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2018-01-29林龙城

考试周刊 2017年57期
关键词:数学概念小学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教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雖然小学数学概念知识比较简单,但是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相比,其依旧具有形式多样化、直观性强、教学阶段性强的特点。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概念特点;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掌握了小学数学概念知识,才有助于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才有助于学生日后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因此,做好概念教学十分重要。

二、 针对小学数学概念特点的分析

1. 具有形式多样化特点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主要是基础性数学知识,因此在课本中呈现概念的时候多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比如图画、文字描述等。

2. 具有较强直观性

小学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两大特点,为了满足小学教学需求,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小学数学概念的定理一般均非常直观、形象、具体,并有助于小学生进行学习、接受、理解。

3. 具有较强的教学阶段性

小学教学期间,客观因素会对教学造成很强的局限性,这就使得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具有较强的阶段性。比如,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鉴于学生缺乏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特点,因此对抽象性知识理解较差。所以,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知识时就必须利用分段、逐级渗透的方式为学生普及知识、解答问题。

三、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具体策略

1. 将数学概念特点当做基础,使教学直观性提升,为学生构建概念

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中,应合理使用投影仪、电脑及模型等有关教具,利用演示、对比、直接操作等直观手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现具象化,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认知及表达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直观动手水平,才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实现促使学生主动感知、学习、理解数学概念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米、分米、厘米”一课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准备1米、1分米、1厘米长的若干个木棒,然后每个小组派发一条。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触摸木棒,并辨析长度;然后,再让学生分析1米长木棒里有几个1分米、1分米长木棒有几个1厘米;最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什么东西1米长、1分米长、1厘米长。进而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触摸的方式了解、感受实际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营造现实与数学概念链条,缩减学生和数学概念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兴趣。

2. 合理地运用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入数学概念

教师要通过构建清晰的表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概念。通过建立清晰的事物共性及表象,帮助学生营造概念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合理使用直观、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模型、演示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表象内容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水平。

比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期间,教师为了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单位“1”的概念,教学前为学生发放了一根绳子、一米长线段、四张苹果图、六张熊猫图、一张长方形纸等。然后通过引导、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一个计量单位、图片、物体等都是能够利用单位“1”表示的,进而帮助学生掌握单位“1”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在利用材料实施概念教学期间,教师要注意两点问题:一是,材料要有确切性。例如,在“角的认识”教学期间,鉴于小学全部接触平面角这一特点,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观察书本或黑板的角。教学时切忌让学生观看教师与相邻墙一类的角,这属于两面角,学生的认知无法有效理解。其次,材料必须突出知识本质。例如,在“直角三角形”教学期间,本课的中心就是“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到底是哪个角,多大的角,什么形状的都是非本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拿出不同的图形帮助学生锻炼辨别本质与非本质概念的能力。

3. 组织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理解概念

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积极运用探究、验证等学习方式。教学时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要大胆的通过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体验、接受、感知概念,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知识体系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拉一拉”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准备好若干个长度不同的木棒,然后引导学生用钉子将木棒固定成三角形、四边形,并引导学生牵拉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形状、大小的变化。学生通过拉扯三角形,会发现不管怎么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而四边形变化明显。再次,让学生将三角形及四边形各边顺序调整,然后再牵拉,此时学生发现三角形仅仅是位置与摆放角度改变了,而其他没变;而四边形的角度、摆放的角度、形状、大小等全发生了改变。

利用实际动手操作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这一特性,并为学生普及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认知与运用水平。

4. 全面掌握概念本质,开展概念深度解析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的含义背景、渊源、发展脉络、渗透的思想等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地开展概念学术结构研究活动,掌握概念本质,从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概念的形态与发展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水平。

四、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合理地选择概念教学法,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增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现代交际,2016(07):214.

[2]许中丽.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3):92-95.

[3]张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引入数学史料[J].教育导刊,2012(09):93.

作者简介:

林龙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绍兴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概念小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探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