业全面全程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标志性的参数,可使农业生产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带来了强大动力,因此,创建国家级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以下简称创建)可以统揽农机化工作全局,它涉及农机化工作各个方面,渗透农机化发展各环节,能发现长处、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使农机化工作健康协调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全程、共建共享。为此,提出了全面开展农机化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服务“三农”;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135-03
1 襄州区全面创建全国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的主要经验
1.1 专班指导创建,强化体系建设
为保证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应成立两个专班,督查专班和技术专班。督查专班负责全面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的方向引导、环节督导、检查协调、验收回访。技术专班负责创建工作的方案制定、业务培训、技术指导、跟踪创新。专班的成立目的是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了创建工作顺利开展,需借力发力,借助财政专项资金以及农机全程社会化示范建设项目,全力抓好五大体系建设,也就是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农机维修体系建设、农机职业技术技能鉴定体系建设、农机植保体系建设、农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也是创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建设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应一以贯之创建工作始终。农机体系建设的成败,一定程度决定了创建工作的成败。
1.2 财政投入保障,培植农机市场
2016年,为支持创建工作,襄州区财政增加预算20万元财政资金;为配合实施全程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等项目建设,襄州区财政又追加8万元财政专项资金;2017年襄州区财政预算投入30万元,用于支持创建工作。两年合计投入地方财政专项资金58万元,这是创建工作开展的基础。
通过两年建设,襄州区农机大市场于2016年初建成投入使用后,为襄州农民购买农机提供了便利,为农机新机具的展示提供了舞台,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场所,为农机装备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支撑。特别是目前农机推广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农机大市场,不仅是农机购销的场所,更是农机推广、农机演示、农机培训、农机宣传、农机补贴的有效平台,未来襄州农机大市场要成为襄州区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要进一步挖掘农机大市场功能潜力,丰富农机大市场的效能作用,为创建工作服务。
1.3 整合项目植入,农机农艺融合
2016和2017年两年襄州区農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合计9000万元,农机深松整地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为农机更新换代提供前提条件。通过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土地深松整地项目、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新型经营主体项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等多个项目的植入,优化了装备结构,提升了装备水平,推广了农机技术,拓宽了农机服务渠道,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农机农艺融合度要求越来越高。高产高效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农机农艺融合度是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也是农机生产力标准的集中体现。在开展创建工作中,大力开展机插秧、机直播、机植保、还田、旋耕、播种、施肥、除草立体化,以及免耕防缠绕播种施肥一体化等多个农机农艺融合项目的示范、推广,利用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度。
1.4 企社共建创新,提档升级主体
东风井关公司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建秸秆综合利用收运体系。共建秸秆收运体系由政府+装备企业+秸秆合作社+农户四方共建,采取政府叠补、企业让利、合作社筹资等方式,建立收一运一贮,一站式服务体系,通过加强本地资源化利用能力,开拓外销渠道来提升秸秆的消化利用能力,建成秸秆综合利用体系。东风井关襄州共建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水稻全程机械化,对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机播、耕整、机插、机防、机收、烘干等给予补贴,这种企社共建体系模式的推广,有力推动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这种创新举措对创建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是要强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工作,提档升级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经营模式、拓展范围、管理水平、平台建设。因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机大户是创建工作的主力军。参与创建工作农机专业合作社有40家。这些合作社在创建活动中提升能力,在创建活动中,共建共享。
2 竹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竹溪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边缘大巴山东段北坡,位于鄂、渝、陕三省(市)交界的秦巴山区,是华中地区通往大西北、西南的重要通道。现辖1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303个村,20个乡办林特场,全县总人口37.4万人,县域国土面积3310km2,以境内竹溪河命名“竹溪县”。竹溪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矿产、水、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为大巴山地区动植物区系分布较集中且多样性较高的地区,全县有大小河流197条,年平均径流量22.5亿m2,水能理论蕴藏量110万kW。近年来,竹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发展工作,将其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13家,其中:联合社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家,人社社员25085户,登记注册资金总额5.02亿元,社员占全县农业总户数7.95万户的31.5%,其中:吸纳贫困户社员近3800户,占社员总数的15%;特色产业生产经营面积12.2万亩,占全县农户承包面积36万亩的33.9%。2015年新发展茶叶、魔芋、药材、林果等特色产业基地0.82万亩,山羊养殖28600余头,牛6820余头。据调查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2015年人平纯收入9600多元,高出全县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6%。
2.1 组建专门机构,出台文件明确扶持政策
2012年7月,县委专门制定出台文件(溪发[2012]6号),成立竹溪县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自2012年起每年预算2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支持办公室开展日常工作。并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导体系、办事机构职能、政策保障及工作协调配合措施。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制定《竹溪县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评选办法》,采取“合作社申报,乡镇推荐,县级审核”的方法,每年评选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县级示范合作社,颁发“竹溪县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奖励,并将其作为推荐省市级示范合作社的条件之一。2012年以来共有56家合作社获得县政府以奖代补资金92万元。
2.2 结合金融扶贫创新,着力解决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根据县政府(溪政发[2014]20号)、县政府办(溪政办发[2014]105号)文件精神,积极协调邮储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对具备法人资格、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的合作社给予贷款支持,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优先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需要。由政府建立专项信贷担保资金1000万元,采取“政府+合作社+农户+银行”的合作模式,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发放个人生成经营性贷款,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量身定做“扶贫贷”、“助农贷”、“互惠贷”和“富路通”等4个金融新产品,2014年以来累计贷款融资 1.56亿元。
2.3 加大支农项目倾斜支持力度
对从事农业开发、科技推广、农产品特色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计划,给予重点扶持。2013年以来有19家示范社得到227万元支农项目资金支持,52家合作社得到100余万元扶贫贴息资金支持。
2.4 持续加强经管服务
根据年度工作规划,结合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坚持每年定期分批组织分管领导和县经合办业务人员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分类指导,现场提供经管服务。找准制度建设“短板”,缺啥补啥,帮助建立完善切实可行、社员认可、运转顺畅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确保运行有章可循、富有成效。帮助指导财务核算。针对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人员对财会业务不熟悉的实际,组织精通财会知识、业务技能熟练的农经干部进行现场业务指导,规范财务核算与社员利润分配。引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核算与财务分配规定进行财务核算,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核算制度化,让入社社员能够分享利润成果。帮助搭建销售平台,主动介绍县内外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信息和特色产品优势,寻求联合机遇,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合作社以组建联合社、开设实体店、电商销售等方式扩大产品销售平台,提高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增加社员收入。实地了解合作社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听取合作社理事长对合作社培育工作的意见、建议,有的放矢地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克服困难。
2.5 培育典型示范引路
为进一步加快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和规范化水平,扩大示范效应,我们积极组织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每年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对全县各类合作社进行摸底排查,严格按照登记注册规范、组织机构健全、财务管理规范、经营效益突出的条件进行筛选,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纳入示范社创建规划,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通过开展各级各类示范社创建活动,总结典型经验,示范引导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快速发展。全县现有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9家,市级示范社11家,县级示范社56家。
3 松滋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做法
松滋市鑫盛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沙道观镇泰山闸村,2014年3月成立,注册资金850万元。合作社现有社员62人,拥有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58台(套)、轻型运输车3辆、70t全自动烘干设备1套、120t和30t电子地磅各1台,建有3000t粮食周转仓1幢、农机机库400m2、维修车间120mr,硬化晒场3200m2,全年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2万余亩,粮食烘干200万kg,经营耕地面积7062亩。
3.1 提升服务质效,筑就“压舱石”
合作社围绕农户需求,探索多种经营模式。一是租赁经营。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每年支付流转费,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自负盈亏。二是托管经营。合作社组织人员对农户的田地进行全套机械作业,按面积收取基本费用。三是零散经营。合作社根据农户需要,对部分环节进行机械作业,按照市场行情收取服务费,日常田间由农户自行管理。
3.2 争取政策扶持,用好“助推器”
合作社累计争取市农机示范合作社奖励资金10万元、省级稻油连作项目配套设施和资金20万元、粮食烘干骨干企业项目资金30万元,接待外县市农机部门和合作社现场观摩考察20余次。2017年,合作社承担了湖北省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生产稻油连作项目,举办了3期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班,承办了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交流培训现场会。
3.3 全力扶贫帮困,锁定“风向标”
2017年秋收时节,全市持续遭遇雨水天气,合作社烘干设备连续工作一个多月,为农民烘干粮食200余万斤,解决了稻谷霉变、发芽等问题,有效地避免了农户经济损失,确保了粮食安全。合作社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为残疾人李某提供工作岗位,增加务工收入1.5万元,帮助实现脱贫;为残疾青年路某安排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年增加收入1万元。此外,合作社还为泰山闸村易某等多名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每年出资1万元助力向家渡村精准脱贫。
4 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根据襄州区、竹溪、松滋的成功经验现阶段合作社将继续秉承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产品环保化的发展理念,更好地服务“三农”事业发展。针对我省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机推广服务能力,增强农机推广服务实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巩固和完善。
4.1 扩大合作社服务范围
一是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再流转土地500亩,解决无劳力耕种的农户田地抛荒问题,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二是在机械化耕作面积上,再增加3000亩,覆盖涴市、沙道观两镇农户的机械作业服务,减少农户耕种成本,提高整体农机化水平。三是全面推进农作物的飛防植保服务,组建飞防植保专业队伍,助力农户做好日常植保,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生产科技化的技术保障。
4.2 发挥合作社社会效益
在现有的基础上,向社会各界吸收社员,参与合作社发展,特别是在本地种田大户中,采取自愿人社的原则,鼓励参与合作社的经营,让更多地农户享受到合作社的服务,年终享受利润分红,发挥合作社的社会效益,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4.3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在流转旱田中规划1000亩种植蔬菜,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提升旱田生产效益,充分提高社员的经济效益。二是在合作社流转的土地中规划1000亩水田进行稻油连作项目,普及稻油全程机械化生产,消除冬闲田,力求水田种植效益最大化,并通过此项目带动全村农户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资料:
[1]李代胜,刘松,甘雪琴.搭建合作平台助力精准扶贫[J],湖北农经,2016(4).
[2]甘雪琴,卢方益.竹溪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报告[J],湖北农经,2017(5).
[3]艾尚军,腊国林.丹江牛河农地经营权流转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北农经,2016(8).
[4]王朝华.关于提高土地资源产出率的几点思考[J],湖北农经,2017(3).
[5]范开国,刘明琼.丹江六里坪镇务工经济调查报告[J],湖北农经,2017(11).
[6]李志佳.发展现代农机服务“三农”事业[J],湖北农经,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