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孤立主义
2018-01-29
孤立主义是美国独立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奉行的、避免涉足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反对欧洲干涉美国事务,并不与任何欧洲列强结盟的对外政策。孤立主义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的文化传统,是美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研究话题之一。
美国建国初,国力较弱,经济、外交都面临着欧洲的严重威胁。要想在欧洲强国虎视眈眈之下发展,就必须保持和欧洲的隔离,除了贸易往来之外,尽量避免和欧洲有军事联系。另外,美国的移民文化、宗教传统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都促成了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1796年,华盛顿发表了《告别演说》,第一次明确了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基本原则;1823年,美国政府发表了《门罗宣言》,确立了所谓的“美洲体系原则”,将孤立主义推向了高峰。孤立主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使美国赢得了独自发展的时机,避免了欧洲的战火,为美国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孤立主义不断扩张,到20世纪30年代,它已畸变成一股绥靖主义思潮,在中立的幌子下,美国成为纵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政策的帮凶。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孤立主义才彻底被美国人民赶下了历史舞台。即便如此,二战后,孤立主义思想还是贯穿于美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每当美国国内经济或社会出现严重问题或在国际事务中遇到重大挫折时,其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潮就会盛行一时。
孤立主义从其一诞生便具有多方面的两重性:它既是美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的实际需要,也是美国为谋取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对外政策的最优选择;它既是一种被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一种进退自如的策略和工具:它既有为躲避欧洲列强之问的争夺、防止战争引火烧身、维护国家独立与自强消极防御的一面,也有独霸美洲、不容他人染指的积极进攻的一面。孤立主义随着国内政治的发展以及美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并且塑造着美国与世界的新关系。
英国在19世纪6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里,也曾奉行过被称之为“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那是英國凭借经济力量和海上控制优势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后,采取的在和平时期不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同盟条约的决策,目的是保持英国充分的行动自由。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思想也是“与生俱来”的,从都铎王朝开始,英国外交上就几乎没有争夺欧洲地盘的想法,对欧关系主要是为了保障英国本土不受欧洲大陆强国的侵犯,维护其在欧洲大陆以及全球的经贸利益。因此保持欧洲均势,独立于欧洲之外,尽量不卷入欧洲战争,就成为英国对欧关系的基本原则。孤立主义是一种可进退的外交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只要不涉及英国的重大利益,就尽可能置身欧洲之外。这种孤立主义与英国的历史地理、外部欲求相关,英国愈是强大,“孤立主义”可能愈发明显,甚至成为试图控制欧洲局势乃至世界局势的一种手段。
可以说,英美两国的孤立主义虽然都根植于文化传统,其外交政策的演变都是以国家实力的变迁为依据的。
如今,特朗普政府再次打出了“美国优先”的旗号,力主美国应将主要精力和资源转移到发展美国经济,把解决国内问题放在首位,减少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并在对外关系、经贸、移民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孤立主义”色彩的政策:英国已通过“脱欧”公投,与欧盟的“脱欧”谈判不断推进,这引起了国际社会对西方大国重返孤立主义的高度关注和普遍担忧。纵观全球,全球化仍在强劲发展,蕴含的力量要比孤立主义大得多。几十年来,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巨大的进展,也促进了各国人文的交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展开,全球他的能量必将进一步释放,发挥增进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大作用。本期特别策划“西方的孤立主义”,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人,对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刻的解读,对孤立主义于全球他的影响作出了基本判断,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