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初中语文课堂
2018-01-29顾红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构建生活化的初中语文课堂是符合课改基本理念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作为教研员,我们的工作就是指导教师有效地构建具有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以帮助教师构建出精彩而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素质教育;生活化;初中语文;表达;中心思想
作为教研员,我们虽然不在一线教学,但应该对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想及时了解,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来给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进而,为确保语文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所以,在构建具有生活化的初中语文课堂时,教研员要先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该将生活化课堂思想与语文教学的哪些内容、哪些环节结合起来,或者是可以说先给一线语文教师打个样,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指导更有实践意义,否则,只有理论上的空谈是不利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我们教研员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案例来指导一线教师进行教学,以确保生活化语文课堂的顺利构建。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指导教师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 创设话语情境,提高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锻炼学生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不论是教师还是我们教研员,我们的关注点放在的都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考试上,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不重视的,甚至可以说是忽略的。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问题或者是场景的讨论和交流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辩论赛”形式,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其创设话语情境,促进其思维碰撞和语言表达。先给学生播放“大学生辩论赛”的精彩片断,帮助学生明白各自担任的辩手解色及分工,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没有担任辩论任务的学生,都担任大众评委,填写评委评分表,并选出代表对辩手进行评议。辩论题目要取自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网络的利弊”“读书是为了什么?”“老人倒地后,我会怎么做?”“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将如何?”……语言表达能力的快速提高是要借助于語言情境和相关训练的,与生活紧密结合,又鲜活和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
二、 拓宽生活外延,丰富写作内涵。
写作一直都是困扰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面,写作难是学生普遍反映的,也是教师难教的一部分内容。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现象的出现呢?在笔者看来,没有素材,不知道该如何写,写什么就成为了影响学生写作质量得以提高的主要因素。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拓宽生活外延,将生活中最鲜活的元素注入写作的教学中,一来是为了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才是写作的巨大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素材。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养,引导学生带着一双观察的眼睛去寻找写作的对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心灵感悟,在情感态度价值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从生活事件中捕捉其人文价值和意义,提升写作的思想境界和高度,丰富写作的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当2012年流行“世界末日论”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借助这一契机,让同学们来写一封叩问心灵的末日遗书:假如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想对你的至亲好友,同学伙伴说点什么?用最真挚的笔触,写出内心的话语。让学生学会对自身的反思,学会对生活的热爱,学会对亲人的感恩,学会对生活的珍惜……
三、 创新教学思路,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课堂要保持鲜活灵动,就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想法、有思路、有创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教学创新能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开发课程式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的阅读材料、图书、报刊、工具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演讲会、辩论会、报告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宣传栏等名种标牌广告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正所谓“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要用生活来丰富语文,用语文来扮美生活,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丰富而高效、鲜活而灵动、创意而多元地构建我们生活化的初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建锋.素质教育下如何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J].新课程(中),2015,(09):8-9.
[2]方芳.关注日常教学,构建生命课堂——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5,(06):151.
[3]孙志波.初中语文“三四五”课堂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余代宏.积极融入,形成合力[D].上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顾红,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