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观恒:大清王朝的商界教父
2018-01-29曾阳漾
曾阳漾
江门蓬江棠下镇的石头村很安静,岁月更替,时光淘漉,山村仍以她平淡的自然景观,繁衍生息着淳朴、憨厚的村民。多少年来,祖祖辈辈经受着风雨的洗礼、物事的蹉跎,欢乐过,忧患过,抗争着,变迁着,游移的时空中,也演绎着一辈辈前贤惊险、沧桑故事……
山村简单、宁静,似乎只有牛叫声、鸡鸣声,荡漾在平静中,听声文蔚(声观恒的哲嗣)的第六世孙子卢景伦老人,徐徐讲述清朝康熙年间的神奇人物——“十三行”首富卢观恒……
卢观恒,字熙茂,朝廷和“十三行”同行,称谓其“茂官”,1746年出生于新会县棠下乡石头村蓬莱里(现属江门市蓬江区),1812年12月20日在广州凄凉地病逝,享年66岁。对于活着的行商来说,卢观恒是一种鼓励、机遇和值得怀念的中国商人,而他的历史也值得我们去探究,如何从乡野小子,成为“十三行”中的商界富豪?对现代的商业外贸来说,也可以感悟这位“红顶商人”的崛起渊源。
石头村中,有卢氏的宗祠,从中而知,卢观恒的先人在南宋成淳年间,从珠玑巷随罗贵艰难跋涉,飘行到冈州(新会)。后来,卢家从潮连岛迁移到棠下石头村,祖祖辈辈与陈氏家族相依为命。数代之后,卢观恒再次漂泊海上,到广州城求生。笔者曾经在石头村,采访过声景伦。老人已经70多岁了,他虽然自豪地言讲祖辈的故事,但对于声观恒的沧桑经历,只是略知一二。时至今天,许多研究“十三行”的学者,具能领略卢观恒这位广州“十三行”总商,但对于他出生的山野乡村石头村,却漠然不知。这源于自古以来,各个朝代始终对商人的故事、经历,都没没有详尽的书面“交代”。
以今天给“十三行”和茂官的定论:没有“十三行”,就没有老皇帝的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没有“十三行”,就没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没有“十三行”,就没有鸦片战争的抗英事实。可以说,潘(振承)、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4位总商主宰的“十三行”,不仅在和“番鬼”海上贸易,也是满清皇帝财源所在。这个震撼世界的官府行商团体,令海外商贾云集,就像一个谜,让现今的人们也无法解析他们和“十三行”的老底,但其商业勋绩却给后人以震撼,同时这也是清朝的黄金时代。
巨富商贾声观恒的历史,是清朝时期广卅I乃至中国的沧桑史。他是“十三行”的总商“茂官”,也是其中之一的商界教父……
商业神话 无往而不利
走进蓬江石头村的卢氏宗祠,看到的是堆积在一起的龙头和锦旗,甚至还有一些四散的柴火,而唯一的历史痕迹,可能就是被岁月抹黑的砖墙和屋檐雕花。从村里人那里了解到,这座祠堂就是卢观恒斥资建筑的,最清晰的就是他从珠玑巷来到此地的对联。
浩荡的历史,是功名、利禄,见证了家族的衰亡,也有文人在感喟中写道:“来如春花之绚烂、去如秋叶之静美”。触景生情,当年卢观恒在“十三行”的传说故事和坎坷经历,曾经风云一时,新会石头村,也让宗族大小大为震动。
对于故乡石头村来说,卢观恒乐善好施,捐田700亩筹办石头卢族义学;捐田500亩以新会全县义学。虽然不能歌功颂德,但在自己没有文化的情况下,仍希望后辈人能够饱读经书、为国效命。
声氏祠堂已经把声观恒的历史藏进了悲剧的“夹层”,他的为人和故事,唯一被记住、留下的就是曾经颠簸的祠堂旧观。他,有过风云几度的发家史,也有后代黯然的各走天涯命运。当然,笔者也曾听说,卢观恒还有后人,在加拿大创下了很大的基业,成立了“卢广利”商业集团,至今犹存。
卢观恒的历史和故事,也偶有资料所载:乾隆年间,卢观恒不得已从石头村,来到广州搏命,希望靠打工赚得一些家用,给母亲和家人带去。他虽然没有文化,但有精明的头脑,因为成功为外商卖出积压的货物而声名大噪,慢慢地看中了“十三行”的嚼头赚钱法,直至成为大富商。
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城廓天下雄,岛夷鳞次居其中,香珠银钱堆满市,火布羽缎哆哪绒”,每年五月至十月为贸易期,大清朝与西方列国的全部贸易都聚汇于广州,中国各地物产都运来此地。此时,广州华洋商人云集,繁华无比。因朝廷有规定:“番船贸易完日,外国人员一并遣返”,不得在广州居留。故此通商期一过,外商倘有未卖完的货物,离粤前便要在广州“十三行”附近觅地寄存,待来年再卖。
说来也巧,那年,卢观恒碰到一个手上尚有许多余货、急于觅地寄存的洋商,急着回国之际,找不到代理看管的铺位。正巧卢观恒帮人看铺屋,于是搬出了货物,租赁给洋商储货。洋商同时着急把货物卖出去,卢观恒灵机一动,说可以专卖销售。洋商因为早年间就认识卢观恒,了解他为人实诚,于是说好了价目,但是心里却还有疑虑:他真的能卖出去?
过了大半年来,洋商从外国随船来到广州,他高兴地发现存货都被卢观恒销罄了,给他的价款分毫不差,卢观恒也赚取了“佣金”。洋商自己进到黄埔货运码头,还要和官府打招呼,如果贸易面欠缺,销售的时间拖得长,还必须打点官商和海关。而看卢观恒的聪明和商业头脑,让他放心,甚至提议继续合作,同时拉来了同国的商人,一起洽谈合作,甚至希望从卢观恒那里买到“中国货”,发到自己国家去。
这些中国商贸产品中,有茶叶、瓷器、丝绸。茶叶,被当时称之为中国“宝贝”。广州“十三行”历史档案的骆馆长说:“卢观恒曾经把中国的茶叶运到了国外,外国的许多绅士在品咖啡的同时,也开始注意中国的茶叶,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私藏中国茶叶,作为养生法宝。”
加上马可波罗发现中国是“宝藏库”,逐渐英国、法国、美国商人都“急匆匆”,按耐不住地商船航运到中国来淘宝。而广州的“十三行”,在海外贸易中,逐渐开始形成了潘、卢、伍、叶强硬的四大富商,此后,互为子女亲家。就这样,卢观恒从身无分文穷小子,逐渐走进了“十三行”的大门,并卖力做起了动辄银元唰唰响的大生意,而且更多的外贸洋货也从他的手中輾转到全国的商户,甚至成为朝廷贡品,比如洋铜座钟、怀表、洋纸伞、煤油灯等。这些“西洋货”也让和坤深深“陶醉”,把宫廷的洋货,暗中“贴上”和坤的牌子。也塞满了大清国库的腰包,让朝廷的“天子南库”也不断地向广州索要钱财和舶来品。endprint
商业诚信 敢为天下先
当卢观恒逐渐进入“十三行”的时候,许多洋商都蜂拥而来,将货物交给他代售,有象牙、珐琅、鼻烟、钟表、玻璃器、金银器、红木。
为什么会如此成功?清朝外商的洋行受到严格的限制,而且因为轮船上带火炮,不许他们停泊在“十三行”路口码头,恐怕对广州城“气势汹汹”,所以交易的方式也在改变。海关让他们的货船停在黄埔港,“十三行”测量货物,发红牌,然后用驳船把货物运到“十三行”行商区。卢观恒也同样做过这种衙门“钦差”。
那时的衙门规定,外商不得在广州住冬、番妇不得来广州、外商不得坐轿、外商不得学汉文等,让外商的各种行为受到干涉,这也给精明的当地商人提供了经商的优势。因官办的商行,诸多舞弊,而“十三行”价格统一,卢观恒更是货不搀假,不欺诈,有良好的商业信用。外商也要广利行代办手续,通过“十三行”的手交叉进行,而四大家族就成为“行首”,方便运作起来。
茂官的广利行行址在广州源昌街,西面是经官行,南面是粤海关货仓,东面隔一街巷与怡和行相邻。据历史学者曾昭璇、曾新、曾宪珊考证:“普安街,清代卢观恒的广利行,长133米,宽3米”,而伍秉鉴的“怡和行,长198米,宽4米”,广利行是“十三行”最大的行馆之一,生意如日中天。
卢观恒是一代富豪,有抓鸡蛋变无数小鸡的谋略,甚至广州大学的教授王丽芬在考证“茂官”历史时,感慨地跟笔者说:“卢观恒有非凡的洞察力,抓住了天赐商机,敢为天下先,上演了一部从农民到总商的神话,他不仅创造了商界奇迹,而且留下了致富之道,其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他敢为天下先,勇于开拓,敢冒风险,善于应变,注重信誉,务实肯干。”
这句话不是随意说的,而是卢观恒广利行的贸易事实,“1808年占有毛织品4份,武夷茶600大箱、其它茶叶18000小箱”。茂官与怡和行的浩官(伍秉鉴)一起,共同担任“十三行”的首席行商。同時让英国货运公司大为紧张的是,认为他们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早、快的方式进货在交易中也始料不及,毕竟在中国的土地上,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
“十三行”的四大行商(潘卢伍叶)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富翁。据说潘振承的儿子潘有度,家产超过1亿法郎,伍秉鉴则拥有2600万两白银的总资产。卢观恒银库价值多少,他从不肯向外界透露,但《潮连乡志》记载,单是他分给四个儿子的家产就每人100万银元。据估算,最盛时其总资产应在3000万两白银左右,包括广利行的资产,而当时世界上除皇室外,百万富翁也没几个,因而卢观恒,也是大清朝的粤商大富豪。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多次提到卢观恒的富有,甚至动用了商业暗探,Chen kuo-tung上报告:“茂官(声观恒)据说也很富有,但他不肯提供他财产情况的信息。”1806年夏,英国公司特选委员会收到暗探呈报:卢观恒要求买下公司所有的印度棉花和东南亚檀香木。1812—1813年又报告说:“茂官(广利行)和沛官(成为英公司最大的交易对手)抢占了棉花买卖。”
研究中外贸易史的著名美国学者马士则宣称:1811年,中国十大行商中,有7家靠借债度日,只有卢观恒、伍敦元、潘长耀有偿付能力。这说明“茂官”卢观恒资金雄厚,后备力量强,相信除了经商法则外,各种人脉关系,也是敢为天下先的原因之一。
结缘行商 仙逝留遗风
“十三行”设有总商,在粤海关监督的大行商中选定。1800年,海关监督“举议同文、广利两行值年”,茂官成为副总商。“1808年潘有度退休后,卢观恒一直占据首席行商的位置,与怡和行伍秉钧之后的伍秉鉴共同掌管行商事务”成了“十三行”的首领。
有过家庭穷,就知道“感情”的可贵,哪怕对同行之间,卢观恒对其它行商十分关照,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常常主动伸出援手。1796年,在行商中位居第三的而益行行商石中和破产,其债务达60万两,声观恒代其偿还了39217两。1797年,万和行蔡世文(文官)因为欠债,虽然卢观恒愿意出资,但他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在和卢观恒含笑交谈之后,蓦然回家自杀身亡。但是,卢观恒答应过蔡世文,照顾蔡家的儿孙,希望他们能够重新开始。次年,蔡世文的儿子和亲属虽然有卢观恒的照应,但不堪被债务压背的摧残,在阵阵“催债”声中,悄悄地逃匿去了国外。卢观恒虽然有气,仍然毫不犹豫地承担蔡家所欠50万两白银中的4万多两,并在洋商愤怒中,坦然履行遗下合约,让官府也放下了心里的石头。1810年,会隆行郑崇谦和达成行仆倪秉发先后破产,遗下商欠106万和50多万两,茂官在沉重的负担中,还是自然地承担了36934两,并负责把他们的家眷送到外地生活,减轻他们的负担。
饱经沧桑的卢观恒,时运让他沮丧、悲哀,也慢慢地剥夺了他的生命和意志。终于,有一天,他的生命也像被下赌注的“赌棍”,倒在了生意场上。1812年,茂官病逝,其子卢文锦接管广利行。“嘉庆十八年(1813年)……粤海关即任伍秉鉴及卢文锦为总商。”但是,却无法抵御大清政府盘剥和羞辱,直到他去世,弟弟卢继光(即卢文翰)仍然继承父业,到“十三行”崩溃为止。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声观恒虽然从石头村来到广州,但家中还有他的母亲、破房间、洗脸巾和陈旧的衣裤,最关键,石头村的卢姓、陈姓乡人,自己的长辈和朋友。据历史记载,卢观恒在家乡石头蓬莱里建有宅第11幢,俨然成了一座村。他所捐建卢氏家祠,占地约5000平方米,有10多幢建筑和精美花岗石雕构件,造价自是不菲。
茂官并不是守财奴,他成为富商后,是把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引入中国的功臣之一。“1808年,英公司大班刺佛,由小吕宋载十小儿传牛痘种至广州,卢观恒、伍敦元、潘有度合捐数千金于洋行会馆,嘱邱熹等传种之。寒暑之交,有不愿种者,反给以资,活婴无算。”
在卢观恒的家乡新会县(现在属于蓬江区管辖石头村),他曾捐出巨款修筑、加固家乡新会棠下周郡、横江、天河三围的大堤,以抵御西江洪水。又“以田七百余亩,捐充石头卢族义学义仓经费。”“以田五百余亩,捐充新会全县义学义仓经费。今新会官立中学堂、西南公立两等小学堂、邑城公立两等小学堂、东北公立景贤高等小学堂所拨常年经费,各有紫水义学、紫水义仓之一部份,皆声五百余亩之捐款所贻也。”endprint
道光二年(1822年),声观恒去世之后西江发大水,新会棠下周郡、横江、天河三围大堤崩决,卢观恒的儿子卢文举,也禀奉遗泽,捐银13万3千余两,筑石堤3458丈,又捐出黄布臀田825亩,以地租作三围的常年维修费用,奏免村民每年每亩6分钱之加派基工银(防洪费用),还捐资万余两开垦堤外耕地。
诚信粤商 世代善为本
声文锦在父亲卢观恒去世后,常思念父亲,甚至认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善人。在父亲有功的基础上,他和卢文举商量,让父亲卢观恒入祀乡贤祠,可惜被“六国大封相”的刘华东寻衅滋事。最终,朝廷将他的举人功名革去,卢文锦也遭牵连,顶戴花翎被取。
商人的价值,在清朝总被文人“刁钻”,即便像卢观恒和后人这样的“善举”之人。笔者曾经在卢氏大宗祠堂中看見卢家的对联,始终不忘自己的始祖来自珠玑巷。上联是:根繁珠玑叶茂枝蕃连四海;下联是:乔迁南粤祖功宗德泽千秋。可见,卢观恒是一位有祖德,不忘根本的人,而石头村是他的家,也是他的人生之缘。
卢景伦老人说:“声家的世世代代都有好样的,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中原。曾经许多珠三角洲的人一起到珠玑巷寻根问祖。在我的记忆中,珠玑巷中也有新建的卢氏祠堂,家在中原,行为岭南,卢家人也是历史中寻找的广府人。”
在研究卢家历史时,笔者了解,茂官曾经在西关和潘有度、伍崇曜等人一起建“文澜书院”,为家穷的书生考虑。而石头村的卢家人曾经想把“卢家大宗祠”改成学校,也是不忘卢观恒被“罚”,没有进入乡贤祠,希望用教育来带动地方的孩子,从善好学,以卢观恒“善行”为主导,同时希望用陈白沙的“儒教”观点,来教育后人。他们没有忘记,在南山“应满卢公祠”,有“追远”的石刻就是白沙老人所提。
茂官是个诚信的富豪,富甲天下,许多学者和历史专家,都在挖掘其“十三行”沉重的历史,赫然发现这位石头村跑出的“不毛小子”,也是广州海上贸易中的商界精英,总有莫名的商业神话与他相连。
卢观恒的墓地,最终安放在石头村的山坡上,也是他的宿愿。
棠下镇文化站站长蒙胜福在与笔者交流时认为:卢观恒是江门一段凝重、沧桑的历史,作为后人,有意义去追溯他从商为业的粤商思想。粤商的商帮思想是什么?笔者认为:从善、从先、敏感、吸收、务实,到不拘一格,敢为天下先。这也是清朝富商卢观恒的潮流思想。endprint