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熟”之后的三种境界

2018-01-29停云

师道 2018年1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青年教师职业

停云

同学L研究生毕业时手里攒了好几个“offer”,其中不乏大都市薪资优厚的大型国企,最后却选择了珠三角某重点中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L对教育的热情,一度成为同学中“听从内心召唤”的典型。不料今年聚会,教龄不到四年的L竟感慨说道,他感到自己已产生了职业倦怠,不知何时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已慢慢冷却,每天只是被动地卷入到学校的日常运作中,备课、教学、带班,应付学生、领导和家长;课堂之外的时间,基本为各种无谓的琐事占据,工作看似不繁重,但一天下来,总觉得身体被掏空了。

同学聚会本多戏谑,L的话或许不无自我调侃之意,却让我联想到当前中小学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教龄5年左右的青年教师,年富力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业务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个阶段往往也是成长的重要节点,不少青年教师由于没有了入职之初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很快失去了主动成长的自觉,更倾向于凭借现有的经验应对学校各种繁杂事务;业余时间虽充裕了一些,却逐渐为各种琐事所填满;这个阶段很多人也正准备组建新的家庭,必然又分散其自我成长的欲求和精力。一个人的职业激情,是被一点一滴消耗完的,不知不觉中,很多教师开始每天按部就班、机械重复地去适应学校工作和日常生活,如同盐融于水中一样,沉入周围环境。就此来看,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很值得关切。借用一个网络热词,有一定教龄、业务能力不错的青年教师,可称为“轻熟”的教师。“轻熟”之后将是何种面目?在此一一缕述。

各行各业都不容易,若论工作强度,教育确实比不上金融、互联网、公关等行业,而且多数教师都有事业编制,这意味着只要不犯重大错误,不会有失业的风险,但这些不代表教师的工作压力不大。有一句话叫做“让人疲倦的不仅有远方的山峰,还有鞋底的沙子”,当教师一天的时间被切割成一系列细小片段,分配给了工作上各种繁琐的事情,这些事情并无多大价值却难以避免,他们所遭受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磨損,其实一点也不比其他高强度的工作小。吴非老师有一篇博文《一位教师的一天》,相信不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为了更好说明问题,整段引用如下:

曾和一些中青年教师交流,大家说日常生活,我留心听,因为我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有位女教师报一天的流水账:早上六点前起床,赶公交车,运气好,还来得及在学校附近的巷子里买煎饼或是包子(哪样不排队就买哪样);到办公楼放下包,来不及用早餐,疾步走到教学楼看看情况,刚好七点整;学生陆续来了,课代表收作业;七点十五分,早读正式开始,有两名学生迟到,问清原因,教育几句;七点三十五分,上第一节课;第二节空堂,五分钟吞下早餐,改作业;看学生做课间操(学校规定班主任要到场,不去的扣奖金),再去另一个班上第三、四节课;食堂午餐回来,学生在办公室等,有疑难,要辅导;下午没课,改作业,备课;班主任开会,发了一摞表格,布置了一堆任务,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回到办公室,有家长来访,家长话多了一些,心情可以理解;六点半,今晚不用值班,可以回家了;老人早就把孩子接回来了,而且最幸福的是“有现成的吃”;晚上想翻翻同事推荐的书,已看不进去,想看会儿电视,又不耐烦广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这位老师的工作状态,可归结于一个“被”字。我们常说,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教育中充满无处不在的惊奇,教师应以充满激情和灵感的状态投入到教育中。这是指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教师的日常更多是被大量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所填满,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显然,这并非教师个人的问题。如今许多学校热衷机械主义的管理思维,以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控制着教师与学生,共同围绕升学率的评价目标打转。在这种体制下,普通教师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何其艰难。这位老师肯定也想过改变,比如阅读,但阅读不仅需时间和心境,更需要体力,当她忙碌一天之后,精神涣散,感觉迟钝,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何况,消磨人的不仅有学校工作,还有家庭生活。于是,在日复一日的压力之下,身心被磨损,职业热情逐渐被消耗殆尽,职业倦怠袭来,教书沦为了谋生手段。

职业倦怠本质上是生命的倦怠、人的倦怠。从生命存在状态来看,倦怠可理解为生命过程太过稠密而导致的滞重,生命节奏的放缓。但是,让我们不要太苛责于人。记得吴非老师曾经颇为严格地建议,那些不能从教育中获得幸福感的教师,应尽早考虑转行。然而,在《一位教师的一天》的结尾,他也不无“同情的理解”地指出,“很多老师,就是这样平凡地工作和生活。但是,学生需要他们,学校也离不开他们。”在教育生态难称良好的情境下,正是这些充满焦虑、职业成就感低、职业倦怠突出的教师,在支撑着学校的日常运转。

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其实也不乏职业激情“爆棚”的人,对这些人要具体看待。其中的一种,虽然也有职业理想,却将其等同于外在的利益、荣誉和地位。他们不满足于当一名普通教师,而是热衷于经营人际关系,处事圆滑世故,开口闭口总是人脉积累、资源整合,虽也付出不少心力,却不过视之为投资,最终目的乃为谋取利益或者晋升途径。也有的教师希望通过“学问之路”成为“名师”,他们也打着教育科研的旗号,却从来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而是追逐容易申报课题、获得奖励与荣誉的热点话题。凭着迎合舆论导向、紧随“政治正确”的敏感触觉,他们很容易成为某些报刊杂志的“宠儿”,一系列论文和专著铸就了名师头衔,成为“职业成功”的体现。如今官方与民间都在提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有些“名师”也热衷于传统文化研究,却很少通读过任何一本古代文化典籍,即使读过,也只取自己所需,与自身的生命成长和生命经验毫无关联。他们流连于各种论坛、年会,甚至参与编选传统文化读本。可是,如果现在提倡批判传统文化,他们马上就能毫无违碍感地180度大转弯,参与到批判传统文化之中。这些教师与前一种人一样,有的只是追名逐利的狂热,擅长的是“经营关系”“积累人脉”“整合资源”,其中等而下之者,所谓的著作不过是请人捉刀。他们是现代教育系统中的“乡愿”“假道学”。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当前的网络热词来形容,就是“油腻”。“油腻”无关乎外在形象,而关乎内在精神,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存在状态。“油腻”是欲望过多而导致的生命的臃肿,无所坚守而致滑腻,仿佛全身上下的每个细胞都浸透了油脂,胖滑有加。此外,还有倦怠与油腻兼而有之的,此处不再赘述。endprint

以上所论,或许过于灰色,我们来看“轻熟”之后的第三种境界——成熟。何谓成熟的教师,难以一概而论,但还是有几个共同点。有幸认识一位乡村高中教师,他所在学校生源基础较差,每年高考上本科人数总是寥寥十来个,与重点中学相比几乎可忽略不计。在以升學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育生态中,学校教师很难找到职业的成就感;加之落后地区管理体制僵化,人浮于事,浑浑噩噩度日者为数不少。而他却在深陷职业倦怠之时,通过参与省级班主任工作室研修,重新点燃了职业激情,并从反思农村教育现状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人格修养,通过德育创新尽量弥补学业失败带给学生的伤害,帮助他们找到存在的价值感。后来,他不仅在自我成长上获得长足进步,还成为市级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带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着自己热爱的教育,从学生的积极反馈、教师团队研修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职业幸福感。尽管农村教育依旧问题重重,想做成一件事情总是受到诸多掣肘,但他一直专注于内心热爱的德育工作,尽力为之,闲暇之时读书、锻炼,并把“以心灵的秩序对抗世界的复杂性”(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形容法国文学大师保罗·瓦莱里的评语)引为自己的座右铭。在我看来,这就是真正成熟的师者典型,尽管他尚未获得名师头衔。成熟的教师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并由此强化了个人的特质;成熟不是棱角被磨尽,不是自我的体制化,对于通行的规则不加任何怀疑全盘接收,如油腻的教师之所为,而是通过自己的反思,撕开流俗教育的表象,领悟到教育的本真;成熟的教师拥有务实的精神和能力,懂得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一步一步向自己的教育理想靠近。成熟的教师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因而时时处处都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意义和幸福感。成熟,是生命自由兴发的本真状态,在这里,生命之流没有凝固,而是处于充沛的流溢中。而其不竭的生命激情,就源于自我与生命中的终极诉求的关联,例如“让每个儿童养成与书籍终身相伴的习惯”“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引领学生找到存在的价值感”“唤起每个学生成长的生命自觉”“发展儿童的心灵”等等。

自我的成长是一件复杂而艰难的事情,成熟的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大都经历了自我怀疑的困惑、破茧成蝶的阵痛,才找到明确的人生发展方向,聆听到内在的声音。许多青年教师在“轻熟”之后的倦怠,可以理解为成长过程的困惑与挣扎阶段,他们的敬业值得我们尊重,也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激励。油腻的教师,也许在很长时间里还会大量存在,但总的来说他们是渺小的、无关紧要的。而成熟的教师,则代表了教师成长所达到的高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能够达到的高度。

责任编辑 李 淳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青年教师职业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