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
2018-01-29李雁芳
摘 要: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背景下,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自觉获取知识为前提,以学生进步与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它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当前教学的现状,探索如何构建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提倡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则教学会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因而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尤为重要。很多的课堂教学,教师总是放不开,每个新内容还是要从前到后完完整整的讲解,让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的习惯,总像看电视一样静静的坐好等老师牵着他的手一步一步的走,学生缺乏了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真正有效的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下面浅谈课堂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的做法:
1 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不甘落后是小学生的特点,他们都有展示自我的强烈愿望,也有超越别人的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竞争情景,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的机会。学生只有产生参与的愿望,愿意学继而主动去学,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我从课堂的导入,知识生活化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如: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导入:师:暑假期间,小华、小明和小芳都去参加游泳训练。小华每隔3天去一次,小明每隔4天去一次,小芳每隔6天去一次。8月1日三人都参加了游泳训练后,他们再次一起参加训练可以是哪些日子去呢?同学们会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一边想一边在纸上写,有的直接在日历纸上找……过了一段时间,小组开始议论起来。良好的情景创设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带着目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知识生活化,将知识的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的事例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的生活,使知识变成真正有用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比例尺时,教师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只要在图上量出两地的图上距离,老师立刻就能说出两地的实际距离,学生马上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和学习自豪感,增强了学习自主意识。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只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学生才乐于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也就提高了
2 课堂前置,为学生的学习指路导航
课堂前置也就是预习,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将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知道、了解、学习,学生才会感兴趣,能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指路导航。每天新课预习要求有四:其一,阅读数学教材,将例题读通、读清、读懂,其二,画,把不懂的地方画起来,这是听课的着重点。其三,思就是思考,掌握课本的大概内容、知识结构、知识要点,其四,要试着做后面配套的习题我的疑问困惑是什么?通过预习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主动权,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先给学生预习提纲,1、看数学书第91页图,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图形有关系?2、怎样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怎样才能做出两个完全相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在自己做出的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内画出高和底。通过预习后,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动手做合作探究:用准备好的2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
三角形的底(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填>、< 或 =),
三角形的高(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填>、< 或 =),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填>、< 或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得出:三角形的面积=( ):采用“问题-探索-发现”的研究模式,让学生借助实物,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归纳结论,掌握规律实现全优的教学效果。
3 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充分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把算式转变0.32÷0.2=( )÷2;1.25÷0.05=( )÷5;0.048÷0.06=( )÷6;通过转化、迁移等方法作为途径,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从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竖式过程,归纳法则,力图用新课标的精神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关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过程,不是教师做讲解,学生们看到现象,瞪大眼睛,问为什么?而是通过知识的迁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这节课学习的主人。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綜合素养。例如在学习《方程的意义》时,教材用三幅图引出方程的意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当小主持,把三幅画用连环小说的形式叙述清楚,新思想、新方法学生有了展现自我的强烈愿望,教师从旁点拨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自主描述,问题迎刃而解,学生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欲望。
4 活学活用,自主解决生活问题
课堂教学从联系生活实际入手,更能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探究,主动寻觅。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 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 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 ,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 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因此数学课堂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 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或“把橡皮泥放在长方体的水中”等想 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再演示把橡皮泥放在水中,让学生观察这杯水的容量的变化。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转化成长方体与放在长方体的水中呢?”让学生在讨论中 抽象出这些物体的转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归结为已知的条件中去。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会主动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學习的需求。
总而言之,构建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初步树立学习的自主意识,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更快乐地学习是教师的责任,需要不断的努力探索。
作者简介:李雁芳,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27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写论文曾多次在市区中获奖。一直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中做强者,致力于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每课一得,做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