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文化软实力中的价值取向与素质教育研究

2018-01-29杜文平

考试周刊 2017年57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价值取向高等院校

摘 要: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价值取向和素质教育两个方面内容。基于此,本文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和实际案例,认为高校在树立价值中需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提升方向;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中需要做到:①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③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高等院校;价值取向;素质教育

一、 前言

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是冷战以来国际关系的总体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显得愈发紧要,其中既包括政治、科技、军事这样的硬实力,也包括了约瑟夫·奈提出的文化软实力。并且,伴随时间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后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党和国家一直将文化软实力建设视作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软实力建设并非是一句空话和口号,而需要各个领域和行业的贯彻与支持。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高等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首先,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如果高校的思想工作做不好,文化软实力建设搞不好,那么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就会成为一个难以达成的幻梦。其次,高等院校也是科技探索、学术发展的主要场域。只有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好了,科技创新和学术成果才能源源不断出现。纵观目前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却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价值取向和素质教育议题。

二、 高等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价值取向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

高校文化创新与软实力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具有全局性意义。特别是在四个全面建设的宏观背景下,高等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理论和现实作用更加凸显。高等院校能否通过学术创新、科研成果积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关乎其职责与使命的履行情况,更关乎其在国家两个一百年建设目标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不论在哪个国家,不论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高等院校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很快。1952年的院系调整和高等院校再建设,使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文化要求的红色高等院校矗立在中华大地上。它们为“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但是,在高校科研成果不断丰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价值导向却出现了大问题。不少高校出现了自由化的倾向,一些教师和别有用心人士无端批判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他们对那些所谓西方式的民主自由思想“俯首稱臣”,却对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嗤之以鼻”。一时间,马克思主义竟成为批判和反思的负面典型。这样的思想氛围、价值取向,导致不少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出现巨大的阻碍和问题。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高等院校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树立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到,“信念不牢,地动山摇”。在今年7月1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典的讲话上,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了“不忘初心,坚持理想”。中国的高等院校和西方高校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的高校必然要坚持自己的理念,必然要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充满高度的自信。前者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而后者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理论和制度。如果忽视了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在高等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必定步履维艰。

(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提升方向

任何文化、思想和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也是如此,它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历经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伴随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产生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思想成果。在这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成功范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自诞生之日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以及每个公民自觉践行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归依。

高等院校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属性,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努力方向和精神指引。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理论基础,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动力来源和精神支撑。就实践层面来说,许多高校已经自觉将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联系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学生是高等院校的主体之一,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后备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和引导力,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还能够提升学校整体的文化软实力。

三、 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素质教育

如果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是实现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与前提的话,那么切实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则是实现高校文化软实力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条件。

对于素质教育的定义,不论是学界还是实务界,始终没有统一固定的看法。但人们一致同意的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本质区别。虽然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进,但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自不必讳言,应试教育基本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初高中阶段基本没有实行的条件。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开始用一种“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与观念来看待知识。随着就业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强,以及高校教育的部分扭曲,大学的素质教育不断式微,而应试教育大有从初高中侵入高等教育的趋势。倘若大学被应试教育入侵,倘若大学生也像初高中生那样围着考题与试卷团团转,那么不仅学生个人素质不能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更是无从谈起。为扭转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应试教育侵入现象,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从而推动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高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endprint

(一)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任何领域想要有所突破和进展,都需要借助创新的力量。首先,理论的发展尤其需要创新。我国党和国家的几代领人都深知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指导理论。在此背景下,各种带有中国特色和领导人群体创见的理论和思想源源不竭出现。其次,制度的发展也需要创新。人类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结晶。毛泽东和黄炎培关于如何避免“中国历史周期律”的谈话一直为人称道。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避免“中国历史周期律”的道路,就是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样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先例,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和实际相结合之后的制度产物,也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产物。

创新对于高校和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精神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说起来容易,但是想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却并非易事。高校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尽一切可能为大学生提供创造与创新的机会与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部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教育部每年都会通过举办“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等活动,目的都是为激励大学生积极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除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外,若想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发展,高校还必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价值观念是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和困难的重要精神助力。具体来说,高校要培养学生以下价值观念:

1. 赢在终点的观念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目前十分流行的一句话,这反映出了“赢在起点”的观念和思想。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不符合社会现实的。出生只是一个人漫漫人生的开始,如果一开始就决定了输赢,那么人生就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了。虽然“赢在起点”的观念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是在如今的社会氛围之下,特别是在所谓“拼爹”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开始坚信“赢在起点”的观念。那些“起点”好的学生洋洋得意、不学无术;那么“起点”差的学生则是自怨自艾、故步自封。面对此种情况,学校不能坐视不理,而要用各种方式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学生不再盲从“赢在起点”这样错误的观念,而是坚信“赢在终点”,进而不断奋斗。

2. 读书有用的观念

读书无用论近些年来大有不断抬头的趋势,许多人开始认识读书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认为学历越高最终的出路越差。不幸的是,大学生也接受这样的观念,他们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却对高等教育丧失了信心。一些大学生认为与其花费心思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不如用来混混学生组织和社团,增加一些实践经验。因此,像学生会、团委和各色社团成为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对象。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增加学生工作经验的作用微乎其微,不如早点赚钱,所以他们兼职或是做其他能够牟利的事情,至于专业课则摆在一边。不论是哪种情况都和大学的本来要求相去甚远。学校需要破除读书无用论这种错误的观念,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知识是为了日后更好的人生。

(三)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高校素质教育需要以可持续發展为根本追求和目标。这里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学期间是学生学习知识、形塑三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准备。因此,大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都能不断从大学期间的所学汲取养分。第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学生之外,学校也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学教书育人是不应该存在“厚此薄彼”现象的,不论对哪一批学生都要给予相同的教育和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外,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长期提升。

四、 结语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高校重要的战略任务。迄今为止许多高校都用各种方式,利用可以获得的资源推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但从部分学校的成果来看,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果不孚众望。在推进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价值取向;其二是素质教育的发展。价值取向对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作用甚大,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基础。需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提升方向。另外,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也是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需要从以下三点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参考文献:

[1]窦学欣.论高校文化软实力中的价值取向和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2015(11).

[2]熊昌芹.地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江西: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王滔韬,雷娟.高校软实力与校园文化关系探研[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4]孙建青.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4年.

作者简介:

杜文平,河南省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价值取向高等院校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